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儿童学研究学术论坛暨熊秉真著作中译本《慈航》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23 07:00

2022年11月20日是世界儿童日,这是一个由联合国发起的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新人文讲席联合主办的“中国儿童学研究学术论坛暨熊秉真著作中译本《慈航》新书发布会”成功在腾讯会议举办。

本次学术论坛以“中国儿童史研究的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新人文教席、亚洲新人文联网发起人及现任主席、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特聘教授熊秉真女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慧梅女士分别做了专题讲座。众多学者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次学术论坛的开幕式由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基础理论专委会副主任、浙江省哲学学会儿童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杭州儿童友好研究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高振宇先生主持。他提到:“在如今的中国,无论是历史学还是教育学领域,对于儿童史的关注和研究相对比较缺乏,重量级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熊秉真教授在中国儿童史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副总裁、上海公司总经理刘广汉先生发表开幕致辞,对中译本《慈航》的顺利出版表示祝贺。

熊秉真教授以“我与中国儿童史的研究”为题进行了专题讲座,分享了她筚路蓝缕踏上中国儿童史研究的漫漫征途。在讲座中,她分享了自己做儿童学研究的初衷和一些心得,也分享了她在儿童史研究过程中的有趣体验,带给大家非常深刻的启发。同时,熊秉真教授对《慈航》一书的书名做了精彩的释义。她还提到,中国语境下的儿童,不是狭义的儿童,而是广义的、存在式的儿童,并且提出学者应当带来对整个学科的反思。

周慧梅教授在她的专题讲座中分享了她翻译《慈航》这本书的因缘、砥砺和收获。译者是再创造的作者,这种再创造赋予了文字新的生命。周慧梅教授讲述了翻译过程中的各种曲折经历和趣事。她表示:“翻译《慈航》是一趟苦中有乐的温柔之旅。磨炼了她的意志,极大地考验了耐心和毅力,也拓展了她的视野。”

在两位教授分别做了专题讲座之后,众多学者就 “中国儿童史研究的过去、现在、未来”这个主题,与熊秉真教授、周慧梅教授进行了圆桌论坛。主要的对谈嘉宾有: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分会副理事长于伟先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爱丁堡大学博士后辛旭女士,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倪墨杰先生。

另外还有几位学者作为列席嘉宾,分别是: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冷璐、麓湖·A4美术馆副馆长、首席策展人李杰、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教授孙丽丽、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郑敏希副教授和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苗雪红教授。

本次圆桌论坛有三个关键词:过去、现在、未来。对于“过去”这个关键词,与会学者将视线集中于“中国的旧史学、传统史学研究中的儿童和童年”。对于“现在”这个关键词,与会学者就当代儿童史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着重讨论了如何真实还原儿童的声音、呈现儿童的力量,如何书写真正意义的以儿童为主体的历史。熊秉真教授对此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对于中国儿童史研究的未来展望,与会学者希望能够吸引国内更多领域的学者关注并致力于儿童史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学者的参与,也应有公众的参与,甚至有儿童的参与,如此才能促进中国儿童史研究的发展。

本次学术论坛采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公司“新儿童”微信视频号同步直播的形式,在直播间设置了观众提问环节,与会的学者也进行了积极回应。尾幕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公司副总经理、文教主编刘美文女士介绍了出版社的“新儿童”图书品牌,并对该品牌旗下“新儿童文库”未来的学术出版方向做了展望和期许。

本次学术论坛借由熊秉真教授著作中译本《慈航》新书发布会之际,搭建了一个儿童史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众多学者共同探讨了中国儿童史研究的过去、现在、未来,反思了中国儿童史、儿童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儿童史、儿童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文/慈航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