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大医院专家是怎样成为科普“大V”的
解放日报 2022-10-26 11:06

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8.25%,已创下连续14年新高,这其中健康科普功不可没。在上海各大医院,近年来涌现一批擅长做科普的“大V”。近日,记者走进医院与他们面对面,听他们讲述背后的故事。

中山医院“蕾蕾医生”

写作是放松,科普是享受

病友们评价,爱看程医生的门诊,因为她问诊就像讲故事,犹如上了一节课

“医学术语太难懂?讲个故事给你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学亚专科主任程蕾蕾教授,被称为“最会讲故事的医生”,她曾创作数本叙事医学科普书,科普视频全媒体平台推广受众逾6亿人次,不少患者成为她的忠实粉丝。繁忙工作之余坚持日更做科普,程蕾蕾说,写作于她而言是一种享受,能将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融入爱好、惠及大众,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程蕾蕾从小就有写作梦,读高中时每次作文都能拿到最高分,高考时她听取父亲和老师的建议,考入医学院,老师当年的一句话,而今成为她写照,“你可以当医生,同时把写作当作自己的爱好,两者结合或许走得更远”。

从事临床工作近20年时,2015年,朋友介绍给程蕾蕾一本科幻小说——刘慈欣的《三体》。刚捧起来读,程蕾蕾就着了迷,缜密的逻辑和奇幻的情节,唤醒了她始终不曾忘记的文学梦想。“当时我就想,我也可以尝试写小说啊。这不正是自己多年来的兴趣爱好嘛!”

想到就做。她写了一篇小说投稿,被顺利录用了,由此备受鼓舞。“你写得挺好,既然是医生,为何不尝试写点医疗类小说呢?”有心的编辑提出专业引导,这成为日后程蕾蕾从事叙事类医疗科普的起点。

创作欲望自此一发不可收拾。2017年程蕾蕾撰写的《医生最懂你的“心”——心脏故事》出炉;此后新书不断,《说句心里话》(1-3册)相继问世。知名演员胡歌评述:“程教授用鲜活病例故事,讲述癌症患者如何远离心血管疾病,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切实帮助。”5年4本叙事医学科普书,外人看来的高产频率,程蕾蕾自己却不满意,“我的理想是每年出一本叙事医学科普,目前看这个目标还没达到,仍需继续努力。”

大医院医生工作繁忙程度可想而知。程蕾蕾每周三个半天门诊,从早上8时到下午2时不停歇;作为全院科研创新转化负责人,日常协调工作量大又琐碎;担纲肿瘤心脏病学亚专科主任,还要不时参加多学科会诊……许多人好奇,程医生是如何高效分配时间的?“写作对我来说纯粹是爱好,正如有的医生听音乐放松,有的喜欢画画摄影。”她告诉记者,“忙了一天坐在电脑前写作,思绪翩飞,堪称享受,更是有价值的探索。”

时常写作,也培养了程蕾蕾不一样的视角以及高超的科普能力。患者老王家中没有肥厚型心脏病史,最初查明诊断疾病时,老王说什么都不信:“都说心脏病会遗传,为啥我家只有我一个人中招?”“老王你会打牌吗?家里人都在摸牌,只有你摸到了一手同花顺,这就是患病的概率。”听完这席话,老王心服口服,遵医嘱开始规范治疗。类似例子不胜枚举,病友们评价,爱看程医生的门诊,因为她问诊就像讲故事,犹如上了一节课。

生了肿瘤却栽在心脏?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肿瘤患者得以长期生存。而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各种抗肿瘤手段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毒性,往往会被忽视;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也使得肿瘤与心血管病变在临床交汇。为此,一门全新的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应运而生,这恰是程蕾蕾的主攻方向。《说句心里话2》就是我国第一部肿瘤心脏病学科普书。停不下来的她还与时俱进,采用短视频说科普,从“早搏能不能跳刘畊宏”到“抑郁症也要当心心脏病”,至今已录制、发布466集。

“上医治未病”可谓医生的责任与担当。已探索出成功之路的程蕾蕾,为青年医生做科普带来建议:不要将做科普与做临床割裂开来,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在工作中找到适合科普的契合点,于患者于自身都是有益的探索。

红房子医院“恩哥”

七年科普积累800万粉丝

线上线下,“恩哥”颇有名气,他做科普是为让普通百姓求医问诊少走弯路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又称红房子医院)妇科内分泌与生殖医学科主任医师邹世恩,在互联网平台有着亲切的昵称——“恩哥”,七年来做科普积累800万粉丝,“恩哥”成为名副其实的“妇女之友”。他睿智的形象、幽默的语言、权威的知识,乃至爽利的态度,抚平了无数女性朋友的焦虑纠结。

周三8时起,红房子医院门诊大楼三楼诊室里,邹世恩已开启门诊时间,每周三个半天坐门诊,周末有时加门诊,“时间很紧凑,希望能帮助更多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有意思的是,问诊者中超过一半会上来提一句:“‘恩哥’,我是看您直播来的”“邹医生,我是您的公众号忠实粉丝”……一如老熟人,医患双方仿佛没有隔阂与陌生感,沟通起来特别顺畅。

“恩哥”从何时开始深耕科普?他告诉记者,一切来自机缘巧合。2014年还在援疆的邹世恩,生活节奏相比在上海明显慢了下来。他认识了一位北医三院同行,“别小看互联网的力量,很多人从中获取知识,你不妨利用业余时间,试着在互联网上做做科普”。邹世恩从善如流,听了进去,“当时起名字想过邹医生、邹博士之类,但都没过审,突然想到了自己大学时代的绰号——恩哥,不如就叫‘恩哥聊健康吧’!”就此,科普大号“恩哥聊健康”出炉。

小试牛刀没多久,“恩哥”就尝到了互联网的威力,第二篇推文“HPV阳性就是‘乱搞’得的吗?”成为爆款,七年前许多人对HPV、宫颈癌等虽然有所知晓,但并不太明白之间关系。“我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帮助更多人了解HPV病毒的‘前世今生’,一下子获得很多关注,那种成就感与门诊看好患者还不一样,由此探索出当医生更多元的价值。”

在微信公众号积累了五年粉丝后,2020年短视频爆火,“恩哥”抓住风口,粉丝量突飞猛进。一早上30多名患者问诊完毕,下午紧接着是研究生论文开题,中午时间见缝插针,打开手机对着镜头,“大家好,我是‘恩哥’,一名妇产科医生……”熟悉的语音语调再度响起。大医院专家工作本就繁忙,“恩哥”七年来不曾放弃,论及原因,他说,“医生做科普要有兴趣,更要有一颗公益心。”

医学知识晦涩难懂,怎样在权威与通俗中找到平衡点?“恩哥”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他告诉记者,之前一直从医生角度考虑问题,好比妇科领域绕不过的月经问题,医生习惯问时间多久、量多少,但患者还关注颜色。他从患者角度切入,有的放矢回答问题,消除认知误区,不少女粉丝认为“恩哥”科普做得接地气,“讲到我们的心坎里!”

零敲碎打的科普时间付出不少,收获也很大。在“恩哥”看来,医生做科普不仅可以扩大影响力,更像一座桥梁般沟通医患,帮助患者会看病、会沟通。七年前,“恩哥”刚升好职称,初开专家门诊,就遇到困惑:“门诊门可罗雀,一样的疾病我也会看,患者为啥不选择我呢?”随着科普影响力日渐增加,患者人数也水涨船高。

更令他欣喜的是,不少人问诊前已在网上做足功课,“有患者查出卵巢囊肿需要开刀,还没等我一五一十解释,就说通过我的科普已经知晓,确实需要听专家的话,早点手术!由此省却大量重复解释工作,明显提高了就诊效率。”而今,院内院外、线上线下,“恩哥”已颇有名气。“恩哥”道出科普的终极目标:“我一直在想,如果普通百姓看到的都是正规医生做的科普,那求医问诊能少走多少弯路啊!”

长征医院脊柱外科专家

从“吃鸭脖”挖掘科普选题

希望聚焦市民关心的重点,打造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普体系,促进全民健康

2020年6月,一则让人看得“津津有味”的科普推文在午餐时间上线了。《包教包会!基于吃鸭脖的脊柱局部解剖学教程》一文,将常见的鸭脖干净利落地解剖,筋肉、骨头完美剥离,仔细“摆盘”:脊椎骨、小碎骨片、肉、筋(椎间盘)各个分明。首发于“陈华江科普颈腰背痛”微信公众号的“鸭脖教程”在此后两年间,争相被不同媒体、平台转发。

陈华江是长征医院骨科副主任,带领团队做脊柱外科医学科普短短3年,已累计原创图文推文257篇,最高点击量逾20万;微视频与微电影33部,点击量近200万;电视科普首播观看人数近400万……

2021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父辈》在大银幕与观众见面。沈腾饰演的机器人邢一浩与马丽饰演的马黛玉在公园上演了一出相亲大戏,满场爆笑中,陈华江却看出了别的滋味:怎么吊着脖子荡秋千?散场后,他立刻联系团队张颖副教授,“你也去看看电影,我们能做个科普。”10月11日,《“吊脖子”能治颈椎病?》一文上线,将医疗机构专业的“颈椎牵引”和电影中“上吊”式土法牵引对受力位置、力量、颈椎角度等逐一分析,告诫读者万万不可自行“吊脖子”,以免造成骨折脱位、椎间盘移位等严重后果。

他直言,肩、颈、腰、背疾病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的主要疾病之一,各类防治科普充斥着网络,但有的错误百出,造成读者误解盲从。“对我们而言,科普文章也不是拍脑袋就能写的,仅凭临床经验有时也不足以解决问题。”这支拥有医者、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三重身份的团队,迫切希望传播正确的健康知识。

他介绍,当大多数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问及后续保健、运动的建议,自己就会推荐“小燕飞”,可实际操作时却犯了难,“患者不知道标准姿势,我得演示。但老站起来示教不现实,而且其实要趴着做才标准。”就这样,陈华江的科普开始“视频、图文一手抓”。

“科学、趣味、系统、创新、实用、时效”,是陈华江总结出的科普6大特征。点进“陈华江科普颈腰背痛”公众号后,下方导航栏列出锻炼合辑、视频合辑与针对骨质疏松、盘源性腰痛的直通合辑,便于患者“按图索骥”。“其实,点进科普公众号的读者大多已有疼痛症状,他们需要了解的是‘具体怎么做、做得对不对’。”

本周,陈华江推出“脑洞大开——骨科医生看进化”第8集,讲的是关于尾骨的故事。“最近偶然看见女儿在读一本书,提到‘为什么人没有尾巴’,所以我想做一系列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普,让大家了解人体构造,也对医学、健康产生兴趣。”一位中学校长给陈华江留言:很有意思,适合给同学们看,希望能出书。

近年来,竞技运动逐渐在全民范围普及,但激情参与中,事故频发。由于缺乏监测,慢性损伤非常常见,且伤情多样,“乱投医”现象屡见不鲜。陈华江科普团队将其作为接下来的主攻方向之一,在“科普+科研”的人才融合团队中,除了医务工作者外,还有运动员、产品研发企业专家等。“我希望能聚焦市民最关心的科普重点,从而形成基于临床科研的创新产品或检测手段,打造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普体系,促进全民健康。”

文/顾泳 黄杨子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江苏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一次挂号管三天” 医院:首诊已确定诊疗方案的不适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7
医疗科普短视频的“富矿”应被合理开采
工人日报 2024-02-06
流感的病程是怎样变化的?
健康中国 2023-12-04
这家开在医院里的博物馆旨在科普教育:展陈的全是胆结石
成都商报 2023-11-08
当心科普文章下的医疗广告陷阱
工人日报 2023-10-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