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王浙滨用三部影片为中国奥运历程做最生动注解
北京晚报 2022-03-18 22:30

电影剧本、传记文学《奥林匹克三部曲》近日出版。其中,《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还原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故事,《许海峰的枪》聚焦中国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得主,《我心飞扬》则讲述了杨杨实现冬奥金牌“零的突破”的传奇经历。“这三本书摆在我面前,沉甸甸的。”作为三部曲的主创之一,著名编剧、制片人王浙滨将这段历时15年的创作历程比作一场马拉松,“三部影片从筹备到拍摄再到上映,何其艰难,如果没有对奥林匹克的情怀,很难走到终点。”

罗格主席为《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电影海报题写英文片名罗格为《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题片名

1932年7月8日,短跑名将刘长春和他的教练宋君复在上海搭乘“威尔逊总统号”邮轮,代表中国前往美国洛杉矶参加第10届奥运会,开始了中国奥林匹克之旅的首航。

2007年7月8日,一个电影摄制组从大连港搭乘即将退役的“旅行家号”客轮,开始了在船上拍摄影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风雨旅程。

“历史竟然如此巧合。”其实,将刘长春的故事搬上银幕的念头,一直埋在王浙滨和她的丈夫、著名编剧王兴东的心里,直到2008的脚步越来越近。“王兴东挖到了全国政协出版的《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70期刊载的刘长春回忆录《我国首次正式参加奥运会始末》,这三十页的亲历回忆为剧本找到了真实有力的支点,我们还采访了奥运冠军王军霞、国家体育总局田径中心的教练员,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逼近刘长春真实的内心世界。”

但是,身为制片人的王浙滨没有想到,这将是她30多年职业生涯中最难拍的一部电影。开机后资金迟迟无法全部到位、船上实景拍摄只有48个小时、耗资30万元搭建的洛杉矶“奥运村”被台风刮成废墟、体育场的拍摄让看台上一个个中学生在酷暑中晕倒、演员郭家铭脸部被烟火炸伤送回北京治疗……这一个个险情至今印在王浙滨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曾一度困扰过王浙滨。刘长春并没有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电影难道就这样结束在比赛的失利上吗?她和王兴东反复讨论,最终将电影的结尾定格在了起跑线上。“刘长春漂洋过海一个月,代表中国站在了奥运会的起跑线上,这种到达本身就是一种胜利,是一个民族的壮举。”

2008年4月7日,王浙滨请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为影片题写了英文片名。在那次短暂而难忘的会面中,她记住了罗格主席的这句话:“当年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今天对于中国来说,是十三亿人的奥林匹克。”

许海峰非凡记忆力令人惊诧

如果说拍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王浙滨一直以来的愿望,那么拍摄《许海峰的枪》则是机缘巧合。

2008年新年伊始,王浙滨带着刚刚完成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跨越太平洋,到洛杉矶举办“缘——北京·洛杉矶奥运寻梦之旅”文化活动,许海峰也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他身材魁梧,表情严肃,沉默寡言,第一次见面,让人觉得难以接近。”王浙滨记得,上了演讲台,许海峰立刻变得幽默而自信,“他娓娓讲述了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经历,他说之所以能获得金牌,是因为没有压力,心无杂念,只想如何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在接下来的相处中,王浙滨渐渐了解了许海峰的传奇经历。“他从小喜欢打弹弓,弹无虚发。他对射击发痴入迷,进了省射击队不到两年,就到国家队备战奥运会,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获得了金牌。”她和王兴东暗下决心,一定要拍一部表现许海峰获得中国奥运首金的影片,也算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姊妹篇”。

2011年初完成了电影《辛亥革命》的拍摄后,王浙滨开始正式筹备《许海峰的枪》。“面对面采访许海峰近六个小时,让我最惊诧的是他非凡的记忆力。他能精确记住命运中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他能精确记住参加每一次全国及世界比赛的射击成绩。他坦率地谈他的个人历程,失意与奋争,恋爱与选择。如同相识已久的老朋友,没有任何顾虑,将人生的思考,点点滴滴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我们。”之后,王浙滨和王兴东又采访了许海峰的母亲、教练、弟妹、同学、朋友,循着许海峰走过的路走了一遍。

王浙滨为《许海峰的枪》组建了一个年轻的创作团队,儿子王放放首执导筒,同时也是编剧之一。“我庆幸,我们在众多演员中最终确定了李东学,他有几分神似许海峰,而且酷爱体育运动。在国家射击队体验生活时,许海峰、王义夫都夸他有灵气,射击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堪称专业。”

为了再现1984年的洛杉矶赛场,王浙滨还在江苏方山射击中心实景搭建了普拉多射击场,这也是全片拍摄中最高成本的场景。“当来自美、英、法、德等十几个国家的演员饰演的运动员走进射击场时,就像再一次亲历了那场戏剧性的比赛,紧张,激情,意外,欢腾。”

王浙滨人生最痛之时写出《我心飞扬》

让王浙滨没有想到的是,2015年7月,北京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双奥之城”。

2017年初夏,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的王浙滨在考察了刚刚迁入首钢的北京冬奥组委后,专程拜访了蒋效愚先生。“四年半之后,北京举办冬奥会之际,我们电影人应该拍摄一部怎样的电影?”蒋效愚分析:“你已经拍摄完成了中国奥林匹克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人物,刘长春、许海峰,如果组成奥林匹克体育电影三部曲,那第三部毫无疑问就是冬奥代表人物杨扬了。”

在采访杨扬时,最让王浙滨感动的,是她讲述在盐湖城冬奥会1500米比赛失利后的绝地重生。“原来杨扬在获得冬奥金牌的高光时刻之前,经历了那般内心挣扎的低光时刻。她用拼搏书写着自己的传奇,她的确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领军人物。”

这一次,王浙滨和王放放共同担任编剧。正当他们完成了对大杨扬、小杨阳、教练辛庆山的全部采访时,王浙滨的母亲突然住院了。“那天放放在病房里护理姥姥至深夜,面对病床上昏睡的姥姥,他突然打开电脑开始构思,似乎要以这种书写,完成向世界上最爱他的人的最后一次诉说。我们的剧本提纲就是在ICU里完成的。”《我心飞扬》剧本修改了无数遍,但痛彻心扉的剧本开端情节始终没有变:父亲为了到亚冬会比赛现场观看女儿的比赛,从家乡小镇来到省城,不幸遭遇车祸。女儿为了完成比赛,没有及时赶到医院见父亲最后一面……

在拍摄期间,身兼制片人一职的王浙滨,不仅每天清晨要修订当天拍摄的演员台词,还要时刻紧盯现场的拍摄安全。“冰场上动作戏的难度超乎了我的想像。演员、运动员、替身三班倒,拍摄中出现的碰撞时有发生。冰刀本身就是一把利器,再加上速度就更难以控制。幸好所有的险情都是虚惊一场,我们全组没有一个人受重伤。”

名副其实的“双奥电影人”

“拍摄这三个体育人物的成长故事,对我自己也很有启发。”王浙滨发现,刘长春、许海峰和杨扬都是从小城市走到了国际奥林匹克的大舞台,“他们的起点都不高,重要的是选择,选择意味着放弃其他专心做这一件事,如果选对了,就能一步步闯关成功,如果选错了,则会越走越远。”除了义无反顾的选择,拥有百折不挠的抗压能力也是三个人的共同点。“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很多压力,我们拍电影也是一样,会遇到各种困难,就看有没有韧性,能不能坚持到底。”

如今,“奥林匹克三部曲”已经圆满画上了句号,王浙滨用三部影片为中国的奥运历程做了最生动的注解,她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双奥电影人”。“现在看来,选择这个题材是正确的,也挺自豪的。”她相信,这三个人物能感染观众,能给人带来力量。“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让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道路上越走越强,这是我们一代电影人的幸运。有时不是我们选择题材,而是大时代中的题材,身边火热的生活,创造时代的人物,走近了我们,选择了我们。其实拍到第三部,我好像已经有了一种使命感,感到这个题材非我莫属。”

值得一提的是,“奥林匹克三部曲”也是王浙滨、王兴东、王放放这个“电影之家”的艺术结晶。无论是夫妻档合作,还是母子档并肩作战,他们之间的默契都是外人无法比拟的。“王兴东特别感性,王放放特别理性,而我更擅长沟通,也喜欢和年轻人合作。”在王放放身上,王浙滨更看到了年轻一代电影人的执着追求,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未来。

当然,三部曲的拍摄不可避免地留下很多遗憾。“其实这三部电影都想过到国外取景拍摄,但有的是受资金限制,有的则是因为疫情忍痛割爱。假如《我心飞扬》能按原计划到盐湖城拍摄外景,一定会有更精彩的呈现。”

(原标题:历时15年完成“奥林匹克三部曲”编剧王浙滨用三部影片为中国奥运历程做最生动注解)

文/李俐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贺梦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