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特殊人群的隔离措施当有“特殊”关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30 07:10

这两天,关于涉疫人员隔离的两个案例在网上刷屏。一个是北京某小区一名2岁孩子核酸阳性,父母为不拖累邻居选择去方舱医院隔离,却被邻居们劝留,街道也允许当事人自行决定要不要去方舱。另一个是广州海珠大塘片区一名阳性妈妈为照顾抑郁症儿子,申请居家隔离获批准。

对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密接人员分别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是防止新冠疫情传播的手段之一。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到中央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对此都有相关规定和安排。从理论上讲,所有核酸阳性人员都应该去方舱隔离,但并不排除对涉及特殊人群的隔离措施可以有一些“特殊”的考虑。

虽说方舱医院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完善,应该也有能力照顾2岁孩子,但是如果让一名2岁孩子单独离开父母,父母显然不放心,从情感上也无法割舍。在此语境下,孩子的父母选择去方舱照顾孩子,可谓在意料之中,但没想到邻居们劝他们不去方舱居家隔离,这种互相体谅的邻里关系让人倍感温暖。

而且,当地街道也允许当事人自行决定要不要去方舱,让这个温暖的故事更加温暖。这个结果对于涉“阳”家庭而言,少了一些折腾,多了一些感动。对这些邻居来说,通过此事增进了彼此理解,提升了邻里关系。街道的选择也彰显了决策的民主化、人性化,为基层组织的形象加了分。

再看广州“阳性妈妈为照顾抑郁症儿子居家隔离获批”,也让人很温暖。众所周知,抑郁症患者不适合长期独处,否则很可能有危险。一名阳性妈妈需要隔离,只能有两个选择,要么带着抑郁症儿子去方舱隔离,要么和孩子在家隔离。对这个特殊家庭来说,居家隔离应当是更优的选择。

广州有关方面为这个阳性妈妈“开绿灯”,既提升了隔离政策的温度,也彰显出隔离措施的灵活性。新冠疫情暴发三年来,关于隔离的温暖故事有不少,但一些地方采取简单粗暴的措施屡屡引发质疑,上述两个涉及特殊人群隔离的案例,让人真切感受到了疫情防控工作的便民利民举措和人性化关怀。

特殊人群一旦涉疫如何进行隔离,是公众关心的问题之一。比如,一些涉疫人员是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高龄老人、重症患者等,其中有些人不宜“一刀切”转运到方舱医院、定点酒店进行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应该是更合适的选择。但居家隔离涉及政策允许不允许、周围邻居答应不答应、有关方面同意不同意等,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上述两个案例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对涉疫的特殊人群就应该采取适当的“特殊”措施,既不应简单生硬地套用相关规定,也不能无视特殊人群的特殊情况和诉求。公众反对搞特权、搞特殊,但对于涉及隔离的2岁孩子、阳性妈妈需照顾抑郁症儿子这样的特殊情况,相信没一个人会反对给予他们“特殊”待遇。

只要这类特殊人群在家隔离做好个人防护与家属防护,确保疫情不会再传播;只要有关方面为他们提供上门核酸采样、医疗预防等服务,居家隔离应该就是更好的选择。当然,要让更多的特殊人员享受“特殊”待遇,还需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如合肥明确规定低年级小学生不得单独隔离,就获得好评。

希望各地疫情防控能为特殊人群提供更多“特殊”关怀,让防疫有更大效用的同时也有更多温度。

文/老鹰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