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对话 | 地图上的台湾 “外省菜”:“不正宗”的家乡味,说不尽的思乡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14 14:02

近日,“地图可显示台湾省每个街道”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通过手机地图软件搜索,可以完整显示台湾地图,放大地图还能看到许多熟悉而亲切的名字:比如“山东水饺”、“山西刀削面”、“过桥米线”等。大量网友搜索“台湾省山西刀削面”,还让地图后台宕机。一时间,“想去这些店打卡”在许多网友心中“种了草”,同是“山东水饺”、“山西刀削面”,两岸有什么不同?台湾朋友爱吃这些小吃吗?他们对大陆美食又有什么样的期待?在北京从事传媒工作的台湾青年陈其禄先生与半两财经展开对话,分享他的寻味人生。

半两财经:先简单介绍下您自己吧。

陈其禄(以下简称水水):我是台湾桃园人,生于80后的尾巴,朋友们都叫我“水水”或“阿水”。

由于老爸工作的原因,1997年我随他来到大陆,先后在广东、沈阳生活过,2007年来到北京,边求学边觅食,靠美食的养分支持文字,至今依旧是个吃不胖的快乐写字人。

半两财经:这样看来,您应该对大陆的饮食习惯非常了解了?

水水:当然了,小时候跟着老爸在广东吃工厂食堂,别小看食堂哦!先后被粤菜、湘菜、川菜征服,从此踏上了寻觅大陆美食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半两财经:您的家乡在台湾,在来大陆之前,有没有接触过大陆的一些饮食?

水水:那还要从我父亲讲起。我的父系家族是从台湾的眷村出来的,我爷爷是福建莆田人。我从小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两位老人最先启蒙了我的味觉。

我虽然没经历过,但也正因为有了眷村背景,我们家的餐桌上,“外省菜”并不少见:比如葱油饼、饺子、大馄饨等等。我奶奶是台湾本地人,但也做得好一手莆田卤面,会做红菇,红菇是福建特产,在台湾卖得很贵,所以也是爷爷的补品专属;还有,奶奶做汤也爱放紫菜,这都是莆田味,这就是跨省文化融合。所以,我们不仅会主动去吃,而且这对我们来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有趣的是,我爷爷对饮食极度挑剔,本地的味道他通常瞧不上,所以我尽管生在台湾,小时候对“台湾菜”的味觉记忆,反而是相对缺失的——只有不在家的时候,去夜市、吃路边摊等等,才能感受到本地味道的另一部分。

台北士林夜市(供图/视觉中国)

半两财经:来到大陆后,您又是如何开启“寻觅美食之路”的呢?

水水:来到大陆,首先在老爸任职的工厂里,有一样东西,刷新了味蕾。

那个东西,是大块的猪五花肉,泡在又黑又亮的酱油里,旁边还有辣椒和葱姜蒜,好香啊!我从来没吃过!后来才知道,这是“红烧肉”,因为我爷爷不吃,所以家里以前没有吃过。广东工厂的大厨很高明,湖南的红烧肉,加入了一些川式技法,瞬间达成湘川味觉共识,还征服了我。

味蕾打开,就一发不可收拾。我在广东住了九年,换过四个地方,味觉横跨广府、客家,遗憾的是没去潮汕,广东味缺了一块。同时,我在食堂里接触了不少辣味洗礼,对湖南、川渝、江西的味道都不陌生。

半两财经:您还在沈阳生活过,作为一个南方孩子,习惯吗?

水水:是的,我在沈阳住了一年。那是我第一次去真正意义上的北方,睡在暖暖的炕上好舒服!那里的饭菜,锅包肉我没兴趣,但我非常爱杀猪菜,爱到近乎狂热的地步——不要和我抢血肠!

杀猪菜—血肠(供图/视觉中国)

半两财经:看来您对北方是十分钟情的。

水水:对,到了北京,一待就是15年,“从此他乡变故乡”。北京最具魅力的面孔之一,是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以及包容性所带来的、美食的齐聚一堂。在这座城市,我们能够以相对合理的价格,吃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主要味道,当然你得花些时间去寻找。

我的工作是做美食专栏的。扎根北京、放眼全国乃至世界,对我的寻味人生意义非凡。我彻底刷新了小时候在台湾建立的饮食认知——台湾味虽好,无奈它很小;唯有在大陆,才能领略到中华美食的厚重和奥妙。

所谓幸福,就是在风雪中的内蒙草原涮羊肉、喝奶茶,在山峦迭起的贵州吃米粉、烤粑粑,在波澜壮阔的武汉江边过早,在“4D魔幻”的重庆吃九宫格,记住要配豆奶!在泉州的双塔附近喝四果汤,在东北暖洋洋的炕上嗑杀猪菜,在温婉似水的江南啃刚出炉的糕团,在太原的汾河谷地吃羊杂割,在洛阳熙熙攘攘的老城里喝水席,再来一碗胡辣汤……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更要吃万家饭,才不枉此生啊!

半两财经:谈到这些大陆美食,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最近上热搜的“地图可显示台湾省每个街道”的新闻,还有台湾的“山东水饺”、“山西刀削面”?

水水:台湾人做的山西刀削面,一定没有山西人做的刀削面好吃。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老陈醋的“庇佑”!

有一些比较有自我追求的店家,会强调自己是“正宗某某地方的味道”。比如“山西刀削面”,对没去过山西的台湾人而言,他可能会认为,台湾的某一家山西馆子就是“山西味”。但我一吃,通常要“碎碎念”的:你这面,怎么没有刀削的棱锋?老陈醋怎么也没有?用白醋是什么意思?当然,这都是我去山西吃过以后的经验。

不仅是没有老陈醋的“山西刀削面”,我还吃过:漂浮着鸡蛋和番茄的“云南小锅米线”,半甜不辣的“麻婆豆腐”和“红油抄手”,煮着素丸子和鱿鱼的“蒙古铜锅涮肉”,手撕版且不配饼、还没有甜面酱的“北平烤鸭”,莫名其妙出现豆豉和梅干菜的“浙江东坡肉”,嗦起来味道还行但没有酸豆角、酸萝卜、剁辣椒的“湖南米粉”……

VCG41N1187448650.jpg

台北饶河街夜市熙熙攘攘(供图/视觉中国)

半两财经:那您认为出现这些不同口味的原因是什么?

水水:虽然会“碎碎念”,但也只会在心里。现在台湾的“外省菜”门店,经营者通常是创店者的第三代、第四代了。对他们来说,故土的形象,已经在隔阂中逐渐模糊;他们做出来的味道,自然也是模糊的。但他们在努力抓住那个模糊的记忆,拼尽全力地去保住它。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到了台湾,碰巧吃到了“一点都不正宗的家乡味”,请你不要怪他们。他们再不努力做故土的味道,就真的会忘记,被时间打败。

半两财经: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故乡的怀念。不仅要吃他们的刀削面、水饺,还要品尝台湾本地的美食,请您为读者推荐一下吧。

水水:如果你是四川人,你不会专程跑去西安吃口水鸡,也不会到北京来尝甜皮鸭。同样,台湾的“正宗某某地方美食”,目标群体是没来过大陆的台湾本地人。到台湾旅游,建议还是多尝尝当地美食,寻找一些台湾原创的东西:

台湾牛肉面(供图/视觉中国)

头牌,自然是台湾牛肉面。台湾牛肉面,从眷村出来,聚合了山东人的面条、四川人的烧牛肉、福建人的手法、客家人的酸菜,还有说不尽的思念。这是台湾独有的“融合之味”,请多吃几碗,毕竟牛肉真的很大块。

凤梨酥、太阳饼等糕点,也多半是台湾原创。台湾茶食丰富,点心实力非凡,且匠心独运。建议不用奔着名店去,可以随便逛逛台湾的面包店,通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做糕点这个领域,唯有苏南人可与台湾人一决雌雄。

街头小吃“大肠包小肠”(供图/视觉中国)

夜市小吃,通常是闽南味为主,厦漳泉潮汕的朋友们,会在夜市中感觉到来自故乡的只言片语,很神奇。担仔面、肉圆、大肠包小肠、台湾香肠,这四样才是台湾本地原创,其中担仔面台南最好,肉圆彰化最出名,大肠包小肠要吃各地庙口附近的,台湾香肠整体表现不错,推荐原住民的“马告香肠”,味道非常特别。

半两财经:这些美食听着也有“似曾相识”的感受。

水水:对,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绝大多数“台湾味”,都能在大陆找到原型。比如,著名的三杯鸡,来自江西;蚵仔煎,来自闽南;面线糊、鼎边锉、红蟳米糕、药炖排骨……全都来自福建。

早年两岸旅游火热,台湾店家可会做生意了,可以用银联、支付宝支付,直接做易拉宝放在门外,上面写“欢迎大陆同胞光临”。

所以,海峡两岸,明明味道就是连在一起的,两岸在饮食上有着无比深厚的联系;心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连在一起的。

我也希望有一天,带着正宗的山西刀削面和老陈醋,去让我家乡的同胞尝一尝!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野
编辑/田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