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我们怎么办?
团结湖参考
2023-01-04
+ 关注

岁月比纸更容易燃成灰。

2022年过去了,很多人迫不及待地想要送走它,从此再也不见。但你可以撕掉日历,却不可能撕掉时间的记忆。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里,确实发生了太多的事,大事小事都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小小环球波谲云诡,时代走向峰回路转,我们的心灵也经历了多重拷问。在这个旧去新来的时间节点上,很多人也恰恰体验了一个过峰的经历。怎么理解过去的一切,又该怎么迎接崭新的明天?于是在新年伊始,团结湖参考的两位主笔进行了一次深度笔谈。

于永杰:既然是百感交集的辞旧迎新之际,不妨先说一下关于2022年的回忆吧?

蔡方华:过去的一年感慨良多。印象最深的事,还是隔离。去年我居家隔离一次,集中隔离加居家隔离一次,加起来二十多天。夏天被拉走集中隔离的时候,真有点猝不及防。大巴车在夜色中往东边开,车里鸦雀无声,没有人告诉你要去哪里。比较怪异的是,我们这些被定义为高度密接的人,转运的时候竟然都没有穿防护服,有的邻居戴的还是普通外科口罩,我戴的口罩则是过期的N95

当然,隔离点的生活也还好,除了每天要捅鼻子。那几天除了刷剧、看综艺,就是思考人生。从隔离点出来的时候,外面阳光非常强烈,当时真有一种走在珍贵的人间的感觉。

对我自己来说印象极深的事,但放在大环境里看,好像也微不足道。我了解这一点。

你呢?有什么印象很深的事?

于永杰:我努力回忆了一下,疫情三年除了不能和家人正常团聚,我的个人生活似乎没受太大影响。我没有黄码过,没有弹窗过,没有被判定为密接过,小区没有被封控过,甚至直到如今我都还一直阴着,连咳嗽都没有过。

这三年我一直坚持读书,做自己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我是桃花源中人。过去一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朋友、网友之间的各种争论,以及不断自我追问:是我错了么?

蔡方华:我听说过你和朋友争吵、然后互相拉黑的事。还有,你也囤过菜。

于永杰:你也囤过菜,就在我囤菜的同一天。

还是说说正事,你怎么看待疫情防控的转段

蔡方华:我知道你曾经是坚定的清零派。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我都是支持封控政策的,我也坚信动态清零政策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很多生命。但从去年四五月开始,我有点不太确定了,因为面对奥密克戎,清零似乎越来越难、成本似乎越来越高昂。这里面不光有经济成本,还有社会成本、民生成本甚至道德成本。在清零和民生之间似乎有一个平衡点,这个点一旦越过,政策的调整就不可避免了。

转段的时候,你都在做什么?

于永杰:2022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回忆起来竟然恍若经年。转段的时候,是一个情绪的沉淀期,我在观察事态的走向,并且告诉家人要准备药品。

你对转段有什么样的印象?

蔡方华:12月初的一个傍晚,我去了百子湾的一家小超市,发现包括我在内,里面只有三个顾客,而且我们都很谨慎地避免产生交集。在感受到防控即将放开的信息后,人们其实比以往更加谨慎。街道上车很少,像以往春节期间的北京。

我以为大家一起苟着,会压平感染的峰值,然而并没有。很快就听到了很多亲戚朋友熟人阳了的消息。过峰的速度如此之快,让人非常惶恐,就好像站在抛物线最陡峭的地方,却没有备好降落伞。

有很多不好的消息,让人痛心的消息。这一切似乎在我们的预料之中,但当它真的发生的时候,接受起来还是有些困难。这大概就是必须要闯的关吧。

于永杰:对,闯关。那段时间情感仍然是比较复杂的,看到种种预料之中的事情发生,是会觉得被我说中了吧。但更多的还是担忧,担心发酵已久的社会情绪,叠加不堪重负的医疗状况,会造成比较坏的后果。

在你看来,放开就是躺平吗?

蔡方华:一开始确实给人躺平的印象。12月之后,我家所在的社区发的第一个重要通知,归纳起来就是三句话:非必要不做核酸;轻症自己服药,重症及时就医;请大家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而且,最后一句话强调了三遍。当时的感觉是,封控期间几乎全能的社区,现在撒手了。

但是,三天之后,社区发布了一个紧急就医流程,提供了附近几家医院的联系电话。在遭遇医疗挤兑的当下,虽然未必有用,但至少知道并没有躺平。随后,社区还发布了紧急就医指南非急危重症就医转运电话。小区里甚至开始发放免费抗原。这些措施虽然好像不够及时,但多少还是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也带来了一些抚慰。从政府层面的举措看,放开也并不意味着躺平

于永杰:说实话,放开以后北京的状况要比我之前预想的好一些。在我们以往的交流中,多次谈到过对农村的担忧:一旦放开,医疗资源薄弱的乡村能不能承受住疫情的冲击?根据你的了解,农村地区现在情况如何?

蔡方华:农村地区达峰的时间,比我预料的要早很多。我老家在湖北蕲春,我个人的观察是,那里几乎和北京同时到达感染高峰。我母亲从县城躲回乡下,但还是很快就阳了,发烧到39度。村里人送她去附近一家诊所看病,当时有四十多个人正在排队等着打吊水。万幸的是,在打完吊水之后她就退烧了,而且也没有复发。我对老家的赤脚医生油然而生敬意,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不同地区接峰的方式不同,可能结果也不一样。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我老家那样神奇的赤脚医生。但从多个地区的信息反馈看,好像我们最担心的那种极端情况,并没有发生。这算是稍微令人欣慰的。

于永杰:过峰之后,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蔡方华:我对民众的坚韧和社会的蓬勃活力感到惊奇。去年最后一天,我发现东三环又开始拥堵了。新年的第二天,我带着孩子去蓝色港湾喂天鹅,发现那里人流如织。除了个别人还在咳嗽,但好像人们的脸上并没有多少经受疫情冲击的痕迹。过峰的速度如此之快,会不会经济社会恢复的速度,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你对未来有信心吗?

于永杰:我对中国的未来一直很有信心,这种信心建立在对历史的回顾之上。历史就像一个沙盘、一个大数据的试验场,几千年来我们对于各种复杂状况和困难局面,都做了充分演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智慧。清末之后的百年算是历史的最低点,我们都挺过来了,还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崭新局面。今天就算面临再多的惊涛骇浪,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充满信心。

因为我个人体验的缘故,我很想知道,你怎么看待清零派躺平派的争论。舆论场的这种撕裂,还有可能弥合吗?

蔡方华:去年年底的时候,这种争论到达了比较激烈的程度。我微信好友里有个平时还算温和的读书人,他发了一个朋友圈说:如果今天还有人坚持清零,请互相拉黑。我没有跟他争辩,当然,也没有拉黑他。

如果抛开每个人对自我见解的谜之自信不说,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两种立场,看作个人内心的两种声音?一方面,我们对封控措施心有余悸,尤其害怕地方上的层层加码和一刀切,另一方面,我们又担心放开之后的疫情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医疗挤兑和社会创伤。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两方面的思考,只不过选择了其中一个立场而已。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种撕裂本身,包含的其实是同一种人文关切。就算有理性经济人的衡量,但考虑更多的还是世界和他人,考虑的是民生。所以我并不觉得这种撕裂有多么不可调和。在后疫情时代,同样也会有类似的争论,但我们不妨把争论看作一个走向共识的过程。

于永杰:这一点我也认同,事后想想,那段时间我们的观点往往是因为对方的不认同,而愈加激烈起来。一旦回望本心,其实我们并没有像自己所表达出来的那样激烈。在后疫情时代,寻求共识可能和防疫一样重要。那么,会有一个真正的后疫情时代吗?

蔡方华:后疫情时代,并不意味着疫情已经消散,甚至不意味着国家和个人层面不再需要防疫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将与病毒共存。新年一开始,抢占热搜头条的是诺氟沙星和蒙脱石散,就可以看出,医治疫情带来的社会创伤,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无论如何,在过去三年里规制着我们生活的很多东西,已经正式退出了,比如行程码、核酸码、隔离、封控等等。防疫会进入一种真正的常态,就像防流感一样。复工复产会进入一个加速度,经济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复苏阶段。前几天,我看到一些临街的店铺已经开始在装修,这就是中国人的韧性和中国经济的韧性。和风一吹,地气就开始转暖,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于永杰:是的,我对这种韧性一点都不怀疑。大概从2018年以来,我们先后历经了美国脱钩、香港黑暴以及这场旷日持久的疫情,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比较慌,觉得三十多年来未曾有过这种局面。但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中国稳稳地挺住了,这就是韧性。那么,我们在后疫情阶段应该关注哪些问题?

蔡方华:我们需要一个疗愈的过程。疫情对每个人都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无论你阳了没有,无论个人遭遇了什么。创伤是真实的,它不会立即消失。所以我想,应该有更多的专业机构,为更多的人提供心理帮助,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更多的人应该相互拥抱取暖。这可能是容易被忽略的。

我们还需要一个常态化的防疫指南。疫情防控的重点虽然变了,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并没有变。个人应该怎么做,社区应该怎么做,地方政府应该怎么做,最好大家都心里有数。否则就会走入囤药的怪圈。

我注意到,现在各个地方都在下大力气抓经济。复苏很重要,增长很重要,就业很重要,但是增长要锚定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我们需要一个高质量的复苏。我比较关心的是,对于小微企业的复苏,有没有金融和财政的一揽子政策。

还有就是,要千方百计改善预期、提振信心。这是我们媒体人尤其需要着力的方向。

于永杰:还有一个问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时常会遭遇无所适从的情况,个体应该如何自处呢?

蔡方华:我个人的看法非常简单。相信党和政府,相信历史传统赋予人民的坚韧与活力,相信历史的惯性。我以前经常说到要保持辽阔,它包含着时间和空间上两个比较大的尺度,高远一点,宽广一点。今天更加需要辽阔

于永杰:是的,我们应该有一种辽阔的胸怀。我们古人往往从一轮明月中寻找这种境界和力量,明月悠悠,穿越时间空间,照过古人今人。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在对明月的仰望之中,我们的心灵旷达洞彻起来,从而获得一种超越的力量。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忘了一件事?

蔡方华:对!我们要送出新年的第一个福利。我们将在点赞数前二十名的留言中,选出最具辽阔气质的读者,送一套由我们的同事、艺术设计大咖杨亘创作的五福吉兔团圆盘。

这套精美骨瓷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陶瓷大展中荣获了银奖。五只玉兔环绕着金色的满月,让人感觉既典雅又跳脱,有着很高的艺术附加值。这套瓷器自己用起来很满足,送人特别有面子。尤其是送给属兔的朋友,那是再好不过的礼物了。喜欢的朋友可以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购买。

相关阅读
人工智能“弯道超车”的关键是什么?
团结湖参考 2023-07-06
无障碍时代马上到了,“手握利器”的人能做点啥?
团结湖参考 2023-06-30
“原副部长级干部”落马的双重信号
团结湖参考 2023-05-18
“金融副省长”落马背后的“雷都”往事
团结湖参考 2023-05-05
令人“目不暇接”的辽宁,正在干这么一件事
团结湖参考 2023-04-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