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news|大四女生救援车上完成毕业答辩 用视频记录援沪16日点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15 17:11

王若琦是成都文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四学生,也是山东青岛红十字搜救队队员。4月22日,刚结束山火扑救任务不久的队伍接到了援沪通知。23日,她在前往上海的途中完成了毕业答辩。

援沪16日,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同样来自青岛的外卖小哥发现救援车车身地域标识后特意买了五六箱矿泉水送给救援队。“我感觉这是双向奔赴的温暖,我们温暖了别人,别人也温暖了我们。我们相约疫情结束后青岛再见。”

未来,她想继续在公益领域走下去。“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穿着红十字会队服在救援车上完成毕业答辩

4月23日下午,从青岛开往上海方向的救援车停在了江苏响水服务区。车上的队员依次下车,穿着青岛红十字会队服的王若琦打开电脑,连上手机热点,面对屏幕开始自己的毕业答辩。

这是一场“特殊安排”的答辩。当王若琦知道毕业答辩日期与援沪行程有冲突时,她找到了学院老师和书记沟通。

“我当时就让她不要着急,我们会和答辩委员会沟通。她这种特殊情况,我们该支持必须支持,这是青年的担当。”成都文理学院传媒与演艺学院书记舒彪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考虑到全国各地疫情,毕业论文答辩在符合答辩规范的情况下设置了线上、线下答辩两种模式,王若琦的情况比较特殊,考虑到她到上海以后穿着防护服等不方便,答辩就根据她的时间进行了安排。

在救援车内,15分钟毕业纪录片放映结束后,王若琦打开答辩ppt向老师介绍自己在拍摄中的职务和具体工作,回答老师提出的针对性问题。“前期有比较充分的准备,但还是有点紧张。担心在路上网络不好,听不清答辩老师讲话。”

因为网速问题,她的ppt在放映过程中出现了卡顿,她只得在其他同学放映结束后再放映一次。大约一个半小时后,答辩顺利结束,她获得了88分。“我们专业300多人,得分超过85分的不是很多,这个成绩还可以。”

“接到援沪任务后,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学院老师们也很支持。”王若琦说。

援护16日记录救援队点滴 与同乡外卖小哥约定青岛再见

抵达上海后,青岛红十字搜救队主要负责阳性病人转运后的终末消杀、社区的预防性消杀、阳性病人轨迹消杀等工作,而王若琦则要记录下队员们的工作和日常。每天早上不到八点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到住处,还需随时响应各种临时任务。“气温比较高,防护服密不透风,背着几十斤的设备爬楼梯还是比较累的。”

4月28日,一次消杀结束任务后,一个外卖小哥送来了五六箱矿泉水。外卖小哥告诉救援队员,他也是青岛人,现在上海工作,看到老乡很亲切,也很佩服救援队员,让大家注意安全。王若琦感到一种“双向奔赴的温暖”,“我们温暖了别人,别人也温暖了我们。我们相约疫情结束后青岛再见。”如今,王若琦一行已经结束援沪任务在青岛隔离,她期待着疫情早日结束。

“每次参与救援工作,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此前,山东莱西疫情期间,王若琦拍摄剪辑了一个短视频《谢谢你守护莱西》,记录参与消杀的工作人员。“当时有10多个人,但消杀区域比较大,他们都上了年纪很不容易。每个人都很平凡,但都在做着不平凡的事情。”

半年拍摄200部短视频 未来想坚持公益道路

王若琦是山东青岛人,今年26岁,2015年考上成都文理学院,曾在武警上海总队入伍2年。2019年成为山东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志愿者,2021年12月开始在救援队实习,先后参与过山火扑救、水域救援、防疫消杀等任务。

2022年1月至今,王若琦已经先后拍摄、剪辑了大约200部短视频。每次现场工作结束后,她还需要花大约2-3小时筛选素材、剪辑成片。如果是比较重要的片子,可能需要花上10多个小时。

“王若琦无论在专业学习还是社会活动上都表现很好,她一直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舒彪告诉北青报记者,王若琦入伍期间两次获得“优秀义务兵”嘉奖,荣获“爱警习武好战士”称号,在学校也曾获得学业二等奖学金,还担任国旗护卫队成员,老师们对她都有很高的评价。

在毕业面临职业选择之际,王若琦先后收到互联网大厂、银行等行业的录取通知,但她选择了继续留在公益领域。“我未来还想继续在公益道路上走下去,我想发挥我的作用,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工作。虽然待遇不一定高,工作也比较辛苦,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青Qnews】所有,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静
编辑/王朝
校对/杨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