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时光之青年谈变化:“90后”教师挂职扶贫 为乡村振兴感到振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19 09:15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听了总书记报告后,北京邮电大学党政办公室干部宋祺晨为自己曾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见证国家历史性变革深感荣幸。

驻村帮扶期间,宋祺晨(右一)带领帮扶村干部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

作为“90后”教师,宋祺晨2020年初至今年5月曾挂职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核子村第一书记。挂职帮扶期间,他带领核子村干部群众积极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到2021年底,核子村产业产值突破5000万元,村里许多农户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可靠的就业,拥有了稳定的收入。

谈起“贫困”,宋祺晨与它的初次“交手”是在2012年。那一年,20岁的宋祺晨与暑期支教团的伙伴们第一次走进贵州。农村道路之艰、基础设施之难、教育资源之困、饮水问题之苦,一份亲身感受的“艰难困苦”勾勒出他对黔贵大地的初识印记。

那时的一次家访调研中,推开农户家门,宋祺晨的目光第一时间被那面贴满证书的“光荣墙”深深吸引了。农户说:“每当小娃把奖状拿回家的时候,我都会将它贴在这里,这里最显眼嘞!”当宋祺晨问起娃娃有哪些就学困难时,农户说:“咱们就是因为没文化才走不出大山,现在就希望能多打几份工、多收一点粮、多赚一点钱,让小娃安心读书。小娃争气,他只要读,咱就拼命去供!”这份记忆,让宋祺晨无比深刻,却又因“无能为力”而心余力绌。

2020年,28岁的宋祺晨怀着“如何扶贫困,我想去干干”的期待,主动请缨,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再一次走进贵州,走向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宋祺晨所工作的核子村,经过脱贫攻坚期间的产业积累,形成以茭白种植为主体,折耳根、辣椒种植为双翼的“一体双翼”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但却一直面临着“守着好产业却没有好技术”的困境矛盾,产量逐年下降、种植资源退化、销售渠道单一等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困扰群众增收致富的“痛点”。

为解决这一“痛点”问题,在学校定点帮扶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宋祺晨带领干部群众深入分析产业短板,积极对接科研院所,多方征求意见建议,制定了一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彰显核子特色的“科研院所+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填补了全村农业产业科技要素投入的空白。

2022年3月,核子村新建设的数字农业系统上线运行了,该系统实现了全村300亩茭白种苗繁育基地农田实时数字影像与农业环境数据监测功能全覆盖。在这一系统的服务保障和全村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2021年核子村产业产值突破5000万元。让宋祺晨最欣慰的是,许多农户不用再抛家离子到外地务工,去过“候鸟式”的生活了,而是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可靠的就业,拥有了稳定的收入。

驻村期间,宋祺晨还带领村干部大力实施了“干部储备计划”,详细制定了“党务村务清单”。当前,全村还正在实施一项基于“数字门牌”建设为基础的农村基层治理改革试点,通过“一码服务”将群众的家门口变为办事服务的窗口,同时实现乡村数据的“全字段录入”与“一键化提取”,为基层干部减负提供有力保障。

当前,宋祺晨已挂职结束返回学校工作,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他将争做大会报告精神的“宣传员”和“践行者”,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讲好祖国发展故事,展现青年奋进风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崔毅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