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波拉尼奥一直是,也将永远是一位才华横溢、疯狂且诚实的兄长。波拉尼奥的写作没有边界,没有束缚,也没有停顿。他写作就像他呼吸一样,他的作品带来的爆炸性浪潮必将继续推进、扩大,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地带来回响。”2003年,在波拉尼奥的葬礼上,他的挚友罗德里戈·弗雷桑如是宣读了自己的悼词。
尽管波拉尼奥已经去世将近二十年,但自《荒野侦探》《2666》等作品出版以来,他的声名一直高涨不衰,“新作”也一本接一本地面市。2016年,知名西班牙语出版社Alfaguara出版了波拉尼奥创作于1980年代的小长篇《科幻精神》,这本讲述两个年轻人在墨西哥城的生活的小书既充满幽默感,又不乏溃败潦倒的青春悲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奠定了波拉尼奥文坛地位的《荒野侦探》。如《巴黎评论》所言,“《科幻精神》是一把打开波拉尼奥小说珠宝盒的钥匙,是一份关于他所沉迷的图景的索引。波拉尼奥的忠实粉丝无疑会喜欢这杯熟悉的、混合着悲伤与狂喜的鸡尾酒。”该书的中译本也于近日由世纪文景出版。
不科幻的《科幻精神》
小说虽以科幻为题,但并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故事围绕21岁的雷莫和17岁的扬·史瑞拉展开,他们在皮诺切特政府掌权后移居墨西哥城,一起租住在一间小阁楼里。扬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房间里,给他崇拜的科幻作家们写抒情又谵妄的信,向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困扰、梦境,以及有关科幻小说的构想。雷莫则是一位寂寂无名的诗人,靠给报纸和历史类杂志写文章赚取微薄收入。尽管肠胃饱受匮乏之苦,但科幻小说和诗歌填满了他们的脑袋,在雷莫眼中这是一段“异常甜美的日子”。因为孤独,他开始频繁参加大学里举办的诗歌讲堂,在那里结识了“摩托诗人”何塞·阿尔科。他们一起在墨西哥城中游逛,调查诗歌杂志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形形色色的诗人朋友在咖啡馆聚会、开派对……
扬在写给科幻作家詹姆斯·哈尔的信中,讲述了他将自己的科幻小说拿给一位文学老师看的经历,老师说希望他不要再胡写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了。扬回答道:“如果您觉得我们不能写星际旅行的话,那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永远永远靠着别人的梦想和愉悦而生活了。”对波拉尼奥来说,科幻不仅是宇宙航行、外星生物或对未来科技的预言,更意味着一种自由的精神状态,一抹对抗暗淡生命的明亮激情。《科幻精神》是两个年轻作家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速写,同时也清晰勾勒出1970年代科幻新浪潮时期墨西哥城的文学图景。
在扬与雷莫这条主线之外,故事中还穿插着另一条线索:在某个不确定的时刻,一位获奖的年轻作家正一边参加庆祝宴会,一边接受采访,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获奖作品的内容。两条看似无关的线索交织并进,在诸多细节处产生呼应,这位年轻作家很可能就是若干年后的扬。波拉尼奥对故事结构的精心设计由此可见。
如果《荒野侦探》是写给失败一代的情书加告别信,那么《科幻精神》就是一封彻头彻尾的情书
在《科幻精神》手稿的末尾,波拉尼奥留下了“1984,布拉内斯”的落款。但其实早在1980年他就曾多次在写给友人的信件中提到这部小说。那时的波拉尼奥刚在西班牙定居不久,还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年轻诗人。他在1977年离开墨西哥,独自到国外漂泊,花了一年时间在法国、西班牙和北非旅行,又到地中海沿岸的各地周游,靠打零工挣钱,洗过盘子,摘过葡萄,拾过垃圾,看管过露营地,干过码头工,还经营过小店。他利用空闲时间写诗,他的名片上写的是:“罗贝托•波拉尼奥,诗人和流浪汉”。
《科幻精神》即是远走欧洲的波拉尼奥对那段已逝的墨西哥岁月的回望,“是对与好友圣地亚哥等人共同推动现实以下主义运动、跑到奥克塔维奥·帕斯的讲座现场砸场子的那段无畏岁月的总结”。扬和雷莫仿佛波拉尼奥的两重分身,带读者游荡于大学校园里的诗歌讲堂、墨西哥城灯光暗淡的街道、醉鬼和诗人出没的酒吧、他们时常去偷书的小书店……而这种种情节又何尝不是作者本人的经历。
整部小说弥漫着一种迷人的年少气息,如译者侯健老师所说,“波拉尼奥文学宇宙的许多经典元素出现在了这两大四小叙事线索之中:追寻、激情、执着、勇气……然而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还很少能看到死亡、暴力、残酷、毁灭等后来频繁出现的那些让人心悸的主题,所以我有时会觉得存在着两个波拉尼奥:一个是写出了《科幻精神》《荒野侦探》的波拉尼奥,这个波拉尼奥怀揣梦想,勇敢无畏,哪怕一再失败也在所不惜,另一个是写出了《智利之夜》《2666》的波拉尼奥,这个波拉尼奥看透了人性的本质,如最终审判的记录官一般将人类之恶记录下。”
可能正因为与《荒野侦探》在主题上有诸多相似,不少国外媒体和读者都把《科幻精神》视作《荒野侦探》的“草稿”或“前身”,但似乎《纽约时报书评》的说法更加公允,它认为《科幻精神》更像是“坚韧的先驱”,而非“不成熟的少年”。不可否认,《科幻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其他作品中少见的那个更加热情洋溢、更加炽热的波拉尼奥。亦如侯健老师在译后记中所写,“如果说《荒野侦探》先被写成了情书又被改写成了告别信的话,《科幻精神》就是一封彻头彻尾的单纯情书,不管是情书还是告别信,它们都足以让我们心潮澎湃,进而再次鼓足勇气,心甘情愿地‘奉献一切却不求回报’,心甘情愿地‘既愚蠢又高尚’,心甘情愿地做那些也许注定会失败的事情。”
来源:文景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