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他律和自律“双向奔赴”,让“噪声侵扰”早日销声匿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11 14:00

一墙之隔就是邻居的卧室,却不顾对方是高龄产妇,长期高频、大音量弹奏钢琴,让人不堪其扰。日前,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法官前往涉事地点勘验,现场签发了停止噪声侵扰的诉前行为保全裁定。据悉,这是北京法院发出的全市首例“噪声侵扰”诉前禁止令。

2021年底,胡某某夫妻二人搬到了徐女士隔壁。自入住以来,胡某某长期高频率、大音量使用三角钢琴练习演奏,还开设了直播钢琴课程,在自媒体平台上传钢琴演奏视频进行展示宣传,而其弹奏钢琴的房间与徐女士家两间卧室仅一墙之隔。作为高龄孕妇的徐女士,自孕四周起便深受噪声影响。为此,她希望对方加装隔音或吸音措施,但双方一直未协商一致。于是,徐女士向朝阳法院申请诉前行为保全措施。

法谚云:“行使权利以不损害他人权利为限”。今年6月5日正式施行的《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场所活动,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防止噪声污染。依照今年1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生态环境侵权案件适用禁止令保全措施的若干规定》,禁止令成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有力手段。朝阳法院法官在深入现场调研的基础上,依法发出“噪声侵扰”诉前禁止令,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对长期高分贝弹钢琴扰民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彰显了司法权威,维护了公平正义,让公众见证了司法担当和权利保护的与时俱进,也为此类案件办理提供了样本参考。

现实中,装修施工、孩子玩闹、弹琴唱歌……邻居之间因噪声扰民产生纠纷的事情时有发生。在近日举行的第S66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田静指出:“近十年来,噪声污染投诉量平均占居民环境投诉总量的38%以上,在某些城市甚至达到80%,严重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的提高”。防治“噪声侵扰”,不仅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也是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必答题”。

北京市政府新闻办9月8日举办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发展报告》白皮书新闻发布会披露:2021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达到90.06,首次迈上90分高位,保持了十六连升的良好势头。这一成绩令人精神振奋、鼓舞人心。同时,也要看到,北京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任重道远,需要继续坚持首善标准,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从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入手,以防治“噪声侵扰”等民生小事为着力点,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抓落实,不断推进文明北京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事实表明,与水、气、土壤污染相比,噪声污染看不见摸不着,面临着取证难、鉴定难、因果关系认定难等难题。对此,不仅需要审判机关深化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坚持惩恶扬善,促进良法善治;也需环境、住建、公安等部门担当作为,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噪音治理新路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提升管控质效,并以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以案释法,释放警示威慑“涟漪效应”,教育引导公众受警醒、知敬畏,守住道德底线,不碰法律红线。

防治“噪声侵扰”,人人有责。我们每个人都要争当文明市民,增强公德意识,提升文明素养,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减少社会生活噪声排放。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共同防治,他律与自律双向奔赴、比翼齐飞,营造人人参与、个人受益的良好氛围,定能使“噪声侵扰”尽早销声匿迹,让首都变得更加文明美好,越来越和谐宜居。

文/杨维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2023年全国合计受理噪声投诉举报约570.6万件
法治日报 2024-09-06
噪声污染扰人清静 厘清责任护民安宁
法治日报 2024-05-26
推动形成人人参与的噪声污染防治工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7
“静音车厢”话题引发热议 噪声污染防治再成焦点
法治日报 2023-10-27
北青快评 | 治理“网红打卡点”噪音扰民需创新执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5
宁夏银川修订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扰民噪音最高可罚20万元
中国新闻网 2023-08-21
遭受噪声污染,请保留证据依法维权
法治日报 2023-07-16
北青快评 | 拒绝噪音,依法保护公众的“安静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