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行、外汇局出台一揽子政策为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提供支持后,上海金融部门正全力落实,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负责人表示,正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第一时间督促落实疫情防控相关金融举措。
为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
央行上海总部负责人表示,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对于困难行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加大力度支持复工复产,更多发放信用贷款。要积极帮扶遇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给予延期还本付息、无缝续贷等支持,灵活调整审批流程、提高线上金融服务效率。同时,落实好受疫情影响相关逾期贷款可以不作逾期记录报送的有关规定,做好征信保护。针对受疫情影响个人房贷还款能力等问题,指导商业银行积极回应市场关切,多数银行在上海地区推出延期还款、调整还款计划等措施,为客户提供1-3个月的还款宽限期,以缓解客户还款压力。对受疫情影响的金融机构,第一时间落实总行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考核容忍度的要求,解除金融机构后顾之忧。
在再贷款方面,上述负责人表示,积极运用再贴现,支农、支小再贷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支持小微、民营、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积极配合总行加快将1000亿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领域,尽快落地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
在房地产金融领域,央行上海总部与上海市住建部门等加强协调,建立保障性住房项目库,定期推送金融机构,加大对保障性住房支持力度。持续督促金融机构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确保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在外汇管理政策方面,探索适当下调试点银行和企业准入门槛,稳步扩大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的主体和业务范围,并向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倾斜。研究探索对外汇资本项目高频业务,允许试点银行以具有法律效力的线上方式为企业办理试点业务,简化企业办事流程,节约企业脚底成本。在国家外汇局指导下,在相关区域稳妥开展更高水平的资本项目开放试点。建立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工作专班,建立与银行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引导银行加大资源投入和内部引导,帮助企业不断建立健全汇率风险管理机制,适应汇率双向波动的市场环境。
为更好贯彻落实有关金融支持政策,央行上海总部开通金融纾困政策咨询热线,确保政策服务不断档、不降温。建立政策落实情况跟踪机制,按周统计开展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进展。
据介绍,在上海,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便在帮助小微民营企业克服困难、恢复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3月以来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6.1亿元,累计办理再贴现127亿元,环比增幅达67%。今年以来,已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和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资金91亿元,发放再贴现273亿元,支持市场主体近7000户。
目前,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居民生活物资保供企业的金融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辖内银行向681家抗疫物资保供、相关物流企业发放贷款310亿元,其中80%为信用贷款。向餐饮、零售、旅游、运输、民航等受疫情影响的9200多家企业发放贷款628亿元,办理延期还本付息47.9亿元,涉及企业1743户;办理无缝续贷37.4亿元,涉及企业1316户。
在帮扶中小微企业方面,据不完全统计,3月,上海辖内中资银行克服疫情影响累计向中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2250.65亿元,涉及市场主体43698户,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为689.32亿元,涉及市场主体39471户;办理延期还本付息240.55亿元,涉及市场主体80916户,其中为普惠小微客户办理203.21亿元,涉及市场主体74105户;办理无缝续贷193.51亿元,涉及市场主体8370户,其中为普惠小微客户办理123.35亿元,涉及市场主体8071户。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23条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及时性、精准性、适应性。及时性方面,当前内外形势复杂严峻,不少行业、企业遇到了困难,此时23条政策及时出台,对于帮助他们纾困解难有很大的助力。精准性方面,此次政策覆盖到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关注到了如何保障物流通畅,也涉及到房地产市场、粮食和能源安全、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既关照了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也覆盖了国家经济长远发展。适应性方面,政策着重考虑了当前受困的行业企业的痛点,并量身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包括金融服务的便利性、降低融资成本等。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建议,后续宏观政策要更加积极。除了金融政策之外,财政、房地产等各项政策要一起形成组合拳、为经济托底,而且政策出台的要更快,从而实现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抓紧复工、恢复生产、恢复正常。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