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格康|一位德国建筑师的离世 牵出与中国20年、170件作品的不解之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14 09:58
细细阅读冯·格康以及gmp,如同从一个侧面阅读着中国城市发展近20年的风起云涌。自1965年创立至今的57年中,gmp完成了全球范围500多个项目。自1998年因北京德国学校及使馆公寓设计竞赛与中国结缘后,近20多年来,有170余件作品,诞生在中国。

“建筑师曼哈德·冯·格康于2022年11月30日在汉堡去世,享年87岁。”

IMG_8476.JPG

曼哈德·冯·格康©Wilfried Dechau

从 gmp建筑师事务所官方公号12月2日正式发表讣告之后,每天一篇悼念文章持续推出。

各界人士主动向gmp发去问候,表达对这位传奇式建筑师的深切哀悼。人们书写着记忆中的冯·格康,以及那些无法忘怀的友情和缘分。

Meinhard_von_Gerkan_3046_pressp Large.jpeg

曼哈德·冯·格康© Amin Akhtar

谁是曼哈德·冯·格康?通常人们亲切的称呼他为冯·格康。作为建筑界天花板级的人物,他的故事三言两语说不完。在gmp官方推文中,有这样一小段文字:

“他是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是一名有责任心的大学教授和一位敏锐的评论家。与福尔克温·玛格共同创立gmp建筑师事务所50多年来,他积极构建德国及其他国家的建筑事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出自不同作者的悼念文章,牵出各不相同的故事线索,勾勒出冯·格康身兼建筑师、创始合伙人、评论家、师长、挚友、合作伙伴等多重身份的丰富轮廓,更让外界了解到,除了职业傍身成就了他的果断、坚定、执着、睿智之外,他还是一位待人以真诚温暖,并时而孤独、时而风趣的长者。

0120_200609_MB92_TXL-7_09501_A3_pressp.jpg

曼哈德·冯·格康(右)与福尔克温·玛格(左)©Marcus Bredt

冯·格康与中国的不解之缘,是所有追忆当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自1998年首次来到北京,冯·格康带着满腔热忱与gmp一起,将设计生命中最辉煌的20年安放在中国大地。2019年,他因卓越成就,被授予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奖“梁思成建筑奖”,从而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西方建筑师。这足以体现出中国建筑学界对这位外来同行的肯定与认同。

IMG_8450.JPG

发表在gmp建筑师事务所官方公众号上的悼文

多篇悼念文章温情满满的同时,还传递出来另一重珍贵——从旁观者的视角,印证了冯·格康本人以及他与福尔克温·玛格共同创立的gmp建筑师事务所为世界作出的杰出贡献。

北京青年报了解到,自1965年创立至今的57年中,gmp完成了全球范围500多个项目。自1998年因北京德国学校及使馆公寓设计竞赛与中国结缘后,近20多年来,有170余件作品,诞生在中国。

其中有人们熟知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苏州博物馆西馆,还有各地彰显城市活力的重要建筑,比如重庆大剧院、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临港新城规划……

在气势磅礴的21世纪中国城市建设浪潮中,gmp无疑是那个身姿矫健的冲浪高手。

IMG_8446.JPG

德国使馆学校,大胆的红黄配色以及错落清晰的建筑群落,用凝练的手段塑造丰富空间,致敬中国传统集合式建筑形态©Yang Chaoying

IMG_8451.JPG

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体现“博物大广场”概念,尊重原有建筑特征,以有机的功能排布与秩序感设计,赋予其实用、包容、丰富、平等的崭新面貌,令观者置身其中辨明方向、找到自我©Christian Gahl

难得的是,项目数量如此惊人的背后,gmp众多作品的气质和事务所给外界留下的印象,却是不疾不徐、宁静致远。

与很多国内知名在地设计院(机构)合作过,不仅手握一众城市大型公共建筑作品,也踏入中国房地产领域并奉上鑫兆家园/柏林爱乐等住宅作品,从建筑设计类型的广度和深度来看,gmp在国内建筑界的影响力,远远高于其它外籍设计机构。

IMG_8453.JPGIMG_8454.JPG

苏州博物馆西馆,被称为“十个盒子”,打破通常博物馆设计彰显巨大体量的思路,用适宜尺度的立方体容纳国际级博物馆的复杂功能,令使用达到极致灵活与便利。建筑群以通透的弹性空间相连接,呼应东吴民居的错落有致©CreatAR images

然而,对业务高调、宣导低调的gmp,建筑圈外人士并没有太多机会了解,他们并不知道这家来自德国汉堡的事务所到底有多么彪悍的设计实力。即便在网红建筑满天飞的互联网时代,媒体上也不常见到gmp的身影。而通常,人们会在不经意中发现,那里又出现了一座崭新的建筑:哦,又是gmp。

这种专注于设计本职而不屑于自我标榜的态度,无疑诠释了建筑及设计领域从业者们最向往的样子:用作品说话。

IMG_8452.JPG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1999年这个项目的中标,打开了冯·格康与gmp在中国建筑设计事业的大门©Jan Siefke

2001_CG33-07_40602_pressp.jpg

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富有通透感和韵律感的单一型体的无限连接,让体育建筑不失力量感的同时,呈现出难得的祥和与优雅©Christian Gahl

HGE03-015_groeßere_datei_korr_pressp.jpg

中国航海博物馆,一如既往用正交方格手法塑造宁静气氛的同时,用空间错落和曲面形体制造亲水建筑的雕塑意向©Hans Georg Esch

实际上,那些看起来遗世独立却又满含热忱的建筑作品就在我们身边。假如你有幸看到并走进,可以尝试去体会那种发自某种共性的与众不同。

它们的存在就像嘈杂世界里难得的片刻宁静,也像躁动人群中那些笃定而自信的个体。它们以独特的秩序感,与世俗保持着恰当距离,它们用理性平和的界面表情,接纳着周遭的纷繁,它们用极致精妙的细节,成全令人愉悦的空间——它们就像冯·格康本人以及gmp骨子里的个性: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H 3004-02_pressp.jpg

上海临港新城规划,以滴水湖、环状绿带、模块式建筑构成面向未来的“理想城市”©Heiner Leiska

IMG_8473.JPG

上海外滩soho,运用极富韵律的竖向线条化解大型建筑群的压迫感,适度延续万国建筑群的历史风格,为现代商业建筑综合体接古续今的设计典范©Christian Gahl

感性的表达源于真正走近那些建筑时所产生的情绪,是个人化的在空间感召下的化学反应。而作为建筑设计的一方,或许gmp只是一如既往地用严谨务实和聪明巧思去解决问题。

“冯·格康本人以及gmp不会大谈什么主义,更不会用所谓风格来限定或描述一个设计项目。”2001年应邀加入gmp,以中国建筑师身份参与中国公司创建的gmp合伙人吴蔚谈到,“时代变迁与地域差异导致了设计条件是不断变化的,之所以跨越半个世纪持续保持活力,因为gmp拥有稳定的设计价值观。寻求尽量简单的方式去解决建筑项目中所有复杂的问题,并且做到极致,这是gmp行之有效的设计策略。”

IMG_8470.JPG

曼哈德·冯·格康(左)与吴蔚(右)©gmp

自始至终掌控全程,让建筑最终扎实落地,无限趋近秩序与自由的平衡、包容与个性的并存,这不仅需要坚定的意志,更需要很大的智慧。而冯·格康是掌握着其中玄机的人。

在多位建筑界挚友的悼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作为同行,他们对在冯·格康所倡导的设计观念的赞同——坚持以务实严谨的“对话式设计”,应对一个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实践项目:简洁性、多样统一性、独特性、条理分明的秩序。

与此同时,gmp并未大谈建筑的节能与可持续,而是密切关注相关技术并把环境友好作为其设计的必选项。作为建筑师的带有社会责任感的自我要求,还有这些与听起来并不深奥却极难达到的信条,被gmp保持了半个世纪。

IMG_8457.JPG

德国柏林泰格尔机场©Marcus Bredt

IMG_8456.JPG德国柏林中央车站©Marcus Bredt

IMG_8458.PNG德国柏林-勃兰登堡机场©Marcus Bredt

IMG_8455.JPG德国海利根港格拉斯瓦尔德鸟类观察站©Heiner Leiska

通常堪称优秀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远见与洞察力的综合作用,还是逻辑清晰的设计内核的外化。如事务所同仁的悼文中所说:“冯·格康先生以其鼓舞人心的能量和巨大的勇气,在数十年间塑造了gmp。他的敏锐和准确的判断力使gmp稳步发展,他的远见和决心为我们事务所的未来设定了方向。”

许多人相信,gmp虽然失去了一位强者,但其精神永续。看得出来,“以永恒的设计价值观应对永远的变化”,是gmp全球600多名事务所同仁共同的设计信念。

IMG_8465.JPGIMG_8467.JPG

2022年落成项目: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CreatAR Images

IMG_8461.JPG

2022年落成项目:北京丰台站©是然建筑摄影Schran Images

IMG_8463.JPG

2022年落成项目:东安湖体育公园©CreatAR Images

细细阅读冯·格康以及gmp,如同从一个侧面阅读着中国城市发展近20年的风起云涌。当冯·格康本人第一次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他曾说过,作为一个德国人,他对中国文化非常尊重,作为一名建筑师,他将用严谨的设计态度让每一个项目以最适宜的方式落地呈现。如今看来,冯·格康以及gmp做到了。

在无数建筑思潮搅动的当下,在国际建筑师与中国建筑界角逐与共生的20多年间,中国大地上迅速生成了太多崭新的建筑,这其中有不少堪称佳作并印证了“未来设计看中国”的期待,但同时,这些新建筑中难免有令人匪夷所思的存在,它们有的一谓追求造型的新奇特,有的明显露出了想当网红的马脚,有的是基本功能出现败笔、输给了大师光环……而城市,就在大兴土木的躁动与喧哗中,变成了我们看到的样子。

或许,这就是建筑设计与城市建设之间纠缠发展的魅力所在,这也是全球建筑界把快速变化的中国看作设计热土的原因。

对建筑职业以及中国项目充满热忱的冯·格康,对设计的未来怎么看?我们没有来得及问他。或许这个问题不可能有最终答案,而我们必须感谢那些带着“责任、善意、包容、良知”来书写答案的人们。

持续关注

《寓变于一——冯·格康传》12月即将面世

IMG_8474.JPG

冯·格康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严肃的、高傲的,甚至有点“拒人于千里之外”。我在与他一起出差时,常有机会坐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会感受到“另外一个”冯·格康——感性、友善,又有些孤独,而这些感受背后的原因在阅读了德国著名建筑评论家于尔根·蒂茨(Jürgen Tietz)撰写的冯·格康传记——Vielfalt in der Einheit 后得到了答案。

整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冯·格康从出生到创业的坎坷经历,因为之前从来没有系统性地了解过。读着这些文字,还仿佛看到了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众生百态——这些景象于我而言,大多来自相关的历史影片,而冯·格康则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幸存者。

当得知作者有意将此书在中国出版时,我决意促成此事,因为这本传记不仅仅是冯·格康个人的人生历程,也是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讲述的德国“二战”后的建筑史。这恰恰再次印证冯·格康的传奇性:一名1956年开始在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深造的学子,66年后仍然活跃在德国、欧洲乃至世界建筑舞台的镁光灯下。——节选自《寓变于一——冯·格康传》一书之序言(吴蔚)

更多延伸阅读请移步gmp建筑师事务所官方公众号

文字/未至

鸣谢/吴蔚 郑飞 郑珊珊

资料来源/gmp建筑师事务所

编辑/赵晓力

相关阅读
庄子玉X毯言织造|建筑师在地毯里 编织了他的房(观)子(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8
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看建筑师与艺术家们如何编排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29
跟随建筑师的创想 奔赴心中的“未来草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16
星图·新途|推开西单更新场的大门 走入建筑师的奇幻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9-30
人物 | 罗格与中国体育的不解之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8-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