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青春在战“疫”中闪光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1-05 23:01

在“保健康、防重症”的战“疫”一线,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医护人员快速成长,他们挑起大梁担当重任,为患者守住最后的生命防线。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90后医生胡娟,正带领其他科室前来支援的3名90后医生,在新开的ICU病区进行夜间查房。感染高峰期,重症医学科100名医生500名护士,只有不到10人没有感染。胡娟的四人90后小分队,撑起了一个新的ICU病区管理。

30出头的胡娟已经在ICU工作了7年,她对自己管的每一位病人都了如指掌。调整呼吸频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准备抢救操作观察,穿梭在重症病床之间,值白班的她,直到晚上10点多,还在仔细核对每一位重症病人的监护措施,并向其他科室前来支援的医生护士们仔细交代各项医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胡娟:因为今天新组队第一天,麻醉科医生操作能力很强,包括穿肾静脉这些东西都很麻利,但是每个人的专业不一样,术业有专攻。在监护室的病人真的是都很重的病人,每个病人后面都是一个家庭,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人家是拿性命相托的,所以我要尽我的力量去做一点点事情,其实就是把自己的活先干好。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浙大一院未雨绸缪,此前,除了ICU的主治医生、住院医生培训,重症医学科为本院ICU以外的十几个科室共400多名医生,做了两轮的重症救护基础理论培训,并陆续提前安排到ICU进行轮岗,加强实战储备。这在应对这波疫情高峰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蔡洪流:我们在半个月前在全省最早启动了这些储备这些培训,相对来讲准备的工作还算是比较从容一点。

为了增加重症收治能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改造病房的电路气路,把重症ICU床位扩展到原来的两倍多。一个抽调组建的百人重症救治医护小分队也正式上岗,大部分都是90后、00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我们的重症监护病房由原来的259张扩展到我们600张,我们实现了一个ICU的改造,我们ICU占总的开放床位达到了11%,所以说我们目前还是一个床等人的状态,每一个床位旁边都有呼吸机,已经备在这个地方。

医院还成立多学科专家组,每日会诊,梳理优化危急重症诊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科学精准救治。55岁的重症患者刘斯兴在浙江打工多年,12月24日晚由急诊收入重症监护室,因为病情危重,医疗小组迅速为他制定治疗策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郑霞:劝他做俯卧位,一开始他很躁,不愿意。那我跟他说又不打针又不吃药,最便宜的但是能够保他命的方式,所以后面他同意了,俯卧位就趴了。我们正常的人去趴俯卧位半个小时都会觉得闷,所以就需要特别多的护理的力量和医生的力量给看牢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蔡洪流:我们会多花精力,多观察,第二天到整个医院的多学科专家平台上做了讨论,给了他非常及时有效的治疗。

有了全院的专家医疗支持,年轻医护人员的轮流守候,老刘的病情慢慢稳定。两天后,老刘转危为安转入了普通病房。

患者刘斯兴家属蒋仙春:真是辛苦你们,救了我老公,谢谢你们。

转入普通病房的第二天,老刘的肺部CT显示,肺部感染已经比入院时好了百分之七八十。这让老刘夫妇充满信心。经过呼吸科医生护士的接力守护,老刘在元旦后顺利出院。每天像老刘这样,还有不少患者陆续康复回家。

患者陈德才:医生很不容易,他们也是人,他们身体各方面每天接触病人,那总是很可能会传染的。他们自己有家庭的,也很需要他们,他们牺牲了家里跑到这里来上班来服务,作为病人来说非常感谢的。

患者金海津:我本来的话是挺害怕的,都抽搐了,突然就心跳到150,就人躺在这里动不了,护士就一直捏着我的手,告诉我你不用害怕,没事的,我们都在呢。慢慢地就是缓过来了,后来之后第二天那个周华医生也过来说了,他说你放松心情,你这个没事的,然后我就放心了。非常感谢我们的医护人员,还有医生他们带病坚持在这里照顾我们。真心地非常感谢,也希望大家包括护士医护人员都能快一点好起来。

文/记者 周培培 林健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旅客站台突发心脏骤停 众人抓住 “黄金四分钟”成功抢救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21
杭州东站跳轨旅客在医院初步救治后已转送至重症医学科动态观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30
首尔大学医学院教授或集体辞职 韩国保健福祉部称将与医生对话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12
推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家门口”看病让群众更有“医”靠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2-28
社区医院“嵌入”公立护理院 医养结合新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2-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