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50斤的消杀桶,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粗略估计仅仅上下楼梯,每人每天就要步行超过5000级。呼吸困难,双腿打颤,甚至抽筋,口渴难耐,防护服能倒出汗水……他们是环卫工组成的消杀小组。
3月16日,是广州市白云区云城街实施区域分类分级管控的第六天,街道市政所一支5名环卫工组成的防疫小队,每天背着50斤的消杀桶,穿梭在封控区、管控区、街道辖内其他居家隔离户之间,消杀并收运他们的生活垃圾。除了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外,他们是日常离新冠病毒最近的人。“再累再危险的工作总得有人干,既然干了,就要认真干好。”环卫工卢德恩说。
每天背桶六个多小时
3月16日下午6点30分左右,云城街市政所的环卫工卢德恩、陶文国、欧韶冬配好消毒液,穿好防护衣,佩戴好口罩、护目镜,开着装有医疗垃圾桶的垃圾收运车,驶入位于萧岗的管控区,开始挨家挨户上门,对封控区住户们的生活垃圾进行消杀、收运。
按照约定,每晚7点左右,封控区的住户会把一袋袋生活垃圾放在自家门口,消杀收运人员上门去收。管控区的每栋住户则把垃圾拿下来放在一楼。卢德恩他们三人分工,一个人用消毒水把垃圾上下左右彻底喷个遍,另外两个人装袋收运。
将管控区域内的生活垃圾放入医疗垃圾袋打包,运送至指定暂存点,已是晚上十点多。次日早上7点,他们再将这些垃圾打包装车。中午1点半开始,他们将到分散在街道的其他居家隔离户门口消毒、收运垃圾,一直忙到下午5点。
“装满消毒液,连电池等设备,一个消杀桶大概有50斤重。我们每天要背六个多小时。”卢德恩说,穿着防护服很闷热,负重爬楼,很快就有喘不过气的感觉;护目镜上的水气常常模糊了视线,“没爬几层楼就汗流浃背,双腿发软,工作结束了,防护服里可以直接倒出水来。”“头一两天,工作中腿还抽筋了,晚上回家睡觉的时候,双腿像散了架似的。”“不过,早都习惯了。”卢德恩说。
封控区内共有9栋居民楼111户人家,矮则六七层,高则八九层,都是步梯楼,完成这些工作只能靠步行。陶文国给记者粗略算了一下,一层楼梯约21级,平均按一栋楼八层计算,上下九栋楼大概要爬3000级楼梯。此外,他们还要负责分散在管控区域外的部分居家隔离户的生活垃圾收运,加起来每天仅仅负重爬楼梯就超过5000级。
“再累再危险也得干好”
卢德恩早已是疫情防控战线上经验丰富的消杀老兵。自2020年初,疫情发生以来,卢德恩就主动请缨,接受相关培训,成为消杀队员,穿梭在大街小巷里,对垃圾房、压缩站、城中村出入口、居家隔离户周边等进行消毒,不留死角。2021年,卢德恩还被国家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
“居家隔离户的生活垃圾风险最高,如果不彻底消毒,后面环节的工作人员就会有危险。”卢德恩说,收运垃圾的同时,大家还对住户的门把手、楼梯扶手、地面进行彻底消毒。
在卢德恩看来,消杀、收运居家隔离户生活垃圾并不难,但做好这份工作需要很有责任心,“所有操作都要做足,消杀一定要认真彻底。”
工余时,卢德恩会琢磨如何改进工作流程,以在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的同时提高效率。近期,他们将三人一起上楼,改成两人上楼消杀、收运,一人在楼下打包装车,“完成全部工作就比之前节约了一个小时。”卢德恩说。
每天穿街走巷消杀、收运垃圾,卢德恩和所服务的住户并无交流,但隔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他仍时常清楚地听到街坊们的连声道谢。“我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疫情防控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想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卢德恩说,“听到他说‘你们辛苦了’,我们的心里暖暖的。”
对于这份工作,卢德恩、陶文国直言,“一点也不害怕,早就习惯了,只要小心一点,做好自我防护,遵守操作规范,就不会有事的。”不过,两年来,卢德恩却从没有向家里提起过,“免得他们担心。”
据统计,云城街实施区域分类管控以来,由五名环卫工人组成的消杀保洁队伍,至3月17日共服务居家对象415人次,累计处理生活垃圾894公斤。
文/汤南 付正山 张楹
摄影/庄小龙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