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副刊》清明问卷之7|孙晶岩:发愤工作,给父亲争气,这才慢慢走出了伤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04 19:00

本系列为北京青年报 “《天天副刊》问卷 ”第二季

本卷主题:清明,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纪念、死亡与生命?

出题方:《天天副刊》编辑部

本期答题人:孙晶岩 著名作家,著有《山脊——中国扶贫行动》《西望胡杨》等17部报告文学作品。

01

各地、各家清明节的习俗不同,仪式氛围也不同,或哀伤、或平和,或肃穆,或热闹……您个人比较认同的纪念方式是?

答:我认可肃穆,祭奠逝去的亲人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我非常重视清明扫墓,不管多忙都会亲临。祭祖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感恩祖先的养育,怀念逝去的亲人是孝文化的体现。

我父亲去世后的“七七”,我正在新疆采访西气东输工程,我强忍悲痛忙完了采访,在深夜的戈壁滩面向东方一边烧纸一边含泪跪拜,狂风把我的脸都吹皴了,但我必须要完成这个仪式。

02

聊聊对您影响最大的一次送别生命的经历?

答:汶川地震,使我加深了对关爱生命的理解。我以前采访过四川阿坝州和映秀,当我在地震当月来到映秀时,阿坝州抗震救灾副指挥长郎建扎西正是当年我的采访对象。我跟着他一起抢险救灾,看到了最真实的灾情。他指着倒塌的房屋对我说:“孙老师,这就是当年您住过的房子。”我当时就像一个知青得知自己插过队的村庄遭受了灾难,心里特别难受,看到埋葬着死亡灾民的废墟泪雨滂沱。所以,我在那里待了一个月,大灾之后,伤痛的蛰伏比灾难更可怕,灾难摧毁了生命、伤痛摧毁着人心。大灾之后,除了创伤的愈合还需要心灵的救治。

人活着,除了对死的畏惧,更大的畏惧,是生的艰辛。我在德阳东汽中学担任校外辅导员,发现孩子们犹如惊弓之鸟,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从防震棚跑出来,我对失去亲人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有时候不需要更多的语言,一个拥抱的肢体动作就能消除孩子们的恐惧。我得知彭州银厂沟有一个地震婴儿没有奶吃,当地路断了,他的生命岌岌可危。就与成都军区149师的老兵一起自发组织起来买了三辆车的食品和衣物去营救这家人。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好好珍惜当下,让幸福在此时此刻开出花来。死亡和明天不知道哪个来得更早,多做善事,问心无愧地度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就是胜利。我在汶川遇到过余震、泥石流、堰塞湖、危房、蚊虫叮咬等困难,但是关爱生命,拯救生命,你会感到整个世界都在帮你。

03

如果您身边曾有某个生命的逝去让您久久无法释怀,您是如何自我疗愈的?

答:我父亲的去世使我特别难受,当时脑子都木了。因为他平时身体很好,是在扶贫考察中因公殉职,所以我久久无法释怀。后来,我想对父亲最好的怀念不是以泪洗面,而是像他那样做人。我把父亲亲笔写的书法“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录于谦咏煤句共勉”当做座右铭,所以我到汶川抗震救灾,给灾区孩子捐款捐物、做心理疏导;到革命老区讲课、做公益;到江西省兴国县建立孙晶岩老区工作室,扶贫济困,助力乡村振兴,我觉得这样做天堂里的父亲会高兴,我们全家人都努力工作,给父亲争气,才慢慢走出了伤痛。

04

假如面对孩子,您将如何回答“什么是死亡?”这样的问题?

答:人有生死,草有枯荣。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站。只有在人生的每一站都努力工作,问心无愧,到达人生终点时才能坦然面对。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好好活着,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05

关于生与死,请推荐一部对您最有启发的书籍或影视作品,理由是?

答: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孤独的淘金者在荒原上陷入困境,最后克服困难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这本书教会你怎样战胜困难,顽强地面对人生。

06

或早或晚,人人都将面对疾病、衰老、失能、终点,在您看来,有什么方式和办法可以面对“死亡恐惧”?

答:死亡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既然如此就要坦然面对。

我采访过中国院士三兄弟,黎磊石院士告诉我:他对妻子说“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工作了,我第一绝不坐轮椅,第二绝不卧床不起,人要是成为别人的负担就没有意义了”。

当年,黎磊石院士的母亲患脑溢血,当脑电图呈直线时,他在病历上签字:停止一切抢救。我当时还不理解,后来认识到他的决定无所谓对错,这是他对死亡的选择。

作为活着的人,我觉得还是要珍爱生命,好好活着,珍惜当下的每一天。

07

开个脑洞:如果您是自己一生故事的编剧,会如何设计这个故事的终局?

答:略

08

假如今生到此,您认为自己哪三项是最得意、“无愧此生”的?余生往后,您最想实现的、能体现您人生价值的个人梦想又是哪几项?

答:作为一个作家,我发表文学作品已经35年了,出版了8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文学奖;做公益事业也有27年了,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公益人物”,被国务院授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和奖章。写作和公益是我的两驾马车,我想再写几部好书,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继续做好公益事业。善待他人,让身边的人因为我而感到快乐。

约稿/张嘉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天天副刊》教师节问卷|对于教育的力量,我坚信不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10
《天天副刊》教师节问卷|三尺讲台既是老师的道场 也是舞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07
《天天副刊》问卷第三季|读书,与高过自己的灵魂相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22
《天天副刊》清明问卷之20|陈铎:现在何必总躺着呢?反正将来是要长眠的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10
《天天副刊》清明问卷之19|赵蘅:这一生用笔记录了太多,希望它们有美好的归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10
《天天副刊》清明问卷之18|陈蒙蒙:请让他活成他想要的样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09
《天天副刊》清明问卷之17|陈莉:一枚硬币,能不能只有正面没有背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09
《天天副刊》清明问卷之15|路桂军: 此生最大的荣幸,就是我懂得什么是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