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行动路线图出炉 “183”行动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5-25 08:00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日,《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后简称《方案》)印发。围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提出12项重点任务。

中央农办负责人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这12项重点任务概括为“183”行动。“1”就是制定一个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8”指实施八大工程,加强农村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道路、供水、能源、物流、信息化、综合服务、农房和农村人居环境等;“3”即健全三个体系,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

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上述负责人指出,制定出台《方案》,对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推动确立乡村建设的工作导向、推动健全乡村建设的实施机制、推动乡村建设政策集成要素集聚。

推进农村八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近些年我们村修了村村通,通了自来水,铺设了燃气管路,推进了‘厕所革命’,网络和物流也比较顺畅。”一位老家在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保贤庄村的居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感慨家乡变化。

与此同时,该居民反映老家乡村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

如村内公路都是水泥路,质量欠佳,“晒一晒冻一冻,一两年路面就裂了、碎了,现在路面坑坑洼洼”;如村里虽铺设了自来水管道,但由于地区缺水,每天仅中午供应两小时自来水,村民们抓紧供水时间抽水囤水;再如相关部门未考虑当地实际,强行改旱厕为马桶,未配套相应的冲水装置和排水设施,“一下大雨就容易淹村子”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魏后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整体来看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有很大改善。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质量、配套和运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霞举例,农村在环境卫生设施、供水设施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缺口,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级别行政区之间存在差异。

“从设施普及率来看,城、镇、乡、村各级设施普及率依次递减,东、中、西部地区的设施普及率依次递减。”赵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谈道。

为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方案》明确要实施八大工程,加强农村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道路、供水、能源、物流、信息化、综合服务、农房和农村人居环境等8个方面。

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持续推进,并提出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方案》将乡村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要素进行集成、集聚,更细致也更系统地部署。

补齐农村道路、物流、信息化等短板

从内容页面布局看,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位于《方案》八大工程之首。

“要想富,先修路”的俚语流传甚广,修路是打通乡村发展脉络的重要方式。《方案》提出一方面要推进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推进乡镇对外快速骨干公路建设,有序推进村庄公路改造,符合条件的地区城市公交线路要向周边重点村镇延伸等等。

农村要发展,不仅要打通道路,还要打通物流。“农村物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赵霞强调。随着农村电商迅猛发展,农村物流需求不断扩大,物流末端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加强农村物流建设,赵霞认为一方面能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其在流通中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有力助推产业融合、城乡融合;还能带动农村就业,进一步推动农村组织化、社会化。

因而除了水电气路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外,《方案》明确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发展产地冷藏保鲜,推进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等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截至去年11月,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到去年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84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数字乡村建设取得良好进展。

《方案》也将农村信息化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等等。

赵霞谈道,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渗透到农业生产、消费、市场等各个具体环节,有利于加速对传统农业改造,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针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出现的前述问题,赵霞认为应该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

如针对道路用料质量差的问题,要做到制度和管理规范化,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完善工程监督考核机制,严格执行工程验收标准。

如针对厕所改造“一刀切”问题,要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厕所改造需求,完善厕所改造标准,在此基础上修订基层干部的工作考评标准,且不以工作量为考评的唯一标准。

再如针对重建轻管等问题,赵霞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要明晰责任人,建立起责任明确的工程管理体制,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后期维护管理纳入管理体制,建立管护规范的工程运行机制。

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指出,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性差异明显减少,城乡区域人群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不断缩小,实现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并轨运行,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统筹城乡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健全。

赵霞分析,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虽然近年来我国这几方面的公共服务实现了城乡全覆盖,也加大了政府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但是从人均资源占有情况来看,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

聚焦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方案》明确要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发挥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支撑作用,强化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采取固定设施、流动服务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并对乡村教育、乡村医疗卫生和乡村养老等展开具体部署。

以医疗卫生为例,5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诸宏明在“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到2021年底,我国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3万个,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实现了县乡村全覆盖。目前居民县域内的就诊率超过90%,乡村两级诊疗量县域内占比长期保持2/3以上。

为进一步提升乡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方案》明确要支持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或诊室等设施条件建设,选建一批中心卫生院,落实乡村医生待遇和其他保障政策等等。

整体来看,当前我国乡村老龄化、空心化和部分村民居住分散问题日益显著,对此,赵霞认为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要基于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原则。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基于农村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农民实际迫切需求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农村人口密度、公共设施服务半径等要素的考虑,优化特殊情况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布局。

此外,赵霞认为还可以通过建立政府与居民的线上数字化沟通平台,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方协同供给运行机制,培养一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专业人才队伍等手段,提高公共服务对农民的可及性。

为更好推进乡村建设,强化要素保障,《方案》提出一揽子政策支持措施。在投入保障方面,中央农办负责人介绍,《方案》明确中央财政、中央预算内投资、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等支持乡村建设具体要求,创新金融服务拓宽乡村建设融资渠道,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乡村建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