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集伟
讲解“ABB”格式时,语法书上的例句虽多半不高级,但一定寻常可见,比如“红彤彤”,比如“黄澄澄”“绿油油”,就都是。这种通俗易懂,有助于大家理解何为“ABB”格式,也方便用形象的例证说明格式特点。相比而言,一些文学作品中的“ABB”格式就稀罕且高级。元代王实甫写过一首《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这首“带过曲”描写闺中女子思念家乡的心上人,曲中出现的“山隐隐”“水粼粼”“风阵阵”“雨纷纷”等,均为“ABB”格式。这些“ABB”借景写情,寓情于景,相比“亮闪闪”“热乎乎”“暖洋洋”这类日常“ABB”,王实甫笔下的“山隐隐”们朦朦胧胧,影影绰绰,文文莫莫,似是而非,那种细若游丝的怅惘和恓惶被传递得可感可触。
有一种意见认为,“ABB”格式中“BB”的那个部分如果选用形容词,实际语用会比较自然圆润,可一旦选用名词,语感就有点别扭。反复试了试,我感觉,这种观点虽为个人语用体验,可基本靠谱。比如,像“轻飘飘”“响当当”“毛茸茸”“软绵绵”“慢腾腾”“明晃晃”“孤零零”这类,实际语用基本不尬,可一旦“BB”的部分变成名词,尤其在成人互动语境,对起话来,难免尴尬……中午工作餐时间一到,忽然有人招呼大家“洗手手”“吃饭饭”“喝汤汤”“吃果果”“抽烟烟”,诡异之外,更多不适——这是要咋样呢?这是拿工作当儿戏?拿社交过家家?
不过,同为“ABB”格式,近时粉丝语文中流行的“小哥哥”“小姐姐”之类,情况有点特别。这种“ABB”格式称谓语自出现起,深受粉丝欢迎,现已成为护卫自家爱豆常用语。传播出圈,又成为大众对容颜佳好艺人偶像褒奖、膜拜的泛称。网友刘志伟说:“小+姐姐(组成的)‘小姐姐’包含的年龄范围非常广,基本上你看到的所有不显老、非幼齿女生都可以叫小姐姐。年龄小但是很有气场的女生,比较可爱的轻熟女,我们都可以称为小姐姐。”刘先生的解读旁证出“小姐姐”这一“ABB”格式里的“小”,依据的有生理年龄,还有语用者的主观印象或判断——比“我”小的,就是“小”,“我”觉得“小”的,就是“小”。
在这种主观视角与主观情感的双重叠加下,不过添加了个“小”字,哥姐这种普通称谓语顿时变成兼有恭维、宠溺、拥捧、疼惜等丰富意味的特别称谓语——一种广而告之的亲昵,一种公然炫耀的陈白,一种唯恐旁人听不见听不出的因占有而生的优越感,一种以强大的单向情感投射为驱力,心甘情愿不求丝毫回报,臣服或膜拜,轻盈,深潜,暧昧,爽利。相比而言,直呼“大哥(姐)”,就像在发放好人卡,轻唤“哥(姐)”或“哥哥(姐姐)”,多为原生一家亲。在诸如此类语用经验衬托下,以颜值中上为前提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径直成为一种陌生的熟稔,一种公开的私密。
它跟“ABB”格式自带憨萌不无关系。“在这个萌系当头的时代,这种萌词当然很受欢迎。真的,ABB词就是有一种蜜汁萌感,比如吃饭饭、睡觉觉、小哥哥、小姐姐,就是一种卖萌文化。不过,卖萌在网上卖就行了,生活中这么说就有点违和了,所以我在生活中听见谁说‘小哥哥’‘小姐姐’的时候,我也会回他一句ABB式句型。”前面这段文字出自网友小约翰,它试图说明的是,在日常语文互动中,“小哥哥”“小姐姐”多半适合以第三人称视角的称谓语出现,它是亲人般的“你”,也是示好型的“他”,真正面对面,张嘴“小姐姐”,闭口“小哥哥”,反显唐突。
它跟“ABB”格式工稳平和不无关系。无论是动词+形容词,还是动词+名词,只要是“ABB”格式,多半既无侵略性,也少压迫感,既不浮夸、聒噪、抓马,也不像“AABB”格式(如朝朝暮暮、鬼鬼祟祟)、“ABAB”格式(如搅和搅和、糊弄糊弄)那样过度均衡。它简洁得体,却精确地承载了暗恋般的那种炽热和浓情——是缓慢释放的欢喜,是顾左右而言他的爱慕,也是欲言又止、欲撩又怯的神往。也正是这种并无阿谀的阿谀、貌似无语的示好,让小姐姐式的这类“ABB”格式跟“大兄弟”之类的常见称谓语拉开了距离。
它跟“ABB”格式近义语汇极少更新不无关系。尤其是词库停更的状况,致使“小姐姐”“小哥哥”这类“推新”,客观上为向来贫乏的两性称谓添加出新鲜别致的一个分层——在“小姐”“小哥”“哥哥”“姐姐”“大哥”“大姐”“先生”“女士”“仁兄”“贤弟”“老哥”“老姐”“阿姐”“小妹”“宗兄”“舍弟”“御姐”“靓妹”“帅哥”“美女”等两性称谓语阵列里,这位“小姐姐”不是血缘意义上的“姐”,那位“小哥哥”也不是直系意义上的“哥”,可正因为如此,其价值才格外扎眼……所以,比照不论男女老少称谓一概整齐划一的那类粗简,彰显语文创造力、凸显文化活跃度的这类“小姐姐”“小哥哥”们不妨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二零二二年六月二十二日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