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深化落实“双减”,家长要学会给孩子成长留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10 15:55

“双减”后,带来哪些变化,家长焦虑如何排解?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连麦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一起聊聊“双减”。

教育焦虑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双减”背景下,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少习惯了被裹挟着“奔跑”的家长,突然遭遇“急刹车”,一时之间确实有些茫然无措,甚至有家长质疑学校的“减负”措施会让学生变“学渣”,最终耽误孩子的前程。

在连麦中,两位委员就破除家长焦虑问题分别发表了看法。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化,帮助他去寻找自己、发现自我、成就自己;孩子进了学校后,成长需要时间和空间,把这些全部填满反而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则呼吁家长们要相信花开有期。两位委员的表述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指向摆正心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让一对双胞胎练习爬台阶,其中一个孩子在48周大时开始练习,另一个则在53周大时开始,练习在他们满54周时结束。结果出人意料:练习少的宝宝,爬得反而又快又好。何也?格塞尔分析说,48周时练习为时尚早,孩子没做好准备,事倍功半;53周时练习,孩子做好了准备,所以能事半功倍。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要耐心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要学会静待花开。

教育是这个世界最复杂的事情之一。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教育都有着各自的理解,引导家长尊重教育规律,并非易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教育部推进“双减”落实时就要求学校规范设立家长学校,以线上线下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和辅导,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懂得自己的职责是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家长了解教育的本质和教育规律,才能解开心结,进而真正给孩子减负。

家长的教育理念固然需要调整,如何看待校外培训的作用也是一个绕不开的现实问题。“双减”政策出台之前,绝大多数孩子都参加过校外培训,一下子停了之后不少孩子和家长确实有些不适应。尤其是一些“迷恋”校外培训的家长,焦虑情绪徒然上升。校外培训真的作用巨大不可或缺吗?

2021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刘红云教授团队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报告全面梳理团队七年多来在181个区县的2638所小学、1322所初中和140所高中采集到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结果。《报告》显示,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参与校外补课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每周参与校外补课时间越长,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主观幸福感越低,他们的学业成绩出现了不增反降的现象。在成绩中等的学生群体中,也是如此。这样的结果,颠覆了很多人的固有认知,值得深思。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为孩子减负需要先“教育”父母,这也是“双减”的应有之意。只有父母摆正心态,放下焦虑,才能让教育不再负重而行,真正“解放”孩子。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双减”两年 83.3%受访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满意
中国青年报 2023-09-14
“双减”两年,83.3%受访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满意
中国青年报 2023-09-14
“双减”后,如何回应家长这些新期待
光明日报 2022-12-30
双减”,从“减量改革”走向“结构调整”
光明日报 2022-05-03
北青快评 | 持续推进“双减”,需要重视那些新负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03
推动“双减”进一步发挥实效
人民日报 2022-02-09
推进“双减”,不能止步于教师“承诺书”
中国教师报 2022-02-08
“双减”政策成效初显 校内提升校外减负将成常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2-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