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长范一飞: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
中国金融 2022-08-17 14:46

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党中央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要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我国金融业深耕标准化工作三十余载,砥砺奋进,硕果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标准化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对标新时期经济金融发展要求,紧扣国家标准化建设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金融标准化改革创新,为支持金融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凝心聚力服务大局,金融标准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近年来,随着金融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标准在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日益增强。

坚持政府市场并重,标准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业发布国家标准44项、行业标准237项,公开现行有效团体标准110项、企业标准6017项,政府主导制定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齐头并进。一是供给结构持续优化。金融国家标准建设领跑服务业,行业标准质量和规模大幅跃升,团体标准研制蓬勃发展,企业标准化明显提速,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二是标准体系日益完善。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适应新时代金融发展需要的新型标准体系已基本建成。首项强制性金融国家标准《人民币现金机具鉴别能力技术规范》于2021年7月正式发布;基础通用、产品服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金融管理等标准分类更加科学合理;银行保险、证券期货、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全面覆盖。三是国内国际融合发展。随着金融数据、信息交换、安全等领域国际标准转化有序推进,我国金融标准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更加高效。

践行为民利企宗旨,标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标准支持“金融为民”,助力打造更为开放、普惠、共享的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助力金融为民服务。银行营业网点、生僻字处理、不宜流通人民币等标准陆续实施,有助于支撑金融机构经营转型和服务升级,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要商业银行制定实施网点疫情防控、业务办理等企业标准,安全高效满足金融服务需求。二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小银行信息系统托管、证券公司客户资料管理等领域的标准规范,为金融机构完善内部运营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I)的应用推广有效提升我国企业国际认可度和信任度。截至2022年6月底,LEI已覆盖近8万家境内企业,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跨境支付、外汇统计等领域逐步应用,为境内外企业身份识别提供便利。三是促进金融普惠。银行营业网点无障碍环境建设、面向老年人的证券期货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标准的实施,有利于保障特殊群体享有金融服务权益;金融消费者投诉统计、保险机构投诉处理等标准有效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统计分析,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按要求披露金融产品和服务所执行的标准,切实提升了金融消费者保护水平;围绕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制定实施相关标准,对金融支持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促进作用。

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标准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以顺应金融创新发展趋势、服务金融治理为主线,标准在推动构建现代金融体系过程中的效能全面激发。一是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贷款统计、银团贷款、移动支付、灾难及人身财产保险、资本市场交易结算等领域标准,支撑金融机构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逐步建立,环境权益融资工具、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碳金融产品等标准相继发布,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为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筑牢标准基石。二是服务金融治理与风险防控。金融业综合统计、资产管理产品和商业银行担保物信息描述等标准,为构建跨市场金融产品信息披露和统计监测框架提供技术支撑;金融领域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科技创新安全、监管科技等标准有助于营造包容审慎的创新环境,筑牢金融风险防控技术底座。三是助推金融数字化转型。目前,在征信、票据、跨境支付、银行间市场、证券期货交易等领域,我国已制定实施近20项信息交换标准,金融业通用报文库初步建成,基础设施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多方安全计算等新技术金融领域创新应用标准的出台,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逐步实现有标可依。

突出互利共赢导向,标准制度型开放成果丰硕。我国在金融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标准支持金融扩大开放的作用显著增强。一是国际标准研制参与度更深。我国先后牵头制定了《金融服务的参考数据 银行产品服务描述规范(BPoS)》《第三方支付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目的》《可持续金融基本概念和关键倡议》国际标准,并且实质性参与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金融分布式账本、数字货币等23项国际标准研制。二是国际标准化决策贡献度更大。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信联盟框架下,我国累计有16人次担任金融标准编制领导职务;人民银行当选全球LEI体系监管委员会副主席单位,并联合承担临时秘书处职责,对国际金融数据治理贡献度大幅提升。三是国际交流合作范围更广。我国先进标准的国际认可度明显提高。金融IC卡标准成为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发卡业务技术标准;银行营业网点服务国家标准英语、老挝语、缅甸语版本在相关国家广受欢迎;支持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制定发布《银行营业网点服务指南》区域性标准;与柬埔寨、越南、缅甸、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持续深入,为区域金融标准化发挥建设性作用。

夯实基础能力建设,标准化工作格局全面优化。一是系统性和协调性大幅提升。《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先后印发,为金融标准化改革创新提供顶层设计保障。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架构全面优化,法定数字货币、绿色金融、金融信创等专项工作组相继成立,权威性、专业性和行业统筹能力显著增强。二是工作机制更加健全。金融标准、检测、认证质量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金融科技产品纳入国家统一推行的认证体系;国家级金融科技测评认证中心、金融标准化专业研究服务机构顺利筹建,更好地满足了行业标准化需求;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先进经验。三是标准化意识明显增强。标准逐步成为金融领域规章制度和监管规则落地实施的有效抓手,金融机构对标准效益的认可度明显提高;“质量月”主题活动、金融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金融标准网络直播课堂”广受关注,金融标准为民利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知标准、守标准、用标准的行业共识全面形成。

鉴往知来乘势而上,把握金融标准化工作新形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金融标准化工作必须始终紧扣金融业发展时代脉搏,为服务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

标准是建设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从国内来看,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这一论断确立了标准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明确了标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对于标准化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做好金融标准化工作的根本遵循。从国际来看,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加速变革,标准作为重要的技术规则和创新资源越发受到关注,各国围绕标准话语权的竞争日趋激烈。2021年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战略2030》提出,要以标准引领国际社会应对经济贸易、数字技术、社会变革、环境发展等领域挑战。主要经济体纷纷制定标准化战略,聚焦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芯片、数据等重点领域加强标准建设,致力于提升在全球标准中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可以说,当前国内外对标准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标准在现代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前所未有。推进新时期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势必要进一步强化标准在服务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标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落实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安排,让所有人平等地享受优质金融服务,是金融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金融标准化建设要全面领会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和时代逻辑,把人民至上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和各领域。一是以标准支持科技向善,着眼于维护金融消费者长远和根本利益,规范金融领域科技应用,创造公平公正、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二是以标准助力乡村振兴,引领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着力支持三农和偏远贫困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对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标准支撑。三是以标准促进金融普惠,围绕各群体需求定制差异化服务标准,赋能普惠金融降本增效,打造全方位、多层次、有温度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让更广泛群体获得金融资源、享受优质金融服务。

标准是服务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金融是做好绿色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工具,标准则是保障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性制度。一方面,健全绿色金融市场急需标准支撑。明确“绿色”相关概念涵义,确保市场主体在统一标准约束下开展绿色金融活动,是绿色金融市场健康规范发展的前提。高质量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是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的制度基础,是满足绿色低碳转型对金融服务全方位需求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国际合作需以标准为桥梁。标准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共同语言”,对推动跨境绿色投融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作为绿色金融理念先行者和国际合作倡导者,应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达成全球绿色金融标准共识,增强标准兼容性和一致性,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绿色金融标准、产品和市场认可度。

标准是赋能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支撑。支持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不仅对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了紧迫要求,同时为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一是需要标准引领创新。以创新提升标准水平、以标准助推创新发展,共同促进数字技术在金融业深入应用,带动金融机构科技创新、业务模式及运营模式再造,构建协同发展的金融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二是需要标准完善治理。强化标准对金融数据全流程合规和监管规则体系的技术支撑,丰富金融数据治理工具箱,从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方面规范金融数据开发利用与融合共享。三是需要标准保障安全。防范风险是金融业数字技术应用的永恒主题,要发挥标准柔性规范作用,从技术、业务、伦理等方面强化新技术金融应用中的风险防范,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为金融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

标准是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联通渠道。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背景下,标准在联通国际经贸活动、开展国际金融治理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更加深入多元,全面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既是把握制度型开放新机遇的必然选择,也是支持金融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职责所在。一是在制度建设上促进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支持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金融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服务金融各领域稳妥有序开放。二是在机制建设上深入践行多边主义,以体系化、规范化的国内金融规则标准为依托,完善金融标准国际化工作联动机制,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共建共享生态。三是在体系建设上积极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标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中外金融标准体系包容互鉴、融合发展。

锚定目标笃行不怠,谱写金融标准化发展新篇章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金融标准化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毅前行、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推进金融标准为民利企走深走实,奋力谱写金融标准化发展新篇章。

坚持党管标准,提高金融标准化工作政治站位。金融标准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关于经济金融和标准化工作的部署落到实处。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服从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贡献标准力量。始终坚持标准为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强化金融标准化工作人民性和普惠性,坚持政府制定标准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市场制定标准为民利企价值导向,确保金融标准化工作始终服务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坚持依法合规,推进金融标准化规范发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根据国家标准化有关规章制度,健全由人民银行统筹金融领域标准制定、发布、实施及管理的工作机制,推进金融标准化工作依法合规开展。确保金融领域标准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化发展总体布局,做好标准与重大金融政策衔接配套,持续优化金融标准供给结构,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标准化活力,规范金融团体标准有序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体系,推动各类标准协同发展。坚持金融业务持牌经营原则,按照金融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必须由金融管理部门或持牌金融机构牵头制定的有关要求,确保标准建设符合金融业发展实际需要。进一步规范金融标准实施应用,探索开展标准验证,提高标准研制科学性和适用性,不断提升金融标准化规范发展水平。

坚持统筹协调,推动标准体系向金融全域拓展。全面落实《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持续构建更加科学适用、结构合理、开放兼容、国际接轨的金融标准体系。一是辅助金融管理。加快研制金融业综合统计、风险监测预警、交易报告等标准,推动金融科技伦理、监管数据、消费者保护等标准建设,持续完善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标准体系。二是服务金融市场体系构建。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结算、征信链、信用评级等金融基础设施业务标准制定,研究构建资本市场数据标准体系,完善人身财产保险和科技保险标准。三是支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绿色债券信用评级、绿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等标准供给,推动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趋同;建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四是引领金融数字生态建设。增强物联网技术、信息系统开源、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账本、数据中心智能运维等金融科技和信息基础设施标准供给,强化金融网络安全标准防护,加快金融业信息化核心技术安全可控标准建设,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五是加强标准体系国际适用性。持续开展重点领域金融标准比对分析,积极转化应用信息交换、数据编码、交易报告、证券金融工具等先进适用国际标准,提升我国金融标准体系的国际协同性。

坚持多措并举,释放金融标准效益与价值。切实发挥金融标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强化重点领域标准应用。聚焦共同富裕、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方向,提升普惠金融、消费者保护、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网络安全等标准应用宣传;深化全球法人识别编码在跨境支付、跨境金融、跨境数字身份识别等领域应用,完善跨境法人信息服务,优化企业营商环境。二是服务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在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开展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探索标准技术、管理、服务和模式创新,因地制宜形成定制化标准支撑方案。三是增强标准服务价值。畅通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规则援引标准的渠道,强化标准对法律法规等制度执行支撑;激发团体标准灵活优势,满足金融团体创新发展和自律管理需要;发挥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的激励作用,让标准化程度高的企业更加受到市场认可。

坚持强本固基,扎实推进金融标准化能力建设。一是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健全金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实施全过程追溯、监督和纠错机制,优化标准研制、实施评估和信息反馈闭环管理;探索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监督机制;拓宽金融与相关领域标准化组织联络机制。二是构建国际化工作网络。畅通国内外沟通渠道,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国际金融标准化创新活力,提升对国际标准贡献度;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加强标准对话交流,深化标准互认合作。三是夯实标准化基础能力。做强金融标准化专业服务机构,促进金融标准验证、检测、认证协同发展,推动金融标准化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四是提升标准化工作共识。引导金融机构在标准化领域配置更多资源,加快培养金融标准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强全社会金融标准化知识普及宣传,着力提升全行业金融标准化素养,凝聚金融标准化工作合力,共享金融标准化发展时代成果。

(作者范一飞系央行副行长。原题为《范一飞:加强标准化工作 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三部门:推进关键信息技术、电子政务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
网信中国 2024-05-29
国家标准委 中国证监会积极推进证券期货业标准化工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2-01
国家标准委、中国证监会积极推进证券期货业标准化工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1-30
国家标准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城市标准化行动方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0-07
推动绿色北京和智慧城市建设 《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出台实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18
范一飞:着力构建更加完备的农村数字金融体系
中国证券报 2022-10-08
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坚持统筹协调 推动标准体系向金融全域拓展
上海证券报 2022-08-17
关于数字货币、绿色金融、资本市场 央行等四部门这项规划提出明确要求
中国证券报 2022-02-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