半两财经 | 2023中国经济怎么走?看这七个关键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24 09:26

回望刚刚过去的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迈入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各项经济支持政策迅速落实落细,国内生产生活正在有序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近期,多位来自权威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发表了对中国经济的展望和期待,今年中国经济将稳健复苏已成为普遍共识。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这些分析和预判中,有七个关键词最受关注。

关键词一:GDP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北青报记者发现,目前大部分市场人士认为今年中国GDP增速会在5%-6%之间。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将呈现稳固恢复态势,增长动能将更加均衡,预计全年增速达到5.5%左右,回升到潜在增长水平。具体来看,温彬判断,消费将迎来强劲的恢复性增长,消费在稳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将触底回升,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将保持平稳,投资仍将在稳增长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汇丰环球研究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晶认为,逐步摆脱疫情的影响,中国的经济重启正在快速推进。她预计,中国经济将从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强劲反弹。虽然根据其他经济体重启的经验,中国经济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进入全面复苏阶段,但经验也表明,多个行业在疫情后可能都会迎来蓬勃的发展。总体而言,经济重启将会成为2023年和2024年的关键主题,并推动这两年中国的GDP增长分别达到5%和5.8%。

“2023年国内消费复苏,中国经济回暖,全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预计为4.9%,有望接近5%。”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十三届瑞银大中华研讨会上表示。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预计2023年GDP增速将在5.0%到6.0%之间,较去年明显反弹,从而有望在全球经济减速背景下逆势走强。

普益标准首席经济学家王鹏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疫情对经济的拖累将不断减轻,社会生产与生活秩序将逐步恢复正常,经济增速有望获得明显改善,预计2023年经济增速将逐季攀升,全年经济增速或回升至5%以上。

关键词二:财政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今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上月中旬曾在2022—2023年中国经济年会上解读如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他表示,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一是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入资金等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财力下沉;二是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运作资本金范围,今明两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三是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投入等等。

刘晶认为,财政政策可能会使官方预算赤字率从2022年的2.8%小幅上升至3.0%。政府可能会继续强调新老基建投资。预计今年专项债发行量将与去年持平,规模约为3.65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小微企业、消费和服务业有望获得进一步的财政支持。这可能包括减税降费、增加政府担保、提供政府服务或降低政府服务成本(如公用事业费用和租金),以及提供直接补贴(如地方政府发放的消费券)。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等中长期增长领域也可能受益于减税带来的直接财政支持、直接资金支持以及政府担保的增加。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预计,2023年财政预算赤字将达3%,较2022年略微扩大。地方专项建设债规模同样略有扩大,或由2022年的3.65万亿元升至3.8万亿元。

关键词三:货币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近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稳健货币政策将在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点上发力。一方面,着力支持扩大国内需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合理把握信贷投放力度和节奏,适时靠前发力,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和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总量上确保社会总需求得到有力支撑,但也要合理适度,不搞“大水漫灌”,平衡好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的关系。另一方面,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继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等专项再贷款,支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优惠政策,有力支持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推动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高水平动态均衡。

今年货币政策在降息降准等方面还有多少空间?对此,市场人士各有自己的判断。

温彬预计,2023年或将实施两次降准。参考近年货币政策操作规律,央行每隔半年左右需深度释放一次中长期资金维稳银行体系流动性;但在内外部多重约束下,降准幅度或予以适度控制。结合经济恢复节奏和银行负债端压力看,预计二季度初和四季度降准落地概率较高(4月和10月是窗口期),单次步长或维持在0.25个百分点。

关于政策利率下调的时间窗口,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判断,可能会出现在今年二季度。预计一季度中国CPI同比涨幅将出现阶段性高点,二季度前后海内外经济“增长差”逐步逆转,国际资本流动形势趋于缓和,此时降息空间逐步打开。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认为,经济活动在开放的第一阶段仍将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因而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预计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力度在短期内仍将维持宽松。预计中国人民银行将在2023年上半年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内维持其政策利率不变。他同时指出,一旦中国经济在重新开放后稳步复苏,财政政策将比货币政策更快地常态化。相较而言,若没有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常态化的紧迫性更低。若财政政策在经济复苏启动后率先收紧,货币政策可以保持宽松以实现政策平衡。

刘晶预计中国可能在2023年上半年进一步全面降准50个基点,相当于释放约1万亿元人民币的额外流动性。此外,关键政策利率(如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有下调5个基点的空间,从而发出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的信号。

关键词四:消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会议还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汇丰环球研究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晶认为,目前来看消费复苏仍显滞后,但此后有望获得强劲推动。预计中国的消费增速将在2023年恢复到约8%的疫情前水平。

首先,此前受到抑制的商业活动和消费需求有望强劲增长。疫情期间,人们更多转向线上消费和服务,而在放开之后,更多人将回归线下活动,旅游、外出就餐和娱乐活动都将从中受益。在商业方面,由于国内消费的整体增长以及之后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提振作用,预计经济活动应进一步回暖,改善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并有利于投资活动的复苏。

其次,在不确定性的影响下,人们在疫情期间积累了超额储蓄。预计疫情期间积累的超额储蓄达到约6.55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名义GDP的5.4%。这些储蓄将支持之前被压抑的需求在2023年得以释放。此外,202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承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预计中国将出台更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推动消费增长在2023年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对比海外经验,我国防疫调整后的消费反弹速度有望较快,短期疫情扩散带来的“阵痛期”不必过忧;但是,消费复苏的空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在此轮开放时恰处于“弱周期”,就业和居民预期的修复可能偏慢,消费复苏可能受到压制。同时,我国“需求驱动型通胀”压力也更小,且劳动力供给弹性或较强,继而相关通胀压力较为可控。

关键词五:通胀

“经济复苏将带来价格上行压力,但我们预计通胀并不会成为中国的棘手问题。”刘晶认为,通胀的整体上行压力可能仍在可控范围内,2023年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涨幅将分别达到2.5%和1.1%。预计今年核心通胀将达到较去年更高的水平,全年平均1.4%,但与其他经济体相比,通胀压力仍将得到很好的控制。

自2022年10月以来,生产价格一直处于通缩状态,刘晶认为,这主要受高基数、房地产行业活动低迷以及全球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尽管短期内生产价格指数将继续面临来自这些渠道的通缩压力,但预计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企稳和基数效应的减弱将在2023年第二季度末将生产价格指数拉回通胀区间,但涨幅可控。此外,在发达经济体持续通胀和货币政策收紧的背景下,全球需求增长也显示出进一步放缓的迹象。汇丰宏观经济团队预测,2023年全球名义GDP增速将从2022年的3.0%放缓至1.9%。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将打压对主要商品的需求,抵消中国经济重启对商品价格造成的部分再通胀压力。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表示,中国重新开放后,消费者物价指数将开始上涨。中国尚未受到全球通胀高企的影响,其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2022年始终维持在3%以下,核心通胀率在近几个月下降至1%以下。熊奕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疲软及薪资涨幅较小。但当中国经济加快重新开放的步伐,这种情况将发生变化,特别是餐饮、娱乐行业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的职位空缺或将激增,从而降低失业率,并推升薪资水平。预计2023年平均CPI将为2.5%。2023年上半年,受部分出行管制措施的影响,服务业难以迅速回暖,对就业和收入的提振力度较为有限,预计CPI将保持在2%左右。进入重启的第二阶段,家庭通胀预期和消费需求将更快地回升,有望将CPI推升至3%左右。

德意志银行全球研究团队预计,2023年全球主要能源和金属的价格将同比下降10%左右,或将使中国的PPI保持在低位。此外,中国国内需求复苏将为生产者价格提供支撑。预计2023年PPI平均涨幅将维持在0.5%左右。

汪涛预计今年CPI通胀可能平均3%左右。她进一步指出,随着经济重启,不少服务业价格可能会明显地反,会推涨CPI的一部分;另外,今年年初猪肉价格比去年高一些,所以有一定的影响。但她同时表示,今年总体来说不用太担心出现像欧美经济重启以后通胀持续居高不下的局面。

针对欧美经济重启后“通胀持续居高不下”的情况,汪涛称,不必过于担心。其一,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目前全球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的价格比2022年年初降低很多,预计2023年的油价就在目前的水平附近震荡。其二,2023年房地产的企稳或将维持在较低水平,房地产上游原材料价格涨价不会很明显。从PPI看,2023年上游成本的压力对下游的影响较去年更弱。

关键词六:房地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受楼市持续低迷、头部房企信用风险持续暴露等影响,2022年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估计全年降幅将在10%左右。去年11月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等政策出台,主要针对楼市供给端发力,而当前抑制房地产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商品房销售低迷。他判断,后期政策面在引导房贷利率下行方面将进一步发力。预计在各项政策调整到位支持下,2023年年中前后,商品房销量有望转入趋势性回升过程,但房地产投资回升还将经历更长一段时间。由此,预计2023年房地产投资将延续负增,但降幅将较上年有所收窄,预计在6%左右。其中,下半年在低基数和销售回暖提振投资动能增强带动下,房地产投资增速有可能由负转正。

刘晶指出,2022年11月政策发生重大转向之后,中央政府已推出一系列措施为房企提供融资支持,部分地方政府也取消限购政策以刺激需求。随着经济从疫情中逐步复苏,这些政策的效果就会显现。预计2023年房地产行业将温和反弹。短期内,疫情的影响可能导致房地产销售进一步下滑。然而,自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金融16条推出以来,市场对房地产行业的情绪正在改善。随着中国走出过渡期,政策刺激的影响将逐渐显现。房地产行业可能从2023年第二季开始进一步企稳,并在较低基数的作用下,全年实现温和增长。

熊奕认为,进一步重新开放有望刺激居民购房需求。房地产政策已显著放宽,助推经济复苏。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有所改善,家庭储蓄增加,债务减少。目前,潜在购房者依然担心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及房地产开发商的信用度。随着中国在2023年下半年加速开放,房地产市场有望迎来强势复苏。

关键词七:人民币汇率

对于人民币汇率走势,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本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底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反弹,境外资本流入持续增长,充分反映国际金融市场坚定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对物价等经济基本面充满信心。中长期看,人民币汇率会保持双向波动,但总体上将持续走强。

1月13日,央行副行长宣昌能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和今后人民币汇率走势会受到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国际收支、市场风险偏好等多重因素影响,短期测不准是必然的。总的看,保持基本稳定有坚实的基础。近期,中国经济总体延续恢复的发展态势,疫情防控动态优化,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们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考虑到主要经济体经济景气指数下降,我国贸易顺差增速可能有所回落。在多种力量综合作用下,我国人民币汇率将总体保持平稳运行。经过多年金融改革与开放,我国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市场预期平稳,跨境资本流动有序,国际收支自主平衡,人民币汇率将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汪涛认为,人民币今年对美元会略微升值。从国际方面看,她预计今年美元已经见顶,瑞银预测美联储加息到二三月份就结束,今年下半年可能会开始降息。美国的国债收益率在今年年底会下到3以下,甚至可能低于中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所以美元贬值,会带来人民币对美元的被动升值。

从中国的基本面来说,预计今年经常项目的顺差会明显降低。本来这一因素不利于人民币升值,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重启,经济增长加速,而欧美经济增长减速,美国甚至出现温和地衰退,这样一升一降,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会增强,所以在这方面跟经常项目方面就互相弥补了。

“今年我们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目前看是6.8,但如果中国经济复苏更加强劲,如果美国这边降息力度非常明确、更大的话,我们觉得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可能也可以到6.5。”汪涛同时表示,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应该会低于其他主要货币对美元的升的值幅度,所以对一揽子汇率,人民币可能还是略微贬值。“这也是应该的,因为我们觉得人民币对一揽子汇率去年升值太多了,如果今年略有贬值,对出口负的作用会降低。”汪涛说。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预计汇率短期或有调整,走势可能重回震荡,但今年全年会呈现升值态势,最高有望升至6.6,二季度起升值趋势将得到进一步确认。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经济学家眼中的2024关键词:逆转! | 预见2024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8
IMF第四条款磋商报告:针对地产和债务问题,果断的政策行动可提振信心
​第一财经 2024-02-04
汇丰预期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9% 消费将同比增长7%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2
回升向好 八大关键词讲述2023年经济热点故事
证券日报 2023-12-18
划重点!七个方向关键词,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
第一财经 2023-12-13
半两财经| IMF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4% 较上次预测上调0.4%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8
IMF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4%
中国新闻网 2023-11-08
前瞻美国三季度GDP:增速剑指5%?美联储下一步会怎么走
​第一财经 2023-10-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