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与思想面对面
理想国 2022-11-30 17:00

主题

我们在“日本近代思想”这一主题下讨论的,是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日本人创造的思想。这个时期虽然不足一个世纪,但在日本历史上却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

若按年代划分,这一时期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姑且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投降为止。当然,在明治维新以前,还有以佩里叩关为契机而开启的幕末时期,而日本投降后的战后日本甚至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这一时期,日本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变化。处于亚洲一隅的日本卷入世界市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日本化危机为机遇,革新国内体制,建立了近代国家(近来学界常使用“国民国家”这一用语)。与此同时,作为后发的帝国主义国家,它妄图称霸亚洲乃至世界,却在受到强烈抵抗后遭遇失败。“日本近代思想”所讨论的主题便与这段历史息息相关,即在创造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日本人是如何展开其思想的。

框架

“思想”这一词语,与多数词语一样,不免带有多种含义。话虽如此,但通常人们认为它是指“思索的内容形成大致体系后产生的结果”。词典中的定义也是大同小异,举一个例子来说,在《广辞苑》(1998年第5版)中,“思想”一词的定义是:“思考内容。特别是指经过系统归纳总结后形成的内容”。

这大致是惯用的定义,稍微细看,在“思想”这一词语中,被想象的框架是较为清晰的。一是,它指思考的内容。思索的活动被称作思维、思考,且若着眼于活动所具有的主体性时,它就相当于“精神”这一词语。二是,人们会设想出某种体系性。如果人们意识到思考内容缺乏体系性,通常会将其与思想区别开来,将它看作一种意识或直觉。但思想的体系性并不像哲学所要求的那种严密性、体系性,人们也会认为它包含了人生观、社会观等层面的不定型性(世界观则具有显著的终极性、绝对性特征,哲学色彩会比较浓厚)。

我们可以认为,在这种框架中,思想大致处于“能够思考的”位置。在谈到福泽谕吉的思想或是柳田国男的思想时,与这个概念最为契合。

扩大的框架

我想在更广的含义中使用“思想”这一词语。这是基于以下两个理由。

一是因为我不想割裂意识和思想,反过来说,是想将意识理解为思想发酵的要素。不将自己湮没于秩序中,而是从中萌生出对秩序的违和感,对自己产生怀疑,这样的意识才会为思想的形成创造契机。大多数时候,这种意识并不会形成体系,而是作为一种碎片逐渐消逝,或是冻结于心中,但将思想与产生它的实际处境割裂开来,以自我完成性来认识思想,就如同欣赏采摘的花朵一样令人喜悦。

二是因为我认为所有的作品都洋溢着思想性。当我们走进书店,会看到美术、音乐、戏剧、建筑、风俗、宗教、文学、历史、地理、社会、教育、儿童等领域的书分门别类陈列其中,很多时候还会邂逅贴着“思想”标签的图书角。这种分类虽然是按照词典的定义而设计的,但由于受众的角度不同,在读者看来,其实所有的作品都富有思想性。不仅是那些用文字书写的作品,美术、音乐、戏剧、建筑等也是如此,甚至城市规划、发明物、工业产品、广告、服装,无不能从中检验其所具有的思想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表达的领域可谓大显神通,这在近代也并无例外。而且,尽管导入了社会科学,但可以说,借由文学作品来表达思想的方式仍广为流行。

在这本书中,我将以那些具有高稳固性的经典作品为中心,来探讨日本近代思想,因此实际上本书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在通常被称作思想的框架内进行的。不过,关于框架的扩大,我打算保持上述态度。

阅读思想史的意义

从这种思想的角度来看近代的日本,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意义呢?

思想的历史与政治、经济的历史最为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具有构想力相互竞争的性质。原本在政治、经济中,也存在围绕发展方向而展开的角逐,并形成构想力的竞争(在构想力这一点上,可以称其为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但还有一种力也备受重视,它不逊于构想力,是一种为实现构想而包含战略战术的力。通常而言,各种力量关系竞相争夺的结果,便是其被政策化、制度化。如此一来,政治和经济的历史,由于因果关系而易成为被浓墨涂抹出的历史。

与此相对,从提倡的意义上说,思想则力图实现普遍化,它是否会转化为政策或制度,并非判断其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反过来说,思想虽然受到现实的束缚,但却使想象力得以放飞,如何放飞想象力,才是衡量思想的价值所在,这是思想所具有的性质。从这一点来看,思想的角度具有一种效用,即人们可以从可能性以及构想力的欠缺和陷阱中重新研究历史。

这些角度的设定,无论是在思考现代日本的思想遗产方面,还是在探索国民的思想历程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不少的线索。实际上,先人们受制于历史条件和不同时期的状况,以及国家选择的道路方向的局限,或许正是因为受制于这些局限,所以,无论是引导国家发展道路的思想,或者是接受它的思想,抑或是批判它的思想,甚至也包括拒绝它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推动了各种构想力相继兴起,并在交锋和碰撞中浮现出争论的焦点。

尽管近代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思想,但我认为在其根底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

一个主题是国与家的问题。或许应该说是国家和家族制度的问题,这样说的话,不免会留下难以捕捉而又无处不在的阴影。谈到国,总是模棱两可地包含着国家和国民,而家也模棱两可地包含着家父长制、家产、家宅、家系、家世,因此得用日常用语来表达。无论哪个观念,都是步入近代以后才形成的,这些观念紧紧地笼罩在所有日本人的头顶上。同时,即便人们想要回避那最难面对的制度,它还是会一步步逼近人们。

这时,国与家具有三重关系。首先是最大单位和最小单位的关系,国被视为最大的单位,家则被视作最小的单位;其次是比拟化的关系,国通过与家类比,或反过来家通过与国类比,国与家呈现出一种比拟化的关系;再次是忠与孝的关系,国被视作忠的观念之源,家则被视作孝的观念之源。在这一点上,国成为衡量政治思想的基准,而家则成为衡量道德思想的基准,与此同时,相反地,那些从正统上来看或多或少具有批判性或是反叛性的政治思想与道德思想,却分别将国、家作为批判和反叛的目标。同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家的问题主要是由文学所担负的。

另一个主题是东与西的问题。这里是指亚洲和欧美。不过,对日本列岛居民而言,他们虽在思想上、制度上长期处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的影响下,但新出现的西方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具有压倒性的力量,是他们需要不断进行认识的对象。排斥也好,吸收也罢,可以说,近代日本人所有的思想工作都是以这一问题为中心展开的。

这样剧烈的转换在思想上引起了激烈的纷争和割裂,并催生了人们进行东西调和的尝试。近代化和传统的问题正是如此。这样说也许不严谨,或者说并不准确,由于在近代化过程中受到冲击,传统得以被人们重新认识,甚至被创造出来。由此而形成的欧美观,也与亚洲观、日本观产生了联动。

对近代日本人而言,这两个基础条件成了最严苛的束缚条件,因此,他们从心底对这两个问题怀有一种“执着”,而这两个问题也成为他们思想形成的弹力。

构成与姿态

我一边思考着以上问题,一边进行写作,本书的框架如目录所示。在我们探讨思想时,会采用着眼于思想家思想的方法,本书将几种大的思想进行分类,多少会有点翻来覆去的感觉,但大体上是按照最精彩思想的发展时期顺序排列的,并在各种思想中放入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不可否认,这样做或许会割裂那些代表性人物的人生,但我会尽可能从他们所处的状况和人生经历来解读他们的思想。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近代思想的环境,书后还设置了附录。

不论是谁,都无法从时代所具有的束缚性中解放出来。因此,认识到自身所隐藏的被束缚性,并与之搏斗,这时的思想主体会变得更为闪耀,而从中诞生的思想也会超越时代,散发出光芒。我们享受着先人的思想光芒,在探索他们的思索足迹时,我们有时会在途中停驻片刻、环视四周,我想采用这样一种类似于散步的方法,也许会向读者传递出思想有魅力的一面。

在写作本书时,承蒙编辑部平田贤一的关照,在此深表感谢。

来源:理想国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历史|一部作者29岁时完成,却影响学界近40年的神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8
赏读|超越时代的思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3
赏读|孟宪实:西域与丝绸之路的研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30
赏读|远西旅人:晚清外交与信息秩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3
赏读|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2
新知|原道:章太炎与两洋三语的思想世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1
历史|认知他者与反观自我 近代中国人的奥斯曼帝国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1
刘建超访美5天,与他们面对面
北京青年报政知见 2024-01-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