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来垛庄之前,管菲菲从没见过那么多的山。
虽然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但当真正体验过“越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转过一道弯还有一道弯”的时候,这个从小在海边长大的姑娘见到垛庄学区中心小学校长的第一句话是:要是明年能考走,这边放不放人?
那时的管菲菲已经有了一岁半的孩子。不久之后,老公徐奎超从教了两年的高中辞职,来垛庄陪她,女儿则由双方父母帮着照看。考虑到孩子逐渐长大,一年后,徐奎超再次考回了青岛一所城区小学。
独自留在章丘那一年,管菲菲回家的想法愈加强烈,但她内心也多了一丝纠结。从章丘到青岛,每两周回家一趟,有时抢不到直达火车票,就只能从淄博中转。那两年攒下来的156张火车票,她一张都没舍得扔。
来回奔波很辛苦,家人看在眼里,也常常劝她回来。每当这时,管菲菲就会把学校里发生的故事讲给家人们听。
班里那个胖胖的小男孩,让管菲菲至今仍觉感动。
有一天,男孩种下的草莓树结出两颗小草莓,他没舍得全吃掉,而是将其中一颗小心翼翼地装进裤兜,等第二天来到学校后,把它递给了管菲菲:“老师,我自己种的。我吃了一颗,你尝尝,可甜了。”
因为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男孩平时没少挨自己批评。但每次被训完仍然乐呵呵的,他能感受到老师那片苦心。这次学生又掏心掏肺,把认为最好的东西送给自己,虽然草莓早已沾满了灰尘,但管菲菲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动。
留住管菲菲的,还有学生家长和当地邻居。
以往到了冬天,管菲菲通常在里面穿件毛衣,外边裹件羽绒服。可直到她来垛庄,才惊讶地发现冬天竟然会这么冷。当地村民都穿手工做成的棉袄,让她更没想到的是,班里孩子的家长竟给自己做了一件棉袄。虽然那件棉袄不是太好看,也没法和几千块钱的成衣比,但管菲菲穿在身上特别暖和。
到了垛庄,管菲菲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比如种菜和生炉子。冬天生炉子不能直接烧煤,需要用柴火和玉米棒子做引头。当管菲菲正为这事儿犯愁时,邻居知道后二话没说扛来了一袋玉米棒子,看到他们不会换烟囱也会赶来帮忙。这些事情很小很朴实,但村民们的那种淳朴和单纯,让管菲菲愿意留在这里。
看她坚决的态度,徐奎超再次辞去了青岛的工作,于2017年考取章丘的教师编,来到了管菲菲所在的学校。
成绩高的考生有优先选岗权。选岗那天,当得知他选择了垛庄学区中心小学,整个会场一下子就静了下来。紧接着就听人议论:垛庄那么偏远,这人是不是不了解情况?
来到垛庄之后,小两口也把孩子接了过来。虽然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但一想起上二年级的女儿,管菲菲就觉得愧疚。无论条件还是环境,乡村学校与城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她同时也想,让孩子在大自然中长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管菲菲小两口很爱读书,孩子也很爱读书。每到周末,她会带女儿到博物馆、美术馆,也会领她学习古筝和美术、参加各种公益讲座。但对垛庄的家长来说,去城里来回一趟就得大半天,这时间还不如去地里揪个花椒、打个栗子、摘个核桃来得实在,还能换俩钱。
看到女儿知识面逐渐拓宽,管菲菲也想到了班里孩子,并决心设个“书香妈妈”读书会。举办读书会之前,她注意到班上有个男孩情绪时好时坏,平时自己也安慰鼓励他,但效果一直不好。原来,男孩的爸妈离婚了,现在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情绪不好是因为想妈妈了。
等读书会举办后,妈妈和男孩参加了好几次读书会。有次男孩还悄悄咨询管菲菲什么时候再举办读书会,“妈妈说了,有读书会就和我一起来。”原来,妈妈在离婚后一直想来看孩子,但去爷爷奶奶家不方便,班里的读书会成了陪伴孩子的最好方式。管菲菲感受到了这个活动的意义。
读书会上,有个老太太陪外孙参加读书会,全程一直在认真记录学习笔记。这种为了教育好孩子认真的劲头,让管菲菲很感动。刚开始以为家长参与度不高,但令她没想到的是,读书会已经连续举办了24期。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就来到从教的第8个年头。刚来时没路灯,村里的夜晚像泼墨一样黑。随着社会的发展,村里也有了固定车站,道路也宽敞多了。当管菲菲从山外往村里走的时候,能看到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和一盏盏路灯,静谧的小山让她感觉小山村真的很美很美。
虽然逐渐喜欢上了这种宁静的生活,但管菲菲同时注意到,乡村教育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生源流失。家庭条件好的都走了,留下来的孩子该怎么办?当初选择留下来,管菲菲是有种不服气的劲儿在心里头。
“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在农村可不是句玩笑话。除了担任语文老师,管菲菲平时还担任着《道德与法治》、社团方面的负责人。虽然会不断有年轻教师补充进来,但受限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山里很难留住人。
其间也有过去城区教学的机会,但对象一句“不忘初心,善始善终”让管菲菲不再纠结。后来再接到去城里任教的邀请时,她内心就坚定了很多。虽然条件艰苦,但乡村教育大有可为,她想在这里成全自己的理想。
现在,管菲菲的班里只有25个孩子。虽然是农村孩子,但他们的资质并不比城里孩子逊色。由于走出去的机会少,孩子们的格局见识相对较小,而管菲菲能做的就是让他们立志,帮助他们在内心种下一颗种子。
面对班里为数不多的学生,管菲菲希望他们将来有能力走出大山,见识外面世界的精彩,同时也希望走出大山的孩子能有返乡创业的魄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当地吸引来更多优质资源,留下的孩子才会越来越多。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