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副刊》清明问卷之17|陈莉:一枚硬币,能不能只有正面没有背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09 19:00

本系列为北京青年报 “《天天副刊》问卷 ”第二季

本卷主题:清明,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纪念、死亡与生命?

出题方:《天天副刊》编辑部

本期答题人:陈莉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

01

各地、各家清明节的习俗不同,仪式氛围也不同,或哀伤、或平和,或肃穆,或热闹……您个人比较认同的纪念方式是?

答:说实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太看重形式和仪式感但又能“入乡随俗”的人。清明节一般也不会特意回老家扫墓,但有一次回老家正好赶上,就跟随家人一起“做清明”了:献花、烧香、烧纸、祭拜……至于氛围,如果是逝去不久的亲人,气氛肯定比较哀伤。时间长了,也就平和了。一般在墓地前都比较肃穆,但有时在去和回的路上也不乏轻松的言语。形式离不开场景,对我来说,一般的形式都尽量去理解并接受,但我个人最认同的纪念方式是用心去做。

02

聊聊对您影响最大的一次送别生命的经历?

答:我刚工作不久,我母亲就因肺癌去世了。这件事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她走之前我在她身边照顾了半个月。我母亲那时候才54岁,我能感受到她是多么的不想死,即使每天每夜都在痛苦之中煎熬,但她还想活着,看孩子们一个个结婚、生子。我想帮她的心愿有多强,我的无力感就有多强,我既救不了她,也无法消除她对死亡的恐惧,由此我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产生了怀疑,我意识到除了学校的知识以外,生命的学问更是需要探索和学习的。

03

如果您身边曾有某个生命的逝去让您久久无法释怀,您是如何自我疗愈的?

答:我母亲去世后,我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一直在悲伤之中,有一次梦见她重病的样子,然后哭醒了。但好在除了悲伤以外,我还一直有一个疑问——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我就专门找谈“死亡”的书来看,大部分都只是翻一翻,有的会细看,在看的过程中,对人、人生、生命、生死都逐渐有了更深的了解,心胸也在不知不觉中开阔起来。现在,我还会经常怀念我的母亲,但心里不再是悲伤。我想如果母亲看到我现在的样子也会觉得欣慰吧。

04

假如面对孩子,您将如何回答“什么是死亡?”这样的问题?

答:因为家人的去世,我已经多次跟家族里的孩子们谈论过“死亡”。

我会让他们想一想一枚硬币,能不能只有正面没有背面或者只有背面没有正面呢?同样,生和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是一起来的。

我也让孩子通过去观察一棵树来了解什么是“死亡”。春天,树上的枝叶开始发芽,然后变绿。秋天到了,树叶变黄、掉在地上,树叶“死”了吗?它化作了泥土,变成养分。来年春天树上枝叶又开始发芽的时候,有没有它呢?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这样的“死亡比喻”孩子们一般很容易听懂,也是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

05

关于生与死,请推荐一部对您最有启发的书籍或影视作品,理由是?

答:给过我启发的作品不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有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故事。具体是哪本书已经记不清了,时间也模糊了。但当时心里的惊讶和疑问至今还很清晰:是什么样的情况能让弘一法师写下“悲欣交集”的绝笔呢?这四个字有什么含义呢?为什么他去世前半个月就能把后事交代得那么清楚呢?连火化时怎么避免虫蚁被烧死烫死都想到了。为什么他去世的时候是“吉祥卧”右侧卧而不是像普通人那样躺着呢?……一个人是如何做到那么平静地迎接死亡的呢?

很多人通过故事片《一轮明月》对弘一法师传奇而伟大的一生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我想其中可能有不少人像我一样被弘一法师这样“从容、庄严”的离去而震撼过。

06

或早或晚,人人都将面对疾病、衰老、失能、终点,在您看来,有什么方式和办法可以面对“死亡恐惧”?

答:在我看来,人之所以害怕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不了解死亡,虽然我们可能见过别人的死亡,但真正了解它的人有几个呢?“死亡恐惧”令我们不安、难受,怎么摆脱这种恐惧?最好的方式就是直面死亡,趁自己还有体力、精力的时候好好去寻找答案。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生老病死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并记载了下来,我们可以去了解他们的思考所得,并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当你“知道会怎么样”而不是“不知道会怎么样”的时候,你的恐惧心就开始消除了,因为你知道应该怎么接受、准备、应对了!

除此之外,宽广的心胸也会有助于接受生老病死,当我们把“小我”放到“大我”里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也就无限扩展了。听起来这好像是一句大话,但试试就会发现确实有效。

07

开个脑洞:如果您是自己一生故事的编剧,会如何设计这个故事的终局?

答:我听一位同事讲过他家一位老人去世的事儿,老人家在世时是一位悬壶济世的老中医,最后走的时候特别洒脱,是坐在椅子上走的。我觉得老人家这个终局不错,心里没有贪恋,意识也没有颠倒,潇潇洒洒地就走了。我希望自己到时候也是这样的状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姿势倒不重要。至于骨灰,用尽量环保、节能的方式处理就行。

08

假如今生到此,您认为自己哪三项是最得意、“无愧此生”的?余生往后,您最想实现的、能体现您人生价值的个人梦想又是哪几项?

答:这个问题还真得想一下。虽说要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过,但其实还是总想着有明天的。

“假如今生到此”,我 “最无愧此生”的三件事是什么呢?

第一,自己基本上把握着人生的大方向,人生路上几个重要的转折点都是自己做的选择和决定,当然这其中有很多人帮助我、鼓励我。

第二,一直追求成为更好的人。基本上保持着终身学习的习惯,工作后也几乎每天都在跟书打交道,这也得益于我从事的教学工作。回头看看自己的来时路,一直都有书相伴。

第三,凭良心做事,对周围的人和事尽可能尽己所能,尽职尽责,做事未必完美,但习惯了认真。虽然因个人能力和其他原因,未必事事如意,但我对自己的态度还是肯定的。

余生往后,我最想实现的、能体现我人生价值的个人梦想就是让内心的智慧开显出来,然后得体地去做人做事。虽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吾将上下而求索”。

约稿/吴菲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天天副刊》教师节问卷|对于教育的力量,我坚信不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10
《天天副刊》清明问卷之20|陈铎:现在何必总躺着呢?反正将来是要长眠的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10
《天天副刊》清明问卷之19|赵蘅:这一生用笔记录了太多,希望它们有美好的归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10
《天天副刊》清明问卷之18|陈蒙蒙:请让他活成他想要的样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09
《天天副刊》清明问卷之15|路桂军: 此生最大的荣幸,就是我懂得什么是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08
《天天副刊》清明问卷之16|宋燕: 从自然的角度来说,我们与草履虫没有本质区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08
《天天副刊》清明问卷之14|范桄溥:我希望可以用第三人称视角回看特别时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07
《天天副刊》清明问卷之13|刘洪波:如果有更多余额,就翻译几本当代俄罗斯小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