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奥平:4月PMI为47.4%,宏观政策将加大调节力度稳经济
中新经纬 2022-04-30 20:05

4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综合PMI产出指数。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4%,比上月下降2.1个百分点,继续低于临界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1.9%,比上月下降6.5个百分点,大幅低于临界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2.7%,比上月下降6.1个百分点,大幅低于临界点。

PMI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显示出当前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虽然,局部地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复苏动能依旧不足,关键“痛点”问题仍未缓解,政策仍需加大调节力度。

首先,从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来看,继续全面回落,均低于临界点。具体来看,生产指数为44.4%,比上月下降5.1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42.6%,比上月下降6.2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6.5%,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47.2%,比上月下降1.4个百分点;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37.2%,比上月下降9.3个百分点。表明整体制造业受近期疫情点多、面广、频发的影响,部分企业减产停产,在生产端、市场需求端、用工等方面的景气度下降。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37.2%,比上月大幅下降9.3个百分点,表明物流运输困难大幅增加,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大幅放缓。

其次,从价格指数来看,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4.2%和54.4%,虽低于上月1.9和2.3个百分点,但依旧维持在高水平。从具体行业来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上游行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超过70.0%和60.0%。表明中下游中小企业依旧受到较大程度的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供给端成本冲击。

最后,从大、中、小型企业PMI来看,均处于收缩区间。大型企业PMI为48.1%,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降至临界点以下;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7.5%和45.6%,均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继续低于临界点。其中,中小型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更大,发展预期在持续走弱,这也是当前经济实现稳增长的关键“痛点”问题。

因市场主体中,中小企业占较大比例,且贡献了近80%的就业,中小企业发展好,就业才能好,居民收入水平才能有所提升,内需中消费才能实现复苏,消费复苏后中小企业所生产的终端产品与服务才能实现价值转化,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正向循环。所以,保中小企业就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

从另一项经济先行指标社融数据来看,3月社融数据在2月同比大幅少增后虽显著高于市场预期,新增社融4.65万亿元,同比多增1.28万亿元,但依旧存在结构性问题,即存在政策驱动相关科目强于市场自主融资意愿相关科目;短期贷款强于长期贷款;企业贷款强于居民贷款的特征。

在4月2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中,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

一方面明确了要继续加大宏观政策的调节力度,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拖底”;另一方面,已经确定的“存量”政策会加快落实。如财政方面的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货币方面的多项再贷款工具,包括支农支小再贷款和民航专项再贷款,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1000亿元交通物流再贷款、1000亿元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储能再贷款、400亿元普惠养老再贷款等。同时,更多“增量”政策工具正在路上。

在当前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复苏动能尚显不足,中小企业发展信心疲弱的情况下,稳健的货币政策则需要加大实施力度,更加灵活适度,实现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

可预计,二季度将是宏观、微观、结构等政策的密集落地与发力期,中国经济也有望在二季度进入新一轮复苏期,市场主体、企业家及投资者也应重拾信心,走在确定性的经济周期曲线之前,抓住行业结构调整后的确定性机遇,为长期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 张奥平 增量研究院院长

(中新经纬APP)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