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整治交友软件关键是压实平台“把关”责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18 17:00

给女主播刷了近1000元的礼物后,竟被对方“拉黑”了,人财两空。而此前两人约定,刷完礼物后线下见面。这是某社交平台上一名用户近期的遭遇。这样的案例在现实中并不少见。随着交友软件风靡一时,用户在享受交友乐趣的同时,也频频陷入性骚扰、性交易以及各类骗局。(5月18日《法治日报》)

世界很大,网络很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社交距离。纵然咫尺天涯,也能“千里有缘一线牵”。去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0%的受访者使用过交友软件,80.0%的受访者使用过两个及以上交友软件。

交友软件,大大满足了人们拓展社交的愿望。一些交友软件设置了匹配机制,可以帮助用户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有些平时“社恐”的人,也能在软件上敞开心扉地聊天。不过,在交友软件风靡一时的背后,种种乱象也不容忽视。一些交友软件暗含“桃色”,色情交易屡见不鲜。一些交友软件逐渐沦为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发地,网友投诉主播存在诱导刷礼物、打赏等行为,聊天送礼步步设陷。

对此,除了广大用户理性看待交友软件,提高防范意识,更重要的是压实平台责任,加大监管力度,切实保障用户权益。根据2016年8月1日起施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基于移动电话号码等真实身份信息认证。

今年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该规定进行了修订。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强化了实名注册,“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的,应当对申请注册的用户进行基于移动电话号码、身份证件号码或者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方式的真实身份信息认证。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或者冒用组织机构、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虚假注册的,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交友软件的实名注册形同虚设。不仅注册时无需实名认证,随便用一张网图作为本人照片上传,平台也能在瞬间完成审核。一些人之所以在交友软件上肆意诈骗他人,进行性骚扰,很大程度上源于注册使用的是虚假身份,受害者和平台难以进行追责。对此,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确保实名注册落到实处。

在这一点上,不妨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的规定,对于交友平台纵容虚假身份注册,无法提供侵权人真实信息的情形,允许被侵权人向平台追偿,从而倒逼平台尽职履责,严把入口关。

在一些人看来,互联网的虚拟性,为性骚扰、色情交易、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交友软件并非法外之地,一言一行必须恪守法律边界。平台一方面要加强“机器+人工”审核,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敏感词汇进行过滤,对于疑似诈骗行为予以反诈提醒。同时,推广社交监督员制度,通过有奖举报鼓励用户充当监督员,让色情、有害、违法信息没有生存空间。

文/张淳艺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Qnews|网络相亲遇诈骗 婚介平台被判部分担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7
小心!境外间谍将黑手伸向职场交友软件
央视新闻 2024-08-16
国安部:防范境外间谍将黑手伸向职场交友软件
国家安全部 2024-08-16
这些社交软件何以充斥涉诈信息?记者调查非主流社交软件乱象
法治日报 2024-06-20
婚恋交友App里藏着多少“灰色地带”?
新华社 2024-03-18
交友软件变“交钱软件”,危害不容小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31
收购婚恋交友平台账号用于电诈 北京警方打掉犯罪团伙
新华社 2023-08-20
青诉 | 未实名认证也照样“畅通无阻”!实测:部分交友软件仍对未成年人“不设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