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曾庆芳:那京,那京
河南阅读学会 2022-10-15 13:00

这个夏日里灼热到泛白的村寨是傣家人生活的沃土。

我站在一棵巨大的榕树下面,周身被它的绿荫覆盖。叠叠翠绿着,叶片如一把把的小扇子,在风中轻轻扇着。每一阵风都卷携着花儿的香味,淡淡地飘过。透过树枝看去,天空纯净,空气清新且无限地透亮、轻薄,天边隐约能看见一丝丝模糊的云影。几道曲径有距离地放着木椅,树影斑斓。几只孔雀懒洋洋地从人们身旁踱过去,低着头,在地上这里琢琢,那里琢琢,仿佛地上的沙土里、石头缝藏着好吃的东西一般。它们就像寨子里的村民们一样,慢吞吞地在村庄里踱着步,有时也会随着游人走进村史馆里溜跶,墙上贴着的五颜六色的照片吸引不了它们,它们的眼睛盯着地面,看看地上给会找着些什么吃的,没有的话,又颠着长腿,转出去别处玩去了。天黑了它们就飞到树枝上,栖息在榕树上。在这里,孔雀们是自由自在着的,想去寨子里哪家串门子就去串,没人管它们,爱孔雀的传统古老而悠久。这里是它们的生活天堂。

那京村后的山名就叫孔雀山。森林覆盖着,随时都是绿幽幽的,弥漫着雾气。那是一座一到春天就漫山遍野开着白露花的好山。村民们喜欢上山采摘来后做菜,白露花炒豆䜴、凉拌白露花,都是傣族喜欢的美食。孔雀山也是那京傣家人的神山。那京人恪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之道,一直守护着山上被视为吉祥鸟的孔雀,而在村子里随意悠闲踱步的孔雀,也成了游客们来那京打卡的主要原因,那京因此也被称作孔雀栖息的村庄。

大榕树下就是一个村民活动广场,有简单的草棚,有村民随时在卖些小零食,木瓜、多依、橄榄、柚子、花生、西瓜、火龙果,都是来自这块大地上的物产。这里的小红皮花生品质奇好,皮薄,一粒粒饱涨涨的,虽然壳小,但味甜。每年花生收获的季节,都会和俸玉兰大姐家预订下几十斤的花生,她不愁卖,花生成熟的季节,外来商贩会来村里守着买。俸大姐信守着古老的承诺,去年她家里的花生被家人提前卖光了,她去亲戚家收了花生给我们,还连声对我们道歉,感觉失信于我们。她是一个善良的人,热心肠,傣家妇女的良善,总会让人感受到人世间美好的一面。

村寨四面环山,藏在一片青山之中。远远看过去,翠气袭眼。村边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村中古树苍天,这些树告诉后人,村寨是如此的古老。翠竹成林,有着典型的傣寨风情。那京属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适宜种植甘蔗和花生等农作物,也适合种植菠萝、芒果、西瓜、火龙果、橘子等水果。随时瓜果飘香。地灵果杰,产于此地的水果,绝大多数送往外地。

那京,傣语意为“盛产菠萝和粽子叶的地方”。全组现有村民37户175人,是一个傣族聚居村寨。

元末明初,麓川思氏崛起,攻占了今德宏及其附近大部分地区,麓川政权派出的军事首领罕甸,就是在这个时期进入了双江境内。罕甸率领的部队,首先在今勐库定居。其后,一部分被明朝军队打败的傣族士兵渡过澜沧江,到勐勐坝河东定居,建立勐允养(意为白鹭城)。少量傣族从耿马土司境内迁入。定居勐库的傣族,二十多年后扩展到勐勐坝子的西岸,建立勐景庄。1472年,勐景庄、勐允养统一取名勐勐。这是史志书里记载的双江傣族的由来。如今纸页苍黄,记载与传说,穿越韶光,活下来。其间,尚有多少历史的消息有待窥知与研习?

在寨子里年岁长些的老人口里,并没有这么明晰的源流概念。有老人说他们的祖辈就一直居住在这里了。我们熟知的俸大姐,则是从景亢嫁过来的,像她这样的,在寨子里也泛泛其人。她说表姐先她而嫁,然后又带过来几个姊妹嫁到这里。当时她嫁过来时,那京村很穷,藏在山窝窝里,出进不方便,回趟娘家都是件不容易的事,后悔嫁到这里。没想到现在自己村子变得这样好西(吃)好在……无论是世居,还是嫁过来的姑娘、上门的女婿,追本溯源,他们都来自于麓川(今德宏)。

俸大姐家就在路旁几棵大树下,两层砖混楼房,儿女都成家了,家里就老两口住着。楼上房间空着没人住,地上晾着花生。我们脱了鞋,跟在她后面上楼去撮花生。她找来几个大号塑料袋,一捧捧往袋里装。装满了又进里屋拎出把秤砣称,称一袋也就十多斤。称好后她会往袋子里捧上几捧,说我们大老远地跑来买,给个笑脸。让我们拎着花生欢欢喜喜回家去。

她家的大门门口的左边正建着一个厕所,院场里一片狼籍,堆着些水泥建筑工具,乱麻麻的。她说厕所建在外面,主要是方便来寨子里玩的人。树根下寨子里的妇女们出义工,正忙着在道路两旁栽花。在这里,村民们都在忙着栽花、种庄稼。忙着赚钱、美化自己的家园。又一次去,看见有几户人家的围墙被推倒了,地上散落些砖头。俸大姐系着围腰,正在捡砖头、搬砖。她说政府让家家户户拆了围墙,栽花草……那里永远热气腾腾。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似乎众口一词。

那京现在帮各家的围墙拆了,院落彼此相通。我家的院场是你家的后花园,我家的金盏花为你家绽放,你家的缅桂花为我家添香,户户有花有草,大家共享美好,家家都是好吃好在的地方。从俸大姐家出来,走下几级石阶,一脚踏进入了岩块大哥家开的饭店,大树的树枝上挂着几只红灯笼,树下有个草棚子,草棚子上有块木牌写着饭店名。叫啥名?忘了。

在寨子里,让我心神摇动的一瞬,是遇上十多位老年妇女们上寺庙里去滴水。一律的黑包头,白褂子,黑统裙。年少时喜欢傣家小卜少的艳丽妖娆,现却对天然的朴素之物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欢喜。她们排队般,一个跟在一个的后面走着,每个人的手里,都拎着一个家里煮水用的铝壶,一个撒毫。铝壶用于滴水,撒毫里装有供奉的食物。她们在逶迤的田间小道上,径自行进,神情有着一心一意的专注与沉稳。每个人的神态,凝重而安然。来到寺庙里,放下手中之物,她们依次跪下,默然垂头,伴着佛爷的喃喃诵经声,壶里的水缓缓地滴入沙土里……这是一个傣族纪念先人的民间祭祀活动,已经持续上百年。

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打造了以古缅寺、民族文化广场、白龙箐、双头箐、许愿石、榕树王、孔雀山、龙挡坝峡谷等为主的旅游观光路线。一些挂在树上的木牌子,画着地土,标着路标什么的。村寨里一切自然,屋子、门前石路,就算被设计改良过,看上去也是有些年代的模样,没有被人为改造成新崭崭的模样。走进来,仿佛与岁月无涉,蕴蓄着令人依恋的旧时物质的体温,弥漫着乡愁。

于坚说,黄是大地之光、文明之色也是一片金黄……黄,永远徘徊在中国世界的后面,容纳着、守护着,那光芒有死亡的阴影,也有生活世界的人间气息,高贵、尊严、大气、灿烂。(《并非所有的沙都被风吹散》)。傣族生活的地方,与黄息息相连。房屋、缅寺、壁画、筒裙、黄金项链和手饰,黄色的姜苗花、黄衣飘飘的僧人、染饭花煮出的黄澄澄的糯米饭,暖洋洋的太阳之光,正在一家家的屋顶上徘徊,树缝间透漏出淡淡的黄色光芒……傣族人爱黄,仿佛与生俱来。

与河流两岸绚烂的色彩相比,小河很暗淡、朴素。没有险滩激流荡起的浪花,也没有什么怪石嶙峋,就一条平平常常流淌着的小河。零散的石头间生长着大量的杂草,绿生生的草,浓密簇拥,没有污物排放在河内,河水还清,呈现出本源的美。顺着河流的走向,绕着村子修筑了长长的栈道,栈道旁就是村民的菜园子、果园。芦苇围绕着栈道生长,细叶拂面而来。不规则的小路从田间穿过。秋天中丰腴的大地,缀满了果实。有花生、地瓜、核桃、板栗、柿子、梨,吃货们最为幸福的季节。沿着河面缓缓地往上走,虽然栈道隔着,似乎仍然无法与土地和地面分离。小河犹如那京的血管,河水哗啦啦流淌着,那京就有了生命,有了无穷无尽的活力,

那京的傣家人素来爱花,也喜欢养花,寨子确定发展旅游之后,大家积极配合,纷纷把自家院子的围墙拆掉种上花。种植的盆栽花既可以美化环境,增进邻里关系,又可以卖给游客增加收入,村民还可以在花丛中卖一些小吃、特产等,没有围墙的村庄,独特的傣文化,让游客有更好的融入感。全村种植的金链子花、蝴蝶兰、鸡蛋花、三角梅等多达几万株,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鲜花簇拥,鸟语花香,五色绚烂,整个那京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花园,被誉为“金链子花盛开的傣寨”。“美”真正为老百姓所拥有,让村民充分享受。有时候致富是硬道理,能够改良生态、美化环境的致富,更值得推广值得推荐。艾蕊对村民们说:寨子美,自己住着舒心。游人来得多,钱就哗啦啦地流进我们的钱袋子里……这话老百姓爱听。说到那京,艾蕊并没有重复说那京的美,不过她的表情里面,俨然都是这个意思。

那京组共建成生态鱼养殖基地60多亩。一个个鱼塘就围在寨子边,小河旁。这里的水质好,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特别是傣家香草烤鱼,不尝尝会有遗憾。那京考鱼一般20元一条,价廉物美。双江境内要列举美食榜,傣族烤鱼一定榜上有名。那京鱼塘多,卖烤鱼的人家也不少。你可以问问寨子里的人,哪家的味道最好。也可以直接上网搜索。原材料一致,佐料都一样,其实家家的烤鱼味道都差不了多少。

来这儿,就必须按照古老的时间,慢下来。慢吞吞地在寨子里闲逛,慢吞吞地在鱼塘边守着,把鱼钓上来,都是手巴掌般寸把长,一斤左右大小,大了鱼老,小了腥气。宰了,洗干净,用傣族的香辣寥、洋荽、小黑辣、姜、蒜各种香料腌制了,再慢吞吞地用碳火烤了吃。想要吃到肉质鲜嫩的鱼肉,这事快不了。心急,火大,外皮容易烤焦,边烤还要往外皮上洒点水降温,鱼肉里的水气没收尽,肉松且柴,腥味重。配方、火候、时间长短,都是各家烤鱼的独家秘笈。一盘烤鱼端上来,要趁热吃,才能吃到鱼的鲜美。装凉了,鱼肉硬,味道也就变了。

柠檬鱼是另一个味。把收拾干净的鱼放盘里,隔水蒸几分钟,鱼肉泛白时,趁热浇上一勺热油,浇在蒸熟的鱼身上,洒上切细的姜丝、葱段、香寥、小黑辣,柠檬挤汁洒上,送入口中,鱼肉鲜嫩里多了一丝柠檬的清爽,让人胃口大开,好吃。

村子里,鲜见亮丽的小卜少,大多是些中年妇人。常年下地劳作,妇女们皮肤泛着土地的褐色,有着大地的质朴力量。傣族妇女是天生的劳碌命,闲不下来。过去人们爱说哪个男人找了个傣族婆娘,就能享一辈子的褔气。缝年过节、或有团队来寨子里游玩,小媳妇们会在脸上涂抹一番,裹上艳丽的傣族裙子,敲起象脚鼓,跳嘎秧舞。虽然天天做农活的手脚不如那些专业舞蹈人员般灵活,但有带入感,很容易让游客一起参与进去。艾蕊说:好看、好玩、好吃才能让乡村旅游做大做强,有玩场才能留得住人。要不然人家老远八远的跑来那京干什么?劳动、跳舞、赶摆、敲象脚鼓……生活与梦想融为一体,傣族人把生活过成了诗,诗就是生活。

胖胖显得有些丰腴的艾蕊是临沧人,她现在是允俸村党支部书记。天天在天间地头、村子里跑着,脸晒得黑黑的,质朴、近人。她能言善辩,口才好,说的话老百姓爱听,老百姓都信任她。艾蕊不仅带领着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还带领着大家把村子变美,让老百姓住着有一种自豪感和获得感,过上更好的有尊严的生活。在她的带动下,老百姓发现“旅游饭”原来是这么吃的。从餐饮、住宿到自己的民族文化,都可以变成钱。老百姓敲起象脚鼓,唱唱跳跳、卖卖自己缝的绣花鞋,开开心心地就能赚钱了。以前大家都在外打工,2018年以后,村里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村了。2016年,那京村人均年收入约1万元,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9万元,乡村旅游带动村民收入快速增长。那京村民从低收入到高收入,一方面依靠政府好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村民想发展致富的强烈愿望和勤劳的双手。艾蕊说,下一步,我们计划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发展民宿,提升游客接待能力。同时依托乡村旅游,推动全村产业发展。艾蕊说起村里的发展,一脸自得,心花怒放。

那京如今成为了双江乡村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成为了了解当下乡村发展的一个好去处,到双江,那京是一定要去的地方。这里不仅有遥远的过去,当下沸腾的现实生活,还会有未来隐约的身影。

太阳快落山之际进去,夕阳下,一切十分宁静。暮霭生深树,斜阳照村寨。我又看见了野地,闪着幽暗绿色的光,大块大块从天间地头涌过来。那京依然被原始的荒山野地包围着,被千姿百态的植物和庄稼包裹着,四野茫茫。

“嘣……嚓嚓……嘣……嚓嚓……”象脚鼓声音响起,就象是那京的心脏在跳。游客们围观了过去,看着看着,一个个的脚底板痒了起来,遂裹入人流,跟着村民们比比划划起来。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云南嘎洒:傣族男子打破传统传承非遗助农增收
中国新闻网 2024-11-09
开放的边境村成为青年创业的热土
中国青年报 2024-08-05
云南:边境幸福村现代化蝶变
中国青年报 2024-07-26
图记|夏日乡村美景引游人
新华社 2024-07-11
谁有潜力成为下一座网红城市?
广州日报 2024-02-23
东航新开云南临沧-上海浦东直飞航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1
“小蓝莓”“小奶酪”在云南西双版纳成功“解冻” 体验热带雨林无穷魅力
央视新闻 2024-01-10
千万流量“网红村” 小伙回乡画出来的
南方都市报 2023-12-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