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晓庆:建议立法治理网络暴力问题 热点事件尽快公布真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05 19:50

近年来,网络暴力现象引人关注。早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办副主任张晓庆就提出建议,尽快实行网络实名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保护公民隐私信息的法律法规。她认为,近年来网络暴力问题虽有改善,但依然存在,建议针对网暴立法,同时,对热点事件尽快调查并公布真相,引导和教育网民提升法律和道德意识,多措并举,减少网暴。

张晓庆.jpg

谈成因:

信息不对称、不用实名制、为了发泄

北青报:2017年全国两会,您曾建议尽快实行网络实名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保护公民隐私信息的法律法规。当时是如何关注到这个问题的?

张晓庆:当时网络发展很迅速,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一方面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乱象,网络也经历了先发展后规范的过程。作为代表,我经常上网收集信息,有时候看看评论、跟帖,了解民意。当时注意到很多社会热点事件,有的人在不明真相的时候就给别人下定论,看到不少留言在指责别人,有的是人身攻击,有的与事实背道而驰。所以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解决网络暴力问题。

北青报:您认为网络暴力的成因是什么?

张晓庆:我觉得有三方面原因。有的网友认为在网上发言不需要承担责任,不用担心后果。大家在现实中面对面交流受到的约束多。一旦到网上,无需实名,在一个虚拟的账号背后,觉得很有隐藏感,可以想说什么说什么。

此外,信息不对称也是网络暴力产生的一个原因。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我注意到,在一些事件发生后,有时真相还没完全露出水面,是非曲直也还没有权威的结论,大家了解到的信息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有时候事情还可能出现反转。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一些网友就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发言,如果后来证明说错了,肯定会给当事人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由于现实生活中压力比较大,又缺少发泄渠道,有的可能心理有些扭曲,把网络当作发泄情绪的工具,现实中可能忍着,到了网上就把极端化的情绪宣泄出来,说话比较极端。 

谈界定:

不只是人身攻击  扭曲事实等也属网暴

北青报:目前网络暴力问题依然存在,您后来一直关注这个问题吗?

张晓庆:一直有关注,一方面,近几年在制度、技术、理论等层面,网络管理越来越规范。比如实名制,现在有的网络注册时就需要填写身份证等信息,进行实名认证,虽然顶着一个虚拟的账号,但对应的是真实的人,平台可以很快锁定发言者,如果真的违规违法了,也能处理到人,可以形成一种震慑。另外,本人也意识到实名认证后,发言肯定会更负责任。但也有的网站是不需要实名认证的,比如一些私密账号,发言时就会无所顾忌。

但是,网络技术更新发展太快,信息传播的扩展和延伸都非常迅速,新形态的网络产品也层出不穷,比如短视频、直播等快速兴起,监管肯定和原来的网站不同。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有虚拟性、超越地域性、隐蔽性等特点,网络暴力成本低、追责难、伤害性大,这些因素导致网暴问题依然存在。

我当时写建议时也提到,解决网络暴力问题需要一个过程。

北青报:网络暴力不只是在网络上吵架拌嘴,有时候甚至酿成一些悲剧,比如刘学州事件等,您关注过这些事件吗,对此怎么看待?

张晓庆:注意到过相关报道,感觉网络暴力问题需要加大监管力度,需要找到解决的方法,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北青报:生活中的暴力可能很好认定,网络暴力如何界定?

张晓庆:这方面应该由专业人士,比如法律从业者进行研讨,确定合适的标准。我个人认为,比如人身攻击,或者扭曲事实给当事人造成伤害的,建议列入网络暴力的范畴。

谈建议:

针对网络暴力问题立法  热点事件尽快公布真相

北青报:对于解决网暴问题有何建议?

张晓庆:我建议从多个层面分类施策。首先是立法上,可以考虑针对网络暴力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网络发言立规矩。这需要相关专家进行深入探讨,捋清楚很多问题,比如网络暴力该如何界定,如何追究网络暴力的责任,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如何赔偿,等等。

有一些网络暴力是事实真相“迟到”造成的。要解决这方面问题,需要相关主责部门和网络平台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承担责任,主动出击,在一些热点事件中尽快调查清楚事实真相并向社会公布。行动再快一些,透明度再高一些,第一时间告诉大家真相,和公众形成良性互动,猜忌和不负责任的发言就会减少。网络平台也要更加负责任,比如在一些热点事件中及时跟进。加强管理,对于明显歪曲事实或者带节奏的留言和账号进行相应处理,挤压偏听偏信的空间,让发言者也意识到胡说八道是要承担责任的。多管齐下,不明真相就跟风网暴的人就会少一些发挥空间,这类原因导致的网暴也会减少。

社会也应该从道德层面进行教育和引导。网络暴力的施加者是一个个的网友,他们都是网络前活生生的人,他们本人的素质对于网络暴力的根治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应该强化宣传教育,倡导大家提高素质,在实际生活中做一个文明人,在网络上也做一个文明人。网民应该提升道德和法律意识,理性对待网络舆论,不盲目围观跟风。

北青报:网络暴力的发言者应该承担什么代价?

张晓庆:我认为前述举措,都是旨在减少网络暴力现象,杜绝网络暴力扩大化。要客观理性看问题,网络暴力如果涉及人身攻击,可以根据网络平台相关规则进行处理;如果涉嫌诽谤,或者说威胁别人人身安全,违反了相关法律,可以依法依规处理。但是发言者由于偏听偏信导致的误会,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定一个罪名,这些要从法律层面做好相关规范。

另外,还要认识到,做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减少网络暴力,不能幻想一下子根治。逐步规范,尽量遏制,就是努力的方向。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泽伟
编辑/赵红信
校对/房霞

相关阅读
涉企谣言背后有黑色产业链 全国人大代表与专家建议:完善国家立法加大处罚力度
法治日报 2024-11-19
开启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法治化新篇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6
全国人大代表单晓明:建议对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行为进行规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8
善用法治利剑严惩网络暴力
人民日报 2023-12-01
推进网络暴力治理 以法治守护网络家园
光明日报 2023-07-15
治理网络暴力需要更多技术响应
工人日报 2023-07-12
“惩治网暴20条”能否让普通公众免于网络暴力
中国青年报 2023-06-12
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 技术、法律携手,治理“按键”伤人
科技日报 2023-03-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