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畅谈“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好故事之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30 14:06

9月29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音乐家协会承办,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协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14期“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行。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宗权担任学术主持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作曲家、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音乐剧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宝玉,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教授,音乐剧导演黄凯作为嘉宾,围绕音乐剧评判标准、中国原创音乐剧存在的问题、如何推动精品音乐剧创作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作为一种舶来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在我国经历了从原版引进到制作中文版、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历程。业内人士认为,音乐剧本土的发展是我们音乐剧事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怎么样借鉴一些先进的制作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音乐剧从业者需要考虑的事情。

在黄凯看来,好的音乐剧要好看、好听、可回味。“好看肯定得有好看的故事,它肯定得有好看的变化多端的舞台的美术形象。好听那就是音乐剧的魂魄了,得有好音乐,甚至有的时候观众走出剧场的时候,还能够对剧中的某一两个旋律念念不忘。可回味,就是要有一定的供我们遐想的空间。普通的音乐剧要求好看、好听即可,但是如果能回味的话,那就可以称为经典。”

要达到这个标准,业内认为中国音乐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周海宏认为,在音乐剧市场链条当中,应该先有好的产品,才有对路的营销等相应的配套体系,而目前中国音乐剧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好的产品的问题。“一提起剧本,可能很多人会立刻说,要有一个好故事。但实际上一个好的故事后面需要做的事情非常的多。” 周海宏认为,音乐剧的剧本创作从宏观的章法,到具体的各段词之间的情绪布局,都要考虑到音乐性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关心好的故事,更要关心好的故事的叙事方式,以及每一句词之间的情绪发展脉络。一个人物要说出这个人物当下能说出来的话,编剧对人性理解的深度,是不是符合人的最基本的情感发展脉络。很多音乐剧不是没有好剧本,而是我们的剧作家对人性的理解深度不够,以至于编出来的东西不可信。”周海宏还认为创作团队需要建立一个工作模式,“音乐剧的创作者需要摸清自己在团队中承担什么责任,如何和别人一起配合完成音乐剧的舞台叙事能力的不足。”

此外,黄凯认为,产业化发展的不足也是中国音乐剧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没有形成一套特别商业化的,真正以市场来运作的音乐剧的生产、推广、营销的机制,这个百老汇做的就非常的成熟了。这也包括对于所有参与创作、制作的人的一种激励机制以及推广营销机制的不足。在百老汇的音乐剧创作当中,所有的创作者最后是拿版税的,中国目前是没有这个体制的。做什么样的作品,面向什么样的观众,推向怎样的市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营销,使它能够长期演出、降低成本,并且能够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其实在百老汇也探索了很长时间。音乐剧的魅力所在其实它跟整个运营模式和生态息息相关。”

主办方供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音乐剧《飞天》完成北京首演 将做进一步打磨提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9
以娱乐圈行业生态为背景 原创音乐剧《光影少年》将于6月上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5
演艺市场“繁星”涌现 音乐剧在上海“向阳生长”
中国新闻网 2024-03-10
2023北京·天桥音乐剧年度盛典致敬中国音乐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6
《刺秦》首演 “戏曲+音乐剧”呈现诗意般的勇敢
上观新闻 2023-11-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