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公布了4项重要考古新发现。其中,河南开封州桥遗址阶段性考古成果首次对外公布。
开封作为北宋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中占有重要地位。州桥遗址,始建于唐代,宋代改称“天汉桥”,是北宋东京城的标志性建筑,至明末被黄河洪水灌城后的泥沙淤埋。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至202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州桥遗址开展持续性发掘。考古表明,桥东侧保留了宋代石壁,石壁为16层石块累积砌成,通高约3.3米以浮雕工艺,雕镌有海马、仙鹤、祥云纹饰,每组图案由一匹海马两只仙鹤环以祥云组成,长度约为7.5米,而整个石壁推测共有四组图案,构成巨幅长卷,总长度或为30米。
专家表示,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从规模、题材、风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时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特别是近桥两岸巨幅祥瑞石雕壁画的考古发现,见证了10到12世纪中华文明所达到的发展高度。
据介绍,截至目前,州桥遗址共完成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发现不同时期的河道、桥梁、神庙、沉船、仓储等遗存遗迹117处。共出土各类文物标本6万多件。另外,本次考古发掘,还揭露出自唐宋至清代,汴河开封段的修筑、使用、兴废的演变过程,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本次州桥遗址的考古发掘,再现了北宋东京城最具地标意义之一的州桥和大运河的真实原貌和它的形态,这就为研究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都城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考古实物资料。
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再现千年商港繁荣景象
国家文物局昨天(28日)公布的4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还有一处遗址聚焦宋代,就是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经过近1年的勘探发掘,目前已发现2艘沉船,古城水陆城门、码头、干栏式建筑等,遗址规模庞大,可以让人们一睹千年商港的繁荣景象。
朔门古港遗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2021年10月,因市政建设被发现,由于地处温州古城北大门“朔门”之外而得名。
目前已发现古城水陆城门、码头、木质栈道、干栏式建筑等遗迹,并出土2艘沉船,年代从北宋延续至民国时期,以宋元为主。
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团徽:在两条探沟的偏北侧,发现了一艘南宋的木制沉船,残存的长度只有6米1,船板的宽度有4米2,可以推测这艘船总长度至少能达到20米。
据介绍,发掘区主体呈东西向条带状,长达380米,码头、栈道等就在这一区域。其中码头主要为长方形突堤式,残长就接近10米,宽度超过4米,木桩筑底,再铺设木板,木板上用石块包边,包边外再辅长木柱加固,建筑方式十分考究。另外,栈道以东还发现4组干栏式建筑。
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团徽:各有3个这种与用水有关的这种砖砌的池子,而且有与它配套的青砖砌的排水沟以及出水口,至少是元代或者说甚至要更早一点的温州古城这边人民的一个公共的浴室,这3个单独的像是VIP包间一样,大概东西和南北的跨度分别在4米左右。
专家表示,本次考古还发现砖铺道路、水井、灰坑等,以及形式各样的漆木器,遗迹群规模庞大、内涵丰富,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港的繁荣景象。目前,第一阶段野外发掘已基本结束。
朔门古港遗址发现数以十吨计龙泉青瓷
朔门古港遗址持续1年的勘探发掘,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数以十吨计的龙泉青瓷,再现“天下龙泉”的历史盛况。码头、沉船和海量的商贸货物,温州千年商港的三个核心元素齐备,为人们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再添新内容。
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 伍显军:这是一个元代的一个瓷片带,总共可能有二十七八米长,宽度大概有2米宽左右,最厚的地方有60公分,这样算起来这个瓷片的量是很大的,可能有吨级。
一条瓷片带,埋藏量就数以吨计。据介绍,朔门古港遗址瓷片堆积,多呈现条带状集中分布。在大量的元代龙泉青瓷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吉州窑、磁州窑的黑釉瓷。随着发掘向下推进,在宋代的地层中,又接连出现属于瓯窑青瓷的瓜棱瓶残片,以及属于宋代瓯窑的褐彩瓷,朔门古港遗址瓷器来源变得越来越丰富。
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伍显军:这个应该是北宋影青瓷,是景德镇窑的一个瓷碗,胎也比较薄,胎釉结合比较紧密,白中带有一点青,釉色给人一种莹亮的感觉。
专家表示,不同窑口的瓷器,在朔门古港遗址汇集,成为该地在宋元时期作为贸易大港的历史证据,这些瓷器多数没有使用痕迹,推测应为贸易瓷在运输、转运过程中的损耗品。目前,考古专家判断遗址所含瓷器,数以十吨计,且龙泉瓷占比超过90%。
宋元两代,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迎来鼎盛时期,温州港在当时一跃成为“城脚千家具舟楫、百粤三吴一苇通”大型贸易港口之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港口、港口码头还有古城,再加上海量的瓷片堆积,这一系列发现,它是一个整体,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注入了很完整的内容。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