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读书 | 为什么要阅读?阅读造就了今天的我们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2-04-23 20:00

咱们来说说“为什么要阅读”,阅读又是如何造就了今天的我们。

阅读到底有何威力?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深入人类的进化史和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更多奥秘。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的数据来看,以色列人年均读书64本,俄罗斯人年均读书55本,日本人年均读书40本。而中国人年均读书量的数据虽然在近几年略微上升,但跟其他国家相比依然很低。

这不禁令人担忧。如果一个国家全民阅读率不高,劳动力就缺乏后劲,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所以,“全民阅读”多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从“吃饭穿衣”上升到文化新时代了。

日本和以色列有很多共同点,都属于本国自然条件不良,但是科技实力强的发达国家。这两个国家发展背后都有共同的驱动力,那就是国民阅读率高。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不足。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地壳板块的原因,日本自然灾害频发,地震、台风、海啸、火山爆发等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尽管这样,日本还是突破了自身的不足,得到了令人惊叹的发展成果。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非常注重教育和国民阅读,培养高科技人才。当时,日本的有识之士纷纷鼓励教育和读书。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写了一本专著——《劝学篇》。他在书中劝导国民多读书,读书才能做好发明和研究,有了发明研究,国家的文明才能发展,日本才能强大。他表示:一国的文明,一方面需要向人民群众指出方向;另一方面需要人民与政府共同协力,才能期望成功。在这种阅读风气下,当时日本人的识字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日本学者斋藤孝在《阅读的理论》中指出,对于日本人来说,如果不吸取新的知识,日本就可能会崩溃,他们的生活也得不到改善。渐渐地,在日本人心中,阅读成为一种义务。这种阅读的国民性,使得日本每一个人都成长起来,整个国家也强大起来。日本把教育和阅读作为一种国家资源,弥补本国的其他劣势。这是这个国家长期处于发达国家前列的重要原因。哪怕是现在,日本依然时刻提醒民众阅读,关注大学生的阅读状况。

与日本相似的以色列同样没有资源优势,人口稀少,并且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但它却是世界科技强国之一,科技创新力强,在基础科学和创新技术上都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它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和化学等领域上颇有建树。这一切跟以色列全球领先的国民阅读率有关。

犹太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他们的成就与深远的阅读传统息息相关。犹太家庭非常注重建立孩子的阅读习惯。据说,为了树立孩子对读书的热爱,母亲将蜂蜜滴在书本上,孩子舔食书本便发现原来书是甜的。按照规定,各类商场在犹太教安息日应该关门,唯独书店是可以正常营业的。可见,在犹太人心中,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美德。

国家是社会上最大的组织和群体,将每个人的力量整合起来,就可以做到个人做不到的事情。考察各个国家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工商业的发展从来不能只靠政府,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都不是国家的执政者,而是国内处于中等地位的群体。他们对自己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有所感悟,进行创造和公开发表。这些需要一国国民的知识积累,才能激发这种活力。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贫弱的状态,其根本原因就是文教不足,从而导致劳动力素质和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国民阅读率随之提升,为我国今天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各国对高科技人才的培育和争夺愈发激烈。在21世纪,发达国家采取“离岸外包”,将其他发展中国家变成了廉价劳动力聚居地。一部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给中国加工组装企业的份额很少,美国苹果公司获取了大部分收益。这种表面不公的背后,在于两个国家劳动力素质的差异。中国成为了制造业大国,但是创新和核心科技依然需要加强。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趋势,发展教育、提倡全民阅读是重要手段。

除了国家实力方面,历史也验证阅读对于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不管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还是中国的民主革命,阅读都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欧洲,从15世纪起,作为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出版行业开始形成国际市场。苏格兰、英国、尼德兰、法国涌现出诸多活跃的出版中心。当时的荷兰是尼德兰王国,它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荷兰的出版业是革命基础。在启蒙运动中,法国诞生了一部鸿篇巨制,那就是《百科全书》,这本书为民众提供了全新的详细知识,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当时,这本书畅销整个欧洲,甚至还远销到非洲、美洲。它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打开了思想的阀门。在18世纪,英国、法国、德国都经历了“印刷业大爆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和大卫·休谟的《人性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伦理基础。

在北美大陆,发生了独立战争,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美国的诞生离不开一本小册子,那就是托马斯·潘恩写的《常识》。在独立战争前,北美三十三州的国民对于战争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面对战争犹豫不决。潘恩在《常识》中分析了英国的体制,美国的形势与机遇,他写道“组织我们自己的政府,乃是我们自然的权利。”阅读这本书,美国人民受到启发,开始觉醒,各个零散的殖民地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取得了民族的独立。

同样,出版物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主编了《新青年》,李大钊等人主编了《新社会》《少年中国》。他们最早利用纸质文字传播民主与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在早期就认识到出版物对于社会革命的重要性,创办了《湘江评论》,周恩来后来创立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日刊》。李达创立的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丛书,例如《共产党宣言》《俄国共产党党纲》等书。鲁迅、叶圣陶、冰心、郑振铎、巴金、老舍、丁玲……都曾在《小说月刊》发表文章。在新思想的普及中,这些出版物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

回溯历史,从没有一个缺乏阅读而存在的社会。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取长补短,每个人都发挥自身的优势,整个组织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反过来,个人在组织中发展可以比一个人独立发展收获更多。这是组织的优势,但这需要每个人遵守规则、贡献力量。这就需要所有个人的素质和能力,这些又离不开个人的阅读。

当我们消耗的社会资源比创造的资源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在社会中创造“负”的价值,反之,我们则创造了“正”的价值。每个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学习、工作和退休。学习的时候,父母和国家培育了我们,这是一个纯粹的消耗资源时期。当我们工作了,我们开始为社会创造价值。到了退休的时候,我们又开始享受生活,获取工作时奉献社会的回报。这种设计,体现了人类独特的优点。

但是,人终归是有动物性的,那就是逐利。当个人与他人、组织、国家发生利益冲突时,阅读就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法律书籍上写着社会共同遵守的规则,各类文史哲书籍传递着道德与信念。通过阅读,每个人学会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才会懂得道德、涵养文化。在阅读时,不同的人与同一个作者交流,获取书中的知识,受到启发。这样,我们才能心照不宣地懂得社会上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则。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曾说:我们不能像古人那样去经历所有事情,我们要在极短的时期中,将古人的遗产全部接受过来,那么,非读书不可。我们一出生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享用古人积累下来的智慧。我们用着前人发明的语言、音乐、火车、电灯、电视……不用去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这一切相关的知识、思想都记载在了书本中。只要你去阅读,就可以继承古人遗传下来的宝贵财富。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让我们都来做持之以恒的阅读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2
全网4000万粉丝的读书博主做对了什么?
​工人日报 2024-04-07
新知|在今天,为什么我们需要读《苏菲的世界(漫画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5
今天,如何留住“读书种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7-24
中青报:短视频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根系阅读”
中国青年报 2023-06-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