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新知|整理心情 迎接希望 著名心理学家彭凯平教授讲述心理重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04 09:00

面对疫情,如何提高心理韧性?2022年12月23日,著名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演讲《跨越疫情 心理重塑》,指出疫情三年对人的心理有深层影响,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上,需要整理心情,疗愈创伤,直面困难,迎接希望。彭教授以丹尼尔·魏格纳1987年发表的白熊效应实验为例,指出实验证明,逃避、压抑和控制疼痛、创伤或困扰都会导致这些心理症状以更负面的方式回归,因此面对疫情不要逃避和压抑自己,反之,用积极的心态来转移、替代和升华对调整心态会更有效。

彭凯平教授是著名心理学家, 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H+Lab)联合主席,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他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后留校任教,90年代赴美深造取得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并担任过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2008年,回国受聘清华大学教授,帮助复建心理学系并成为首任系主任。

出现负面情绪不要紧张,它有一定保护作用,但时间不要超过一周

三年疫情对人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彭凯平教授表示,这几年他们做了很多心理研究,发现疫情时代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更多磨难、逆境以及不确定性。长期承受的心理压力,让人感受到焦虑、恐惧、烦恼、杂乱、无助,甚至抑郁,“内卷、emo、丧、打工人、躺平”等热词,多多少少都反映了疫情时代人们的心理状况。彭凯平教授的团队去年11月通过对30万中国大、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疫情给中国年轻人的心理带来很大影响,很多孩子出现“四无”现象:即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沉迷于游戏、各种社交媒体;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在彭教授看来,首先,要承认负面情绪的产生其实有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人类千万年的进化历史上遭遇过无数次像新冠病毒这样的灾难,在漫长的与病毒、灾难抗衡的过程中,人类产生了一种特别重要的保护机制——应激反应,即遇到挫折、磨难时,身体三个特别重要的器官:下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会分泌出大量的压力激素。压力激素带来的影响使得人紧张、恐惧、愤怒。

因此,彭教授表示,负面情绪的出现是有价值的,“愤怒能够让人保护自己、家人。焦虑让人关注需要面对的风险挑战,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甚至连悲伤、抑郁都有作用,当你悲伤时,其实你发出的是求救信号,有利于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关怀,所以疫情面前出现各种各样负面的情绪,不要紧张,其实它有一定保护作用。”

具体来说,压力激素能激活人类抗击病毒、灾难、危险的应激反应,使人的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肌肉力量及骨骼力量加强、感觉更加敏锐,眼睛更尖、耳朵更灵、鼻子更灵敏,使我们能够辨别各种风险,做好斗争的准备。这个斗争准备需要通过两个行动慢慢化解压力激素,一个行动是“斗”,一个行动是“逃”,打得赢就斗,打不赢就逃,所以新冠病毒来临后,我们可以用斗争的方式战胜它,比如打疫苗;也可以用保护的机制来“逃开”它,如戴口罩,远离社会人群,“这都是人类应对风险正常的选择机制,但是心理学家发现,这个选择机制在30多万年前发生了一次巨变,即心智革命。人类在进化中,产生了一个特别了不起的能力——思维能力,出现大脑新皮质,结果有些人过度依赖新皮质,出现风险、挑战、磨难时,不是选择斗或逃,而是选择躺平,什么都不做。如果躺久了,会出现各种身心问题,从心理学上来讲,负面情绪会大量出现。”

彭教授表示,虽然负面情绪对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这样的负面情绪延续时间不能太长,如果持续超过一周,一定会产生各种生理问题,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睡眠都会受影响。

关于负面信息加工优势的研究

甚至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为什么负面情绪的影响往往比较长久?彭凯平教授讲解道,这涉及到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一个机制——负面信息加工优势。“如果你是700万年前在非洲草原上行走的人类先祖,突然看见前方风吹草动,这至少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虎狼出没,另一种可能是瓜果落地。选择相信哪一种可能性更好?很简单,假设虎狼出没要好得多,因为你觉得有风险会立刻逃跑,这样就能活下来,否则可能落入虎口。如果前面真的是瓜果落地,而你因假设是坏事情逃跑了,没有得到瓜果,最多就是留下一个遗憾。所以,忽视负面的事情有非常坏的结果,而且不可逆。忽视好的事情,下一次还可以试一次,这就是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负面信息加工优势。”

美国伯克利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在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他创建了人类的行为经济学,即用心理学解释分析人类的经济现象。丹尼尔发现有个有趣的经济现象和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有很大关系,这个现象叫做价值方程不对称,即同样数量的金钱如果失去了,对你的心理影响特别大,所以它的心理价值非常大。如果得到同样数量的钱,对你的心理影响反而要小,所以是价值方程不对称。比如一个人一晚上赢了10万,输了9万,很长时间他会一直在琢磨那天晚上怎么这么倒霉,输了9万,他不太会想自己最终其实幸运地赢了1万块钱。

因此,彭教授表示,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消极的心态能让我们活下来,但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而言,积极的心态才会让我们活得更好。在疫情打击之下,如何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其实有一种科学指导,能够让我们战胜消极情绪的,是心理韧性的培养。

经历心理创伤之后,多数人能够自我痊愈,还有一些人让自己做得更好

对于如何培养心理韧性,彭教授讲解说需要从三层境界加强,第一层是复原力,即人从逆境、冲突、痛楚、失败、压力中迅速恢复的心理能力,也称之为反弹力、心理弹性。就像曼德拉所说的:“生命最大的荣耀不是从来没有失败,而是每次失败后的不断奋起。”

心理韧性的第二层境界是抗逆力,即面对长远目标时的努力和耐力,也称之为耐磨力、意志力、抗压力、自控力等。“新冠病毒折磨我们三年,我们扛过来了,这就是一种抗压的能力。达尔文曾经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几千万年的进化历史选择的不是最强大的生命,恐龙比我们人类强大,但很早就被淘汰了。进化历史选择的也不是最聪明的生命,尼安德特人其实脑容量比我们人类的先祖智人要大至少10%,比智人聪明,但是他们也没了。剩下的就是我们人类和现在世界上活着的生物,所有这些生物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顽强活下来,所以抗压、耐磨挺有意义的。”

心理韧性的第三层境界是创伤后成长,即由于逆境和其他挑战而经历的积极心理变化和心理功能的提升。有个心理学概念叫做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但是很多心理学家发现,这个人群比例不超过30%,多数人能够自我痊愈,还有一些人让自己做得更好,就是创伤后成长。彭教授希望人们在疫情之后可以创伤后成长,“我觉得活过来一定要抓住这样的经历,不要浪费它,让我们的生命活得更加灿烂,这就是心理韧性最高的境界。”

积极心理“八正法”

如何应对压力、调整情绪、实现创伤后成长,彭教授总结出来积极心理“八正法”。

第一个方法是平稳呼吸。看到不好的事情,听到不好的消息,一个特别简单的应对,就是深深吸口气。彭教授说:“慢慢把气吸进来对情绪调节有特别好的安抚作用,人类负面信息的加工中心杏仁核就在鼻子后头,当我们闻到不好的味道时,杏仁核充血,当我们感到紧张、恐惧、焦虑、愤怒时,杏仁核充血、温度上升,所以把凉气吸进来对我们的情绪有安抚作用,因为这降低了杏仁核的温度。”

第二个方法是闻香。彭教授建议大家闻闻香的东西,“中国古人提倡君子佩香,家里准备点香精、香水、香油,焚香沐浴,对我们的情绪都有调节作用。”

第三个方法是抚摸自己的身体,比如中医认为膻中穴是情绪瘀积的地方,彭教授说心理学没有研究穴位,但是他们发现人类的触觉其实特别敏感,“手掌上将近有10亿个神经原,这个信号传到大脑,让我们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心情活动。我在伯克利教书时的一个学生马修·汉斯蒂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请人到心理学实验室,中间用黑布隔开,仅仅露出两个洞,可以把手伸过去握住对方的手,但是看不见对方的表情,听不见对方的话,虽然仅仅凭借肢体的接触,但发现很多的善意、爱意、感恩之心依旧能够传递过去。所以自己心情不好抚摸自己有作用。同伴、亲人的心情不好,抱一抱他也有作用,因为人类的同情、关怀、爱和感恩,通过肢体接触大概可以传递50%至60%的信息。”

第四个方法是抬头挺胸。彭教授介绍,人身上有十条神经通道,最长、最古老的一条神经通道是迷走神经,发源于人类最古老的脑区——脑干,通过脑干伸出来一条神经通道,通过咽喉、颈部到心肺内脏,再到躯体前端。“人类在爬行时期,迷走神经就存在,是我们人类的爬行脑的边缘系统的一部分,负责人类的运动、生殖、消化、心脏等基本的生命活动。以前这个迷走神经是弯的,人直立行走之后,迷走神经就打开了。抬头挺胸,打开迷走神经会让我们有一种心情振奋的积极作用,所以当心情不好时,不妨仰望星空,面朝大海,登高远眺。”

第五个方法是运动。第六个方法是专念。禅修上称其为正念,心理学家把它叫做专念状态。所谓专念,就是我们的意念完全集中在对自己内心体验的觉知。彭教授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法,叫3-3-3法则。“第一个3,是关注自己身体的三个部位:第一,丹田,也就是下腹部。所谓的气沉丹田就是一种专念练习的方法。第二,鼻息,守住我们的一呼一吸。第三,自己的身体和周围事物紧密接触的地方。第二个3,关注周围的三件事情,包括你身边的一些花草、景色、云彩,那些就在身边,你慢慢看,用心去欣赏,慢慢会安静下来。第三个3,守住自己的三个感觉,听觉、嗅觉、味觉,任何触及我们感官系统的东西,都会帮助我们产生专念状态。”

第七个方法是倾诉。第八个方法是写作。彭教授说:“人类的情绪和理智,其实使用的是同一个神经系统,当我们的理性逐渐占上风时,感性就会逐渐下降。写作是个理性的过程,需要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它是从第三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人生,这种理性的活动增加了,慢慢会降低感性上的伤害。”

用积极的心理来转移、替代和升华

在灾难、挫折、重大心理伤害前,除了要用韧性去抗争,还可以用积极的心态来替代、转移、升华消极的体验。

彭教授的老师、美国密歇根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被誉为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发现四个特别重要的积极心理体验有普遍价值,第一个就是人的大爱情怀。彭教授表示,这个大爱的脑区和男女之间的爱的脑区位于不同的地方,积极心理学发现,当人把这种伟大的爱的力量体现出来时,痛苦、挫折、磨难、伤害都可以克服。“所以在我们共渡难关的时刻,希望大家一定要体现自己爱的精神,多去拥抱自己的家人,多用爱心去成全、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我曾经咨询过很多有抑郁症的人,结果发现,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的伟大力量一定是爱的力量,所以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一定是大爱的精神,不是仇恨。仇恨让人变得愚蠢,因为愤怒产生的各种神经化学递质,阻断我们大脑前额叶的理智中心对身体前端的控制,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只有大爱的情怀才能让我们变得更加智慧、积极和高尚。”

第二个积极心态是“有快乐”。人在开心时,大脑分泌出各种积极的神经化学递质,包括多巴胺(一种奖励激素)、催产素(一种爱的激素)、血清素(让我们心情振奋)、内啡肽(一种减痛的激素),让人们对这个事情上瘾,这就是为什么往往我们喜欢做快乐的事情。彭教授曾经有个说法叫做“澎湃的福流”,当人们做一件事情能够沉浸其中、物我两忘、酣畅淋漓、如痴如醉时,其实就是特别愉悦开心的时候,此时产生的福流的力量可以迁移到各种艰难、痛苦、挫折的场景,产生巨大的战胜力、超越力和生命的活力。

第三个积极心态是“有用感”。一定要做自己觉得有用的事情,人在帮助别人、成全别人时,觉得自己有用,大脑分泌出血清素,让人特别开心。

第四个积极心态是意义感。心理学家发现,人的意义感其实很简单,就是大脑前额叶的灵性、悟性、感性和德性。“一个人走到水边,能够想到‘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就是一种意义,一个人走到水边一脸茫然,什么都想不起来,最多喊一句‘呦,这么多水’,那显然意义感就差了很多。”

彭教授表示,生活其实需要去挖掘意义。心理学教授弗兰克尔特别指出,人在痛苦时尤其能够找到意义,“因为痛苦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生一个重大的问题:受尽苦难到底为什么?什么样的人堪称英雄?在认清生活的真实面貌后,在经历痛苦、伤害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就是平常人的英雄主义。此外,能够发现自己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优势、使命时,也会让我们有一种意义感。‘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沙一净土,一念一境界,’不仅仅是那些了不起的业绩让我们觉得活着有意义,身边那些我们没有意识到的真、善、美其实也有意义、也有价值。”

思考如何创造更多幸福

对于2023年,彭教授也提出三点寄语,第一是希望大家能够把预防型动机变成促进型动机,“既有预防的本领,也有促进的才华”。第二是忘掉过去导向型思维,追求未来导向型思维。“2008年,四个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发现人的大脑在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什么都没有意识到时,也在消耗将近20%的氧分。人类大脑有一种默认模式,这种默认模式大量的功能其实在计划未来,人特别重要的竞争优势就是有预见能力,有对未来的追求能力。动物和人工智能基本上是过去导向,一切由过去的经验决定,唯独人类是未来导向。大家不要相信原生家庭决定一切,好像自己的一切都已经被自己的出生所决定,因为人本质上不是被过去的经验所决定,而是被未来导向的。我们做了很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中国那些喜欢谈论未来、憧憬未来、追求未来的人,往往是健康、年轻、成功的人。什么样的人容易怀念过去?往往是有病的、临终的、生活不如意的人。”

第三,彭教授希望大家在2023年更多的不是想如何减轻痛苦,而是思考如何创造更多幸福,“减轻痛苦是人类几千年来特别重要的使命,面对战争、瘟疫、饥荒,我们会想方设法避免这样的事情,人不是靠减轻痛苦才活得好,人是靠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才活得好。”

供图/人文清华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新知|探讨行为规则的“魔鬼经济学” 获美国心理学法学协会及美国律师协会奖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8
北师大心理学报告:“互联网追爱”现象揭示老年人现实生活“情感困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4
生活|《当阿德勒谈勇气》 心理学带你找回与生俱来的勇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30
荐读|心理学家刘嘉:家长如何为孩子做生涯规划
人文清华讲坛 2023-04-21
新知|成语,交融西方心理学术语, 从中学生到老人都感兴趣的心理学到底是啥样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