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病吗?拖延症是怎么形成的?
天津科普说 2022-09-14 07:00

明早就要交付工作,你新建了一个word文档。

盯着空白的页面,你突然开始思考:家里地板是不是该扫了?衣服也该洗了?指甲好久没剪了?剪完再洗个澡,清醒一下,我就立刻开始!

吹干头发之后,你窝在床上连看了几十个抖音上的无聊视频。一看表都快11点了。

面对任务,想要好好表现,但却迟迟没做,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焦虑、懊恼和自责,最后截止日期到了,只能草草交差了事。这就是拖延症。

拖延症是病吗

拖延症不是疾病。它的准确名称应为拖延行为,即尽管预见到该行为会带来不利后果,人们仍自愿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行为。

心理学家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20%的成年人报告自己有拖延行为。由于绝大多数人认为拖延不是好事,所以实际数字只会比20%更高。

拖延症是如何形成的

美国德保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约瑟夫·费拉里告诉《心理科学》期刊,拖延的发生一般有两个基本原因:

(1)拖延者觉得自己目前的情绪不适合完成任务

(2)拖延者相信拖延一下,之后情绪就会变好

人脑有两个系统,一是边缘系统,进化较早,负责对环境中的即时信号作出反应,例如看到、听到和摸到的内容;二是前额叶皮层,进化较晚,负责抽象的思考,比如制定计划等。但是由于人的边缘系统发挥主导作用,人们倾向于做让自己轻松的事情,而抵制去做自己认为很困难的事。

当然拖延症还有一些复杂的个体化心理动机,例如:有些人怕被人指责,一定要确保正确无误不能出丑;有些人的拖延症是内心的完美主义作祟,认为必须准备得万无一失才能开始;有些人觉得别人根本不在乎自己,没人注意得到自己是否会按时完成。

如何摆脱拖延症

研究通过五项实验发现:某些情况下人们更愿意立即经历一个消极事件,原因不是因为延迟经历这一事件的负面效用更小,而是因为立即经历该消极事件可以释放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更好地处理后续的牵挂事。由此也可证明,负折扣现象的“去牵挂”解释成立。

将这一研究结果和理论解释类比于社会心理学经典的罗伯斯山洞实验,我们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山洞实验提炼了一个简单有效的促进合作的方法:当组内成员遇到外部威胁时,成员之间会从竞争转变为合作。

与之类似,本研究也发现了一种能够促进提早体验负性事件的方法。当人们面对后续的牵挂事时,人们会从偏好推迟负性事件转为偏爱即时的负性事件。两项研究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通过设置外部其他事件(威胁或牵挂)促成一个难(有悖于习性)但有益的事情。

将研究结果联系至实际生活,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简单且有效的行为助推方法(拖延症患者治疗大招):简单地设置牵挂事,助推人们改变偏好,更早地经历负性事件。

几乎没有人事事拖延,也鲜有人从不拖延。撕掉自己身上的“拖延”标签,向它说拜拜吧。改变从现在开始,你准备好了吗?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生活|你是“拖延症晚期”吗?其实不是因为不自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8
科普|拖延症不是犯懒的表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2
科普|拖延症不是犯懒的表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2
生活|乐观能避免拖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8
生活|乐观能避免拖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8
进一步完善手术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行动方案
央视新闻 2023-08-29
科学|说谎真会“遭报应”吗?研究表明:是真的!
科普中国 2023-08-27
你是社交恐惧症吗?千万别和害羞搞混了!
人卫健康 2023-06-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