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面共发现感染者20例 疾控专家讲解为何需第一时间隔离
解放日报 2022-06-09 08:05

6月上海复工复产复市,城市已逐步苏醒。6月1日至7日,上海社会面共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20例。不少市民发现:一旦出现感染者,“大白”会立刻上门采取隔离措施等。为何必须第一时间对小区采取隔离、提级管控?记者就此采访专家。

发现感染者如何处理

社会面发现零星感染者该如何处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明确,目前根据防控方案要求,本市对划定为疫情中风险的地区,实施14天封闭管理,人员足不出户,服务上门,每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

根据疫情形势、防控需求以及阳性感染者相关场所轨迹等,必要时可采取区域核酸筛查、风险人群排查管控、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外区转运隔离、聚集性活动限制、公共场所管控、公共交通限制等防控措施。

对阳性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等人员轨迹所涉及场所,虽然没有划定为风险地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综合研判,也可实施相关管控措施,比如“7天封闭管理+7天自我健康管理”,比如“2天封闭管理+12天自我健康管理”或“14天自我健康管理”,其间开展相应频次的核酸检测。此外,根据疫情防控发展情况和趋势研判,动态调整相应防控措施。也希望广大市民继续给予理解和配合。

为何需迅速及时隔离

发现感染者,为何需要迅速及时隔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副所长潘浩表示,在通过细致摸排找到感染者、密接、次密接后,要快速阻断传播,防止疫情扩散,这些措施突出一个“严”字。潘浩举例,2003年发生过的非典疫情,以及更久远的“2号病霍乱”,都采取了严格隔离的防疫措施。而正在流行的新冠肺炎,也属于需要严格隔离的病种之一。

“首先要对风险人群进行管控,迟一分钟管控,他就可能多一分钟和外人接触,就可能多出一个密接,所以要尽早管控,同时进行核酸筛查。”潘浩说,不仅风险人群需要管控好,存在风险的场所环境同样需要管控。对于相关场所,比如感染者所居住的房屋和工作场所,要第一时间进行封闭,对环境进行核酸采样和检测,确认场所环境是否被病毒污染,还要落实终末消毒,确保消毒后环境干净安全。

隔离,是阻断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方式。潘浩解释:“隔离是指把一些具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或者潜在的病人,安置在一个相对特殊的场所,从而避免周围人和他接触,同时对这些病人进行治疗和护理,从而达到切断传播、切断疫情扩散的目的。”

潘浩说,传染病防治中隔离传染源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因为感染者和风险人群毕竟是少数,在大部分人都未感染的情况下,只需要将少部分人员隔离起来,不让他们和周围人群进行接触,这样就自然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防止疫情扩散。同时,隔离传染源也是为了保护他们。处于隔离期的人员,一旦出现了诸如发烧、咳嗽、咽痛或者腹泻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疾控人员就可以快速对他们开展一定频次的核酸检测,从而进行下一步治疗。

做好防护控制疫情传播

迅速隔离管控,有利于第一时间控制疫情传播和扩散。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吴寰宇表示,社会面一旦发现感染者,在市防控办应急处置工作专班的协调指挥下,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2+4+24”要求,依托三公(工)集中办公和现场协同的流调溯源工作机制,卫生健康、公安、工信、通管、大数据中心等部门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汇聚多源数据,支持风险场所判定和管控、风险人员判定、落位、追踪和管控等工作,快速流调溯源。

专家最后强调:防疫成果来之不易,市民还应从自身做起,务必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市民外出可根据情况选择适用的口罩。如果去公园等户外场所,可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外科口罩。如果去商场、超市、办公室等室内场所,可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也就是KN95/N95口罩。如果需要到医院就医,建议佩戴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日常不聚集、不扎堆,务必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注意手卫生。老年人等人群及时接种疫苗,市民同时需要加强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咽痛等症状,请及时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人人筑起防护墙,早日迎来如常生活。

文/侍佳妮 顾泳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