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说: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深以为然,世事纷纷扰扰,看似很重要,其实多数与己无关。许多时候我们的痛苦,都来自于我们不善于独处。
怕孤独,所以加入各种群体,陪着笑脸说言不由衷的话,热闹了一时,人散后却是一场空虚。
独处不是坏事,它比合群更重要,是我们每个人在这世上,都必须要学会体验的东西。
滥交朋友,不如独处
不少人都听过樵夫和牧羊人的故事:
某一天,一个樵夫与牧羊人在野外相遇,牧羊人一边放羊一边发呆,于是拉着樵夫聊天来打发时间。
樵夫停下来和牧羊人一聊就是一整天,等到夜晚,羊吃饱了,牧羊人回家,樵夫却空手而归。
樵夫回家后被家人骂得半死,也成了全村人的笑话。
他妻子说: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与其刻意去攀关系,不如沉淀自己。方向不对的人,越用力只会离得越远。
有的人以人脉广为荣,哪怕遇见道不同的人,也非要深交一二,赔进去大量时间,到头来还是各奔东西。
与其滥交朋友,不如一个人独处自在。
独处不是坏事,圈子不同,犯不着强融,做真实的自己,好过在人群中违背自己。
仔细想想,我们将太多时间留给父母、亲戚、朋友和同事,却鲜少认真问问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
独处,正是一个人认识自我,看清真我的时刻。
独处,是你升值的时期
歌德说:
“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美国作家梭罗曾放弃一切,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隐居,将自己所有的独处时光宣泄在笔墨上,创造了《瓦尔登湖》这一经典的散文集。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每天独自在书房待6个小时,或是一个人到附近树林散步,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光里,创造了《物种起源》一书。
我国著名的西汉史学家,更是在锒铛入狱,遭遇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重创后,用了14年时间,创造了被后世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独处是一个人大脑最清醒的时候,这不只是文人学者创造经典的时刻,更是每个人自我提升的黄金时期。
蒋勋在《孤独六讲》开篇写到: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无论到什么年纪,我们都离不开对自我的思考,离不开独处的时光。
青春独处,想着未来的规划;中年独处,想着人生的意义;老年独处,回味过去的点滴。
一个人独处的时光,决定了他当下、未来的生活质量。
人群,是人的坟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裂缝,任凭热闹中如何推杯换盏,彼此倾诉,都无法填补。
曲终人散,落寞中,终归要一个人品尝散去留下的滋味。
深层的狂欢,应该是内心的丰满。远离人群,成为自己的神明,在寻常的小屋里,独自品茶、看书,关心四季变化,留意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人群往往是人的坟墓,懂得独处,才能避免心的“慢性死亡”。
有一位80后画家,叫张二冬。
为了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他在终南山租下了一间老宅,拆牛棚、刷墙,把老宅改造成喜欢的模样。
张二冬在院子里种菜,养鸡养鹅,远离人群,远离浮躁的城市,把生活过成了诗。
他曾出过几本书,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他在山上与自己为伴,享受内心孤独时的那份从容和淡定。
当一个人开始享受内心的孤独,开始一个人独处,他就真正读懂了自己。
人群中的每个人是渺小的,他们只会觉得世界很大,遥不可及;唯有一个人独处时,虽一人一室,内心却很充实,仿佛拥有了一个世界。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有一段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人到中年,看惯了聚散离合,品多了人走茶凉,慢慢就会放下过去渴望的热闹,开始追求一个人的时光。
高质量独处,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特立独行,而是为了让自己内心充盈起来,更好地爱自己。
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