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本科学生做科研,也要摆脱“唯论文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14 15:49

近日,兰州大学微信公众号“兰大就业”发表的一篇毕业生文章引发热议,文章以《出彩毕业生鲁玉宝丨于夜深时,寻一抹星光》为题,介绍了该校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鲁玉宝的在校事迹。文章称,鲁玉宝在五年本科期间热衷科研,主要从事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重建研究,发表了学术论文31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并获优秀论文奖2项。

与学校宣传这名本科毕业生多么优秀不同,网友却对其如此“高产”表示怀疑:五年本科期间发表31篇论文,平均每年发表6篇,“医学类发论文那么快吗?”本科生在读期间,参与科研并发表论文,这值得肯定,但需要避免求量不求质,以及为“保研”急功近利“炮制”论文、运作论文发表。本科学生参与科研,最重要的意义是培养科研兴趣,学会学术规范,而不能追求快速获得科研成果,高校更不能用本科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情况,来评价本科生科研的价值。

本科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已经不是新闻。但是,舆论普遍“不看好”的原因是,这可能会误导学术刚起步的年轻大学生。不少学生争相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主要目的是为了给评优、评奖以及研究生推免(保研)加分。各高校均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如果本科学生认真参与科研,在导师和博士的指导下,确实取得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科研成果,那撰写、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是一件好事,其本人确实得到了科研锻炼,也展现出很强的创新能力。但是,从现实看,有的本科生还没有接受基本的学术训练,就开始想着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了。有的是在导师安排下,从“团队利益”考虑,在团队教师、博士、硕士撰写的论文中署上本科同学的姓名,这既是团队的本科教学成果,也可“帮”本科生获得可派用场的成果;有的则是运作请人代写,或者买卖论文、专利。

由于学校在认定成果时,只看论文是否发表、发表论文数量以及专利数量,并不会进一步考察学生参加科研的过程,以及论文、专利的含金量,因此,论文买卖、论文代写交易,已经从教师为评职称这么操作,蔓延到本科学生为评优、保研。事实上,这还不只存在于本科生中,在以前高考进行自主招生时,由于高校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作为申请入围的条件之一,一时间在高中生中兴起“做科研”“发论文”的现象,也有高中生在申请时提交多篇论文,一度让自主招生饱受质疑。

这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反而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没有教育学生要严谨对待学术研究,遵守学术规范,而是让学生急功近利,为获得所谓的“成果”,不择手段。这是社会舆论最担忧的地方。回到本科期间发表31篇论文这一新闻上,学校的“宣传点”,是以发表论文数量来体现这名学生有“多出彩”的。即便这名学生真的能力很强,在这些论文中,都有自己的创新贡献,但强调论文发表数量,折射出“重数量”的潜意识。

为摆脱学术研究中的急功近利问题,我国高校正在推进破除“唯论文”、“唯奖项”等不科学评价体系的改革。这不应该只针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还应该针对学生的培养,要取消人才培养中简单用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数,来评价学生学术能力的做法。对此,会有人担心,如果没有这些评价指标,学生就不会对学术研究感兴趣。这是必须扭转的思维,用功利的目标来“激励”学生在本科期间做科研,参加科研活动,只会适得其反。在本科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科研活动,不应追求能否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而是要聚焦于让学生体验科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接受教授的指导,点燃他们的科研梦想,激发科研兴趣。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弄一篇篇论文,还不如踏踏实实做好某一项高质量研究。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给10万!本科生就能做好科研吗?
中国新闻周刊 2023-09-26
北青快评 | “颜宁之问”缺亮眼回答折射了什么重要问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2
抽检毕业论文,守住的不仅是质量“底线”
光明日报 2023-04-11
清华学生完成3年来首次海外社会实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22
小学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是教育创新还是形式主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7-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