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区”变“景区” 青海高原水车村乡村振兴见闻
中国新闻网 2022-11-19 17:04

黄河水面上的水鸟

波光粼粼的碧水映照朦胧的远山,让人流连忘返……与青海高原农区山大沟深的地理环境不同,置身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甘都镇水车村,花草相间,一步一景。

初冬时节,走进水车村,绿油油的田地里冬小麦长势正好,蔬菜大棚里生机盎然,老百姓们忙得不亦乐乎……这一切,得益于水车村南临黄河,西毗公伯峡水电站。

航拍水车村

“路好走了,自来水通了,路灯亮起来了,活动场所建起来了,村里变得干净整洁,而且还种上了桃树、李子树,”水车村的民众纷纷感叹道,“我们村能有现在的变化,以前想都不敢想。”

82岁的老村支部书记李顺林就住在水车村的一处院落里。在这里住了一辈子的他,深知发展的重要性。

据悉,近年来,当地充分挖掘水车村环境特色和区位优势,抓党建、强产业、兴旅游,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实现了“河区”变“景区”的蝶变。

“以前河边到处是沙砾,垃圾成堆,车也乱停乱放,就像一片戈壁滩。如今这里栽上了树,黄河岸边绿绿的,风景好了,来的人也多了。”看着黄河岸边发生的变化,李顺林感慨道。

李顺林说,盛夏时节,村里会接待很多从外地来的游客,靠着卖自家种的蔬菜、河里养的鱼,补贴家用。

但他仍然守在村里不愿离开,“我在这里待了一辈子,亲身感受到了村里的发展变化,以前村里破旧得很,没什么地方可以去,大家都不愿出门,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完善,专门修了停车场方便停车,闲了我们可以到广场下下棋,娃娃们也有玩耍的地方。环境变好了,大家的心情自然顺畅了。”

水车村一角

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通过省级乡村振兴旅游试点村建设,水车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融合全乡资源,依托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打造了集吃住和休闲娱乐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以前,只是觉得住在黄河边很舒坦,现在我们学会了养殖,水里的鱼就是我们的宝啊。现在每天除了喂鱼,我们会专门观察水质的变化,定期请专业的人来检测。”水车村永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明德告诉记者,“对我们大家来说,养鱼是一件事,保护好黄河水资源才是最要紧的事。”

“我们在发展沿黄文化生态旅游、冷水鱼养殖产业的同时,按照‘山水化隆’建设的目标,把生态保护摆在第一,在高质量发展上打造样本。”甘都镇镇长张成福坚定表示。

离开碧水轻舟的养殖场,走入温暖如春的温室棚。冬季时节,水车村的蔬菜大棚里暖意融融,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水车村冷水鱼养殖

今年40岁的种植大户郝永平告诉记者,自从村集体的大棚建立起来,自己在家门口挣到了不少钱。

“我们计划将温室大棚与观光休闲游结合起来,打造集田园采摘、乡村体验等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甘都镇相关部门负责人云忠林介绍。

大清早,一场热闹的讨论会正在水车村党员活动室进行。

“根据咱们村乡村旅游示范的发展定位,县上制定了水车村文化旅游项目实施方案,今后将根据规划打造‘一轴、六区’空间布局,将很大程度上带动项目区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水车村第一书记马兴华介绍道。

水车村党支部书记赵国智说:“县上对我们村实施了投资1000万的乡村振兴旅游试点村项目,根据规划,由东北向西南轴向分布,将打造乡村文化民俗区、乡村农家乐区、乡村民宿区、水上项目区、湿地农田景观区,以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餐饮和民宿接待,项目建成以后可直接带动农户参与景区运行或餐饮服务,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水车村的发展变化,也是青海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文/华轩 张添福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蝶变为全国文明村 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水库移民村迎新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2
青海黄河边的“幸福村”:“电力十足”过起好日子
中国新闻网 2024-09-03
联盟村“总动员”把乡村变景区 村支书绘图 众村民参与 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收百万元
武汉晚报 2024-08-30
一个 “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蝶变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30
高海拔登山助力高原乡村振兴
新华社 2024-08-12
小乡村闯出振兴新路径 青年人才打造乡村消费新场景
中国青年报 2024-07-28
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如何协同推进
光明日报 2024-07-13
“百万村”成长记 —— 从延庆区“四海实践”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