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湖北经济学院“悄无声息”地办了一个长达18年的“素质班”社团。“素质班”制定二十条的要求,可以细化到完成时间、数量要求,涵盖体育锻炼、文学艺术、社交交友、社会实践等,然而没有一条跟学分、保研、就业等挂钩。“不为考试加分,只为成长加分。”这所普通地方院校自发生长的社团试验,引起全国不少高校院系的关注。(5月9日《中国青年报》)
如何在大学里推进“素质教育”,让大学生“忙起来,学起来,快乐起来”?这个“素质班”社团的试验,可以说是先行先试探路。要让每个大学生有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应该将这种“素质班”社团试验推向更多高校。其核心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与通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围绕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玩命中小学,快乐大学”,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形成强烈“反差”。本来,拥有更多自主时间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然而,有不少大学生,却由此陷入迷茫,整天“浑浑噩噩”,甚至“醉生梦死”。究其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确定自己的目标,对自己进行自主管理。“素质班”社团的试验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不是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教育,而是引导大学新生怎么认识自己、规划大学生活、让自己在大学里获得更好的成长。
我国高校都提出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但近年来,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出现围绕考研的应试化倾向。不少高校解释,围绕考研组织教学、加强学生管理,反而有利于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在围绕考研的本科教学中,学校为体现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会列出若干保研(免试推荐)的素质加分项。这带来的问题是,本科教育“高四化”,很多学校和学生都只重视考研科目的教学,其他非考研科目被边缘化,这影响学生接受完整的本科教育。另外,所谓的素质教育,则变为功利化“加分”,如学生参加科研,是为了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获得加分,那些无法获得加分的素质教育活动,则参与者寥寥,有的即便参与,也是走过场、应付,搞形式主义。
这个名叫“素质班”的社团,汇聚了一批希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学生,活动也搞得有色有色。因此,也被部分学生理解为“精英教育”,是对更优秀学生的教育。这显然是误解,素质拓展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重视的,也应该面向所有大学生。从这个角度看,“素质班”社团试验,需要进一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通过“素质班”社团活动体验,让参与的学生有更强的自主规划、自主管理能力,因为“素质班”的二十条要求,是社团布置给学生的,“素质班”结业后,学生应把从“素质班”学习到的能力用到自己今后的学业与职业发展中。
二是如何把“素质班”的社团试验,推广到全校所有学生中,让所有大学生在大学里获得更好的成长。面向全校学生的素质拓展,可以举办各院系的“新生营”或“成长营”,聘请教授担任“新生营”或“成长营”的导师,通过“新生营”“成长营”让大学生了解、适应大学生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也可以探索书院制,由学生自主选择加入不同的书院,在书院中开展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