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作为首档跨越千年溯源中国春节年俗的文化创新节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国家文物局在1月31日除夕下午档推出的160分钟春节特别节目《古韵新春》,以文物为索引,探索采用“文化访谈+艺术演绎”相融合的表现形式,梳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中国年”的历史脉络,找寻中国人过年的“根”与“魂”。节目电视端全网首重播最高收视率达1%,观众总触达人次近2亿,全网播放量破1亿,融媒体总触达人次超22亿。全网累计获得超50个热搜热榜,相关话题阅读量近12亿,实现破圈层传播。首创的文化视角、系统的文脉梳理、多元的艺术形式,让《古韵新春》为“文化过年”再添一台中国风味十足的文化大餐,引发受众点赞热潮。
一、借文物之力,激活“中国年”的文化基因
文化类节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中华文化浩如烟海,为了从中汲取“中国年”的精华,主创团队精准抓住了文物这个落脚点,并联合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20多家文博单位,从中筛选出近60件春节年俗代表性文物,如西汉彩绘长袖女舞俑、唐朝饺子、唐陶舞蹈女俑等,串联起贯穿数千年的“中国年”历史轨迹,形成了生动立体的“春节年俗图鉴”。在此基础上,主创团队邀请4位专家学者到节目现场深度参与创作。他们与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其他20多位外援专家一起,对整个节目的历史知识、服饰、礼仪、音乐等进行了严格把关。这种“专业先行”“细微处见真章”的操作提升了节目品质。总体来看,节目巧借文物的力量,妙用罗盘的构思,沿着“中国年”的古今演变,首次将春节年俗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承一一道来:除夕夜的守岁、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看大戏、猜灯谜、舞狮子……一整套规模庞大、意蕴深厚、形式绚丽、脉络清晰的年俗仪式,在专家学者既专业又通俗的解读下,从古老的传统变成了生动的形象。
节目从古画《豳风图》,引出历史文献中最早关于“过年”的记载——《诗经·豳风·七月》,进而引出西周初年豳地的人们过年庆贺丰收的仪式;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提议修改的《太初历》,找到确立正月初一为“岁首”的时间;从古籍《新唐书·礼乐志》中重现大唐除夕夜“新春团拜会”及正月初一“元日朝会”的盛况;还以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戏曲节目单“除夕戏目折”,及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庆赏升平》戏曲人物画册,讲述“过年看大戏”这一始于清朝的传统年俗。正是借助诗词、典籍、古画这些极具实证价值的历史文物,《古韵新春》紧扣“春节”主题,沿着时光轴线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次第展现汉唐的恢宏大气、宋代的精致清雅、元朝的威武豪迈、明清的人间烟火……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绘就了一幅仪式感满满的全景式“古代春节文化图鉴”,让大众获得多维立体的历史认知与文化认同。
二、借艺术之形,挖掘传统文化的原创力
浓厚的文化感是《古韵新春》的底蕴,鲜活的艺术原创力则是整个节目的脊梁。它通过“一物一曲”的独特文化创意与满满的科技感,汲取文物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编织出舞蹈、歌曲、杂技、器乐演奏等多种艺术创演产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在这些精心打造的原创表演中,有许多文物中的动作被升格成舞蹈:从西汉彩绘长袖女舞俑到变装舞《汉乐舞》;从古画《公孙大娘舞剑图》到情景组舞《梦回长安》;从东汉鎏金铜羽人到承载古人宇宙级想象的《羽人舞》……还有苏轼除夕夜写下的思念家人的组诗《岁晚三首》之《守岁》,描摹元宵灯会“火树银花不夜天”的《青玉案·元夕》等许多与春节相关的经典诗词被创新诠释成歌曲。此外,创意融合复制版“曾侯乙编钟”的歌曲《橘颂》唱出屈原的忠贞不渝;古乐合奏《曲水流觞》展现出魏晋时期文人雅士以乐会友、共迎新春的风雅氛围;祖冲之测算过的圆周率,在青年钢琴家手中幻化成一首钢琴曲,回荡在“月球”表面的“祖冲之环形山”上;创意服饰秀《千年霓裳》艺术再现文物里十二套风格各异的华夏服饰,宛如历朝历代的古人翩翩走来……
从挖掘文化底蕴,到打造视听盛宴,《古韵新春》注重细节可谓匠心独运。节目创新运用XR等前沿技术,配合半包围弧形主屏,加以地屏、冰屏、纱幕等舞台设置,构建起多层次的中国风舞美场景,带来沉浸式的视听体验。在历史与现实的光影重叠中,具象化、可视化、情境化的创意呈现,赋予了“春节历史”新的讲述形式,也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古人过年氛围。
三、溯“年味”之旅,激发传统文化的时代共鸣
《古韵新春》以追根溯源的“年味巡礼”,让观众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走进“中国年”的前世今生。节目从“年味”出发,又不止于分享“年味”,它让人们在溯源、探寻、感悟中,品尝蕴含在春节文化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也让人们在文化共振与情感共鸣中体会文化幸福感与文化获得感。如《豳风图》《岁朝村庆图》《少年行》等古画、诗词中,展现的是可亲、可爱、可敬的人间烟火气,也是古往今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和家国理想的向往与守护。司马迁、张衡、祖冲之等对天文历法的研究,则串联起中国人古往今来对浩瀚苍穹矢志不渝的憧憬与探索。整场节目让观众在“文化过年”中感受传统文化与中国年俗的魅力。播出前后,亮点内容霸榜全网多个平台,“唐朝的饺子和现在几乎一模一样”登上热搜前5、“公孙大娘根本不是大娘”“古韵新春”“除夕的快乐之一”“郁可唯将辛弃疾的词唱成歌”“毛不易将苏轼的守岁唱成歌”等多个话题轮番登上微博热搜高位。又如,节目推出的融媒体创意互动产品——《古律叩新春,礼乐承千年》,通过数字技术“击响”千年编钟,吸引受众观看节目同时,在手机上扫码、轻击,让礼乐重器的天籁之音在指尖响起,给虎年新春又添文化“年味儿”。
《古韵新春》秉承“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从传统文化视角,创新电视文本的艺术形态,赋予了春节特别节目更加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有了展现“春节历史”这一中华文明切面的成功实践,希望中央广电总台能继续深度开发“古韵”IP,争取在重要传统节日推出“古韵系列”节目,让人民群众过节更有“文化味儿”。
文/唐经刚
来源/央视网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