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聚会渐入佳境时收走大酒杯”,一书读懂美国货币政策变迁
北京日报 2022-11-29 11:34

尽管书名是《21世纪货币政策》,但是本书内容涵盖了美联储的产生、运作和演变,以及历任美联储主席的决策等,对于了解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演变非常有价值。除了受货币政策理论和认识的变化,以及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美联储主席在货币政策决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美联储主席的风格不同,对货币政策的认识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美国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成败,其中有几条线索可以关注。

美联储主席的理念一定程度上 决定了货币政策操作的方向

从美联储百年货币史来看,货币政策决策要有理论基础,美联储主席对货币政策的认识至关重要。大萧条时期美联储没有很好地认识到,金本位下可能导致货币紧缩与经济通缩。伯恩斯时期将通胀成因认为是成本推动的,而非需求推动,认为通胀和货币没有关系,在货币紧缩和宽松之间采取“时断时续”的政策,这样既没有实现低通胀,也没有实现持续的低失业率。沃尔克认为通胀是和货币有关系的,必须要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格林斯潘在1996年推迟了紧缩政策,是因为他认识到更强劲的生产率增长将缓解通胀压力。伯南克充分借鉴了大萧条的分析,在全球金融危机第一时间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取得了成功。

货币政策究竟是先发制人 还是后发制人

抑制通胀一直是美联储最重要的目标,但不同时期的美联储主席在这个问题上的策略有明显差异,早期主要是采用先发制人的策略。20世纪50年代,时任美联储主席的马丁说过:“当聚会渐入佳境时收走大酒杯。”格林斯潘也提出,货币政策对通胀产生抑制效果是有时滞的,需要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如果不能在出现通胀苗头的初期就果断采取措施,那么必然会付出更高的政策代价,从而抑制增长。这意味着,货币政策要走在市场曲线前面。从马丁到沃尔克、格林斯潘,先发制人是几任美联储主席比较坚持的,在通胀治理层面效果显著。

之后美联储主席的策略发生了转变。伯南克和耶伦的货币政策从强调先发制人控制通货膨胀,过渡到货币政策重视风险管理,再到鲍威尔逐步转向平均通胀目标的新框架。伯南克和耶伦强调风险管理,认为危机后风险是不对称的,通胀暂时起不来,但就业的问题很难解决。耶伦认为,即使出现通胀,进程也是缓慢的,不需要采取快速的措施;同时,其任期内还有货币紧缩过急对经济产生冲击的经历。在没有过多财政刺激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强调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合理性。鲍威尔在2020年8月提出了平均通胀目标的新框架,不介意通胀暂时高于目标,采用更积极的政策来确保充分就业;应对通货膨胀实际上结束了先发制人的策略,走在了市场曲线的后面。尽管耶伦时期通胀没出现什么问题,但在鲍威尔时期,美国通胀开始起来时,鲍威尔一直对外宣称通胀是暂时的,直到2021年底才改口,但通胀预期已经形成。

美联储货币政策 操作框架的变与不变

金融危机前,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通过所谓的“稀缺储备”机制实施货币政策,即美联储通过调整银行系统的准备金供应来控制联邦基金利率。这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国债来减少准备金,或者通过购买国债来增加准备金实现的。这就要求密切监控银行的准备金需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使联邦基金利率停留在目标水平。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美联储实际转向了一个新的操作框架,即所谓的“充足储备”体系,即银行集体的准备金比过去多,超过通常的日常需求,没有必要从其他银行借入准备金,结果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接近零的水平。当美联储想紧缩货币政策时,考虑到体系内储备金过剩,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无法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不得不在2019年1月宣布长期采用“充足储备”的方案。从所谓的“稀缺储备”到所谓的“充足储备”框架是美联储不得不选择的结果;实际上,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道路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操作仍在试错的过程中,今后如何演变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在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为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前瞻性指引政策辩护,认为其没有造成金融不稳定、贫富差距、市场扭曲等问题,也没有保护僵尸企业。我相信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我们对一项政策好坏的判断要看其主要影响。

(作者为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会长。本文为《21世纪货币政策》导读,发表时有删节)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国央行货币政策面临“艰难平衡”
​央视财经 2024-09-21
降息幅度超预期 美联储货币政策解读显分歧
新华社 2024-09-19
美联储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通胀取得适度进展,强调政策独立性
第一财经 2024-07-06
全球货币政策分歧趋于收敛
经济日报 2023-12-20
美股财报季渐入佳境!美联储行情会如何演绎?
​第一财经 2023-07-23
欧美通胀“高热”难抑 紧缩货币政策短时难转向
经济观察报 2022-10-22
强美元掀起全球货币风暴!这一次发达经济体更受伤
​第一财经 2022-09-13
G10央行中罕见出现“政策转向”呼声,超鹰派货币政策何时谢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9-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