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互联互通开闸两月: 两地市场规则与监管差异下 投教如何破局?
财联社 2022-09-08 10:22

“正式通车”两月后,首批陆股通和港股通ETF的交易数据正在逐步升温。

根据港交所公示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号,北向资金总成交额为10.36亿元,南向资金为125.21亿港元,交易金额来看呈现“北冷南热”的态势,南向资金总成交额超过了北向资金总成交额约11倍之多;南下资金持有ETF金额7.16亿港元,南下资金的交易属性更强,北上资金的配置占比相对大。

虽然,目前交易量较为有限,但在华夏基金执行总经理徐猛看来,参考个股的互联互通情况,新机制开始运行后,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印证和迭代,ETF互联互通有望成为越来越重要和活跃的交投渠道。未来,以科创50ETF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类ETF有望逐步纳入互联互通标的。

在业内人士看来,ETF通机制利好头部基金管理人和头部产品,促使强者恒强,同时也有助于两地基金管理人在产品创新、宣传和投资者教育等做得更好。

在基金公司重点关注的投资者教育领域,多位业内人士分析,内地一些基金公司在港股市场可能欠缺品牌效应,借鉴境外基金管理人的经验,同时需要跟在境内或境外的母/子公司通力合作,使用双方和投资者沟通的渠道和资源,针对性地制定面向境外投资者的全方位投资服务方案。

“正式通车”两月:北冷南热

内地与香港市场ETF互联互通(ETF通)于2022年7月4日正式启动,目前,首批纳入ETF通的产品有87只,包括北向83只和南向4只。

截至9月1号,北向资金总成交额为10.36亿元,南向资金为125.21亿港元,交易金额来看呈现“北冷南热”的态势,南向资金总成交额超过了北向资金总成交额的11倍之多;南下资金持有ETF金额7.16亿港元,南下资金的交易属性更强,北上资金的配置占比相对大。

虽然,目前交易量较为有限,但参考个股的互联互通情况,截至今年8月底,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达到约1.7万亿元,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2.4万亿港元,沪深港通交投活跃;而2014年个股互联互通刚开放时,前期累计净买入规模和增速也并不高。“新机制开始运行后,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印证和迭代,让市场参与者充分认识到其特点和优势,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参与。”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华夏基金执行总经理徐猛如此表示。

在他看来,A股市场对境外投资者具有较强吸引力,随着国内经济的企稳回升,市场情绪的逐步好转,A股市场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外资长期配置A股市场的趋势不变,ETF互联互通有望成为越来越重要和活跃的交投渠道。

“目前境内ETF产品种类丰富、规模较大,且有一些境外稀缺行业赛道类ETF产品,如食品饮料ETF、碳中和ETF、新能车ETF等,未来以科创50ETF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类ETF有望逐步纳入互联互通标的。”徐猛表示。

南向产品方面,目前只有4只宽基指数ETF。其中,南方东英的恒生科技指数ETF中获得最高的流入金额。在9月5日毕马威主办的一场线上研讨会上,华南一家公募香港子公司量化投资部主管提到,港股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ETP,比如杠杆反向、主动管理ETF等,尚未纳入ETF互通的投资范围内。期待之后ETF互通能纳入香港更多的ETF产品,实现ETF互通下的互惠双赢。

“现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已包含smartbeta、主动型、杠杆及反向、ESG、铁矿、碳期货、货币市场等品种ETP产品,其多元化在全球市场处于领先地位。ETF正式纳入沪深港通资格证券,有助推动香港和内地ETF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为投资者带来更多投资机遇。”香港交易所市场科助理副总裁李颖文补充道。

投教破局之道

包括徐猛在内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ETF通机制利好头部基金管理人和头部产品,促使强者恒强。ETF的开放也可同时提升两地市场的竞争力,在产品创新、宣传和投资者教育等做得更好。

从发行渠道看,境内ETF场内销售渠道以券商为主,场外销售渠道以银行和互联网平台为主,场外资金通过ETF联接基金的形式配置ETF。徐猛介绍,当下,境内ETF的持有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特别在行业主题型ETF产品中,个人投资者占比更大,面向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者教育是当前市场推广的重点。

目前,各大基金公司主要形成了一套针对国内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ETF业务运作方案,包括首发产品宣传和后续持营活动,但他认为,基金公司针对海外投资者的运作经验不足,还有较多提升空间。“内地基金公司未来需要借鉴境外基金管理人的经验,针对性地制定面向境外投资者的全方位投资服务方案。”

徐猛提到,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差异较大,市场的特征和规则也有不同,国内的一些基金公司在港股市场可能欠缺品牌效应,这些因素都需要更全面、更深入、更具持续性的投资者教育和投资者服务。作为基金管理人,也需要切实做好产品管理,控制运作风险,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投资工具。

他同时认为,基金公司需要连同各方努力有序扩充互联互通标的池,力争能够有更多符合要求的特色化、差异化ETF被纳入互联互通名单,同时要在策略指数ETF、创新型ETF上积极探索,不断提高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推出更符合境外投资者需求的创新产品。

毕马威中国证券及基金业主管合伙人王国蓓则表示,在互联互通机制下,基金公司针对的客户都是彼岸市场。基金公司在互联互通的宣传和投资者教育,需要跟在境内或境外的母/子公司通力合作,使用双方和投资者沟通的渠道和资源。

此外,ETF发行机构的品牌是两地投资者选择ETF首要考量的因素之一,如国内的公募基金公司希望向香港的投资者推广其北向产品,除了需要突出国内自身的品牌和营销策略,子公司在香港的品牌和市场力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反之亦然。基金公司在发展ETF互联互通业务,需在战略上考虑两地的资源分配,并最大化两地母子公司品牌的协同效应。

两地ETF市场同时迅速发展下,不同种类和投资标的的新颖产品应运而生,更多的新产品也有可能在未来纳入ETF互联互通给投资者选择。而上周五中国证监会公布一系列扩大两地资本市场开放,扩大沪深港通投资标的包括在港上市外国公司和更多沪深上市公司,是对ETF互联互通进一步提振。“基金公司在投资者教育,除了产品介绍,其风险提示部分(尤其是新类型的ETP产品或新标的)对两地投资者更为重要。”王国蓓称。

此外,虽然两地ETF在基金的一般信息和文件库,费率、过往表现和追踪误差的信息披露都相当齐全,然而披露方式却有少许差别。其中在费率的披露上两地的差异较明显,南向ETF所需要披露的经常性开支比率包括了基金全部因营运和支付其他服务商的费用,但排除投资人该承担的盈亏。

毕马威中国资产管理总监程建铭提出,经常性开支比率的披露要求源自于香港监管机构参考海外ETF市场所修订,旨在加强香港ETF的透明度和国际化。经常性开支比率不但更能全面反映基金所产生的费用,也反映了产品的营运效率。如果纳入北向陆股通的ETF参考南向ETF,自愿作出经常性开支的披露,国内的投资者就能更有效比较两地可投资的产品费率,尤其是面对两地相同产品的时候,这资讯更为有效。

当北向ETF与南向ETF进一步接近,不但能帮助两地投资者了解两地的产品,有利互联互通的发展,更能让国内ETF产品走向国际化,基金公司也能增强在国际的影响力。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互联互通十年成果显现,更多重磅举措正陆续落地
​第一财经 2024-11-18
新增91只! ETF互联互通再扩容
上海证券报 2024-07-13
沪深港通ETF再扩容 7月22日起正式生效
证券日报 2024-07-13
ETF互联互通规模突破1.7万亿元 全球资金配置中国资产热度持续升温
上海证券报 2024-07-03
见证历史!两地互挂ETF上市
中国基金报 2023-12-02
债券通高效运行六周年 互联互通创造前所未有跨境流动性
证券时报网 2023-07-05
互联互通ETF数量过百 双创ETF、港股通ETF强势“吸金”
上海证券报 2023-06-16
ETF互联互通满月,交易明显升温,北上资金偏好四大领域
券商中国 2022-08-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