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现场丨从首都群众生活变化 看近5年政法事业成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28 17:55

5年来,在北京发生了哪些大事儿?党的十九大、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冬奥会、“一带一路”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世园会等……政法公共服务在保障服务上述一系列重大活动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将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些细微改变之处,就可看见政法事业成就之果。

让老百姓生活更安全些

有一种信赖叫“民警就在您身边”

16个区全面推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精准实施分类指导,打造了一批治理样板。刑事警情近5年连创新低,街头、社区发案10年最低,群众安全感五年来连年攀升。

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一批黑恶犯罪分子被依法严惩、一批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被深挖彻查,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向好。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强化治安重点地区、城乡结合部治理,全力推动危化品管控、寄递物流“三个100%”、“低慢小”整治等工作,社会面秩序持续好转。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全市排查各类矛盾纠纷48497件次,矛盾化解率保持在90%以上。

结合“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积极开展“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推进“穿警服的副书记”“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等专群结合工作,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以基层“小平安”确保首都“大平安”。

建成各级综治中心7100余个,持续推动“平安校园”“平安医院”等平安创建,治安防控、民生警务等智能应用不断完善,“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大力推进,2021年全市社区可防性案件发案创十年最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调查数据显示,近五年来,首都群众的安全感保持保持在98%以上。

同时,诈骗犯罪也一直是老百姓的痛点恨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是公安机关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在2015年、2016年,北京市公安局先后组建了全国首家省级反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中心和全国唯一一家公安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查控中心(以下简称“两个中心”)与市区两级联席会议制度。

2019年又打开了“全民反诈”的新局面,全面整合各界社会力量,积极将反诈工作与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

北京市公安局为深化警银、警通、警企合作,在全国各直辖市中率先组织中国工商银行等8家银行,三大运营商及多个大型互联网企业入驻市反诈中心,实现“专岗入驻+专人对接”合作形式。自上述合成机制成立以来,共冻结止付涉案资金40余亿元,封停涉案通讯号码230余万个、封停涉案网址域名130余万个。

让老百姓办事儿更方便些

有一种温暖叫“我们7*24小时守候在这里”

政法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将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放管服”工作成效明显,公安机关清理各类证明35项,加快“网上北京市公安局”建设,承载144项行政服务事项,推进93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转非、二胎子女投靠等户籍限制条件,缩短户籍进京、特殊人才入境等审批时限,创新实现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同时取证”。

诉讼服务更加便利,全市23家法院全部完成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实现诉服大厅、12368热线、诉讼服务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互联互通及30余项业务线上办理,持续深化“夜间法庭”试点,自开展试点以来至2021年12月,北京法院夜间法庭处理相邻关系、婚姻家庭、房屋租赁纠纷等各类案件2000余件,得到辖区群众和各级政府组织的充分认可。

在疫情不便线下诉讼时,北京法院仅用8天,研发出“云法庭”保证公平正义在“云端”正常运行。

2020年,疫情期间网上庭审35.9万次,占全国法院线上庭审数量的40%,线上审判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了120万群众,服务范围覆盖全国各省和39个国家。2021年,北京云法庭在线庭审次数占到庭审总数的67.4%,数量和占比再次位居全国第一。

记者从北京高院获悉,北京法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集诉讼咨询、联系法官、案件查询、投诉举报、意见建议等事项办理于一体。2021年,全市法院12368热线总计接听群众各类来电89.38万通,同比增长59.3%;对当事人联系法官类诉求100%向法官派发工单,共派发联系法官工单12万余个,实现当事人通过12368热线联系法官到位率100%,法官回复及时率和群众回访满意率分别达99.9%和98.5%。

2021年7月以来,北京法院还建立了12368热线未即时接通来电回拨机制、深化落实工单回访机制,2021年,全市法院成功回拨未接通来电6.4万余个,将接通率(含回拨)提升至95%以上。

同时,北京法院大力开展线上立案,先后开发了计算机端的网上立案系统和手机端的移动微法院,2021年,北京全市法院网上立案率达71.2%,同比增长55.6%。

让老百姓解决法律问题更容易些

有一种贴心叫“12348您身边的法律顾问”

有纠纷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是每一位法治工作者的骄傲。

据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348热线平台管理科科长赵明明介绍,随着普法宣传工作开展,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群众在遇到问题和纠纷后想要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北京12348热线平台自2016年开始,每年的咨询量都在以至少30%的增幅在增加。虽然工作量一天比一天多,但相对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也冲刷了疲惫。

赵明明介绍,“12348”一体化呼叫系统,提供全年7*24小时服务,实现跨越式增长。同时,热线平台增加坐席、扩充规模,增设了智能引导、语音留言、视频咨询、预约调解和法律援助功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完善“12348”一体化呼叫系统,形成了市区两级一体化管理、人工与智能服务相结合、服务范围覆盖公共法律服务全业务的热线平台。推进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一键转接功能开通,优化群众电话咨询体验。十九大以来,12348热线平台增加坐席至110个,为群众提供电话咨询248万余人次,服务总时长达27万余小时,满意率97.84%,服务范围辐射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

自2020年1月起,为满足疫情期间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法律咨询服务的需求,12348热线平台开启全年无休“不打烊”服务模式。2021年,热线平台新增留言服务和智能服务功能,通过工作时间人工服务与非工作时间智能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服务时间“7天*24小时”的全覆盖。

2022年疫情发生以来,对12348热线现有坐席律师进行专业分类,设立了劳动争议类、婚姻家庭类、合同纠纷类、综合类专业坐席,开展咨询分类“精准”解答。进一步加强热线答问标准化知识库建设,提高应答标准化、一致性,强化回访评价、数据归集和分析。

北京市司法局针对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紧紧围绕“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总方针,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台融合,市、区、街(乡)、村(居)四级实体平台全覆盖,做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建成全国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省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办理、人民调解、诉前调解、司法鉴定等全方位公共法律服务,进行“一体化”管理,“一站式”服务。五年来,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接待群众来访咨询57210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904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达2.4亿元,收到群众表扬、感谢信、锦旗等共计1000余件次。

持续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在线服务功能,依托北京法律服务网,通过实体、热线平台工单数据化的方式实现群众需求两级响应、三级流转,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各项公共法律服务达成跨平台、跨项目、跨层级的全面整合。五年来,网络平台提供各类法律服务346万余次,承接实体、热线平台各类工单160万余件次,调度工单1598件,响应率达到100%,“一端发起 三台响应”的“三台融合”发展模式日渐成熟。

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有一种温柔叫“群众来信件件回复”

认真聆听百姓的需求,明白群众所需,才能为百姓办好实事。北京市检察机关秉持“检察工作只有融入大局才有天地,只有服务大局才有价值”的理念,着力解决检察监督线索发现难、监督线索来源渠道不畅问题,打通12309、12345服务热线,打造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

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和群众法治需求,打造“网电信访”一体化检察为民服务窗口。据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十二检察部主任王燕鹏介绍,今年以来共接待群众来访9500余人次;引导群众通过线上方式反映诉求,受理群众来信6500余封,处理网络来信4600余件,确保“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

同时强化群众诉求办理质效,升级改造群众诉求处理信息化系统,增设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模块,汇聚群众反映诉求信息,纳入检察监督线索“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12309、12345派单、办理、反馈一体管理、一体评价,群众诉求办理全程留痕、全面评价,今年以来共办理12309、12345派单600余件。

房山检察院在企业、社区、乡村设立14个“检察服务e站”,以科技赋能打造集诉求受理、矛盾化解、线索拓展、法治宣传、检察联络、律师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检察业务综合平台,线上推程序,打造“百姓掌心里的检察院”,自2019年底成立以来,线上小程序访问次数超10万次,留言超2万余条,有针对性解决各类诉求217件。

怀柔检察院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全面推行以“7×24小时”检察监督热线为核心的“检民1+N”工作机制,自2021年3月29日开通以来,共受理群众诉求事项190项,办结185件,制发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检察建议6份,形成专项调研报告供本级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王燕鹏介绍,北京市检察院还与市政务服务管理局联合制定“检察+热线”合作机制,打造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方案。做好接诉即办、抓实未诉先办,以公益诉讼为切入点,探索开展从群众反映诉求数据中筛查监督线索机制,交换数据近20万条,组织全市先后开展了“飞线充电”隐患治理、窨井盖安全保护等专项监督,办理各类案件50余件,全市各级检察机关公益诉讼部门依托12345派单及数据筛查,办理各类案件150件。

全市三级检察机关“四大检察”全面对接接诉即办机制,今年六月正式启用依托于政务网的信息交换接口,已交换两批次各类数据240余万条。

让老百姓出行更顺心些

有一种微笑叫“礼让斑马线”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交通治理“以人为本”“慢行优先”的理念,推动公共文明融入首都城市治理,去年8月,市公安局交管局联合首都文明办、市交通委等部门,在全市启动“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专项行动。通过“宣、劝、管、罚”多管齐下,路口秩序持续改善,交通安全持续提升,专项行动以来,未礼让行人事故同比下降45.5%,礼让斑马线逐步成为展示首都文明、双奥之城的“风景线”。

据市公安局交管局介绍,按照“整治一批、巩固一批、扩展一批”思路,市区两级共选取了410处路口打造示范样板,带动全市路口整体提升。

完善基础设施。“一口一策”增补“礼让行人”地面标识801组、交通标志307面、反光道钉5138个,调整22处路口优化路口交通流线,增设非机动车一次左转、右转机动车让行信号系统,优化信号配时,多措并举,保障行人安全过街。

发动公众参与。编制《交通文明志愿者管理规范》,开通“学法减分”等多种渠道,组织15万人次文明引导员、6.5万人次社会力量上路柔性劝阻、说服教育,增强市民的参与体验。坚持严格执法。

经综合评定,方巾巷等59处路口获评首批“交通文明达标示范路口”,社会反响良好。并紧盯公交、出租、快递外卖等重点群体,推动落实各方责任。落实驾驶人守法责任。深入390余家重点企业,对8.6万名从业人员逐一进行宣教培训,逐一签订“文明交通承诺书”,发出文明倡议,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完善违法抄告机制,对涉及重点行业交通违法,先后约谈企业负责人1297人,督促加强内部管理。压实行业监管责任。对连续发生不礼让行人违法的20家专业运输单位、18家快递外卖企业,联合主管部门停驶整顿、高限处罚,纳入行业信用评价体系,有力遏制了交通违法。

除了对社会路面上司机进行监督与纠正外,交管部门还对“未来的司机”们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严格驾校培训考试,将“礼让行人”纳入驾校培训教材和必考内容。媒体矩阵协同发力,分阶段策划主题,中央和市属媒体开辟专栏、高频次开展宣传解读,累计刊发报道2.1万条。

从社会宣传多维联动,组织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等“七进”宣传8526场,发放一封信、提示卡等宣传材料220余万份,发动150万人参与文明交通网上承诺,并协调百度、高德等互联网导航实时引导提示,打造文明引导的强大合力。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经过持续近一年的宣传,在北京大兴、朝阳、海淀多个路口观察,司机已将礼让斑马线作为日常生活习惯。而行人在看到司机停车礼让后,也都会主动示意感谢,并加快脚步快速通过。

“文明是双向的,良好的交通环境时刻都需要行人配合。在倡导‘车让人’同时,作为行人更应珍惜这份‘礼让’,车让行,人快走,快速通过莫停留。”交警提醒市民,礼让斑马线是一座城市文明的体现,常态化整治仍将继续,文明出行需继续坚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白龙

相关阅读
群众满意度99%是如何炼成的 北京12348平台交出上线八周年成绩单
法治日报 2024-09-12
新疆加快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法律服务到“家门口”在“指尖上”
法治日报 2024-01-28
北京12348开设暴雨灾害解答专席 提供专业法律咨询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8-12
律师化身接线员 长春法律服务热线解群众之惑
中国新闻网 2023-07-22
北京法律援助经费年均增长36%,总额达5.1亿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2
北京12348热线服务量首破百万人次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2-20
电话服务量首次超百万人次 北京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2022年度报告出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18
“实体、热线、网络”三台融合 公共法律服务在身边
法治日报 2022-11-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