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针对乌克兰局势发表紧急电视直播讲话时表示,他已决定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特别军事行动。
普京表示,俄罗斯没有“侵略”乌克兰的计划,俄方致力于缓解乌克兰局势。
普京指出,俄罗斯不会让乌克兰获得核武器,要将乌克兰“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
聚焦俄军动作的同时,读者也非常关注继日前承认乌克兰东两地独立共和国地位后,俄罗斯为何仍要采取军事行动?
政知见就此对国际、军事问题评论员宋忠平进行专访。
战局如何?
综合各方公开报道,目前俄军在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南部(敖德萨)、北部(基辅州)同步采取了军事行动。澎湃新闻报道称,俄军坦克已经进入哈尔科夫州(乌东部)界内。
制图丨李岩
此外,俄罗斯军方通报称,动用了巡航导弹等战术武器对乌克兰军事机场等军事设施进行了精准打击,并已经摧毁乌军司令部。俄罗斯国防部还提到,现场有大批乌军士兵放下武器丢弃阵地。
政知君注意到,普京公开承诺,此次军事行动不针对平民和民用设施,同时呼吁乌军放下武器回家。
乌克兰军方今天下午则发布通报称,击落俄军战机。但该消息遭到俄军方反驳。
俄军为何采取行动?
俄罗斯缘何要采取军事行动?
宋忠平告诉政知君,历次北约东扩,已将俄罗斯逼得退无可退。俄罗斯需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安全,也要以此向美西方国家证明,俄罗斯在核心利益上绝不退让。
他表示,维护国家安全就是要把身边的不稳定因素、不安全因素彻底清除。而一个亲美、亲北约的军事化的乌克兰,被俄罗斯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因此,俄罗斯要针对乌克兰的军事设施、军事能力进行定点清除。这样不但可以消除威胁,同时也可以避免乌克兰成为美西方国家围堵甚至分裂俄罗斯的前沿阵地。
宋忠平还强调,除了军事机场、武器装备等,此轮俄乌矛盾期间西方援助的军事物资,同样是俄军的重点打击目标。“通过军事行动,用客观事实告诉美西方国家,他们向乌克兰援助的军事物资、武器是无用的,都会被俄军清除,无法给乌克兰带来安全、和平。”
宋忠平还指出,此次俄军攻势主要集中在第聂伯河两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东乌克兰地区,重工业基地和军工基地都部署在该地区。这些对俄罗斯比较重要,相较而言西乌克兰地区以农业为主,对俄罗斯战略价值并不大。“乌北部的基辅州和南部的敖德萨,正是第聂伯河在乌境内的‘首’和‘尾’。”
如果只打击军事设施,俄罗斯为何还要派遣地面武装入乌?
宋忠平认为,针对军事设施的打击,并非用远程武器摧毁就足够了。要确保军事设施不再发挥作用,也需要俄方地面人员对其进行控制。当然也不排除,需要地面武装维持秩序,甚至针对特定的人员采取行动的可能。
为何未见乌军抵抗?
此次俄军事行动,主要动用了哪些武器?
宋忠平解读称,根据俄军方通报,大批乌军放弃抵抗,没有爆发有组织的地面冲突。而针对重要军事设施的打击,主要依靠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等远程武器完成。
他介绍称,此次俄罗斯打击的目标集中在乌克兰基辅、哈尔科夫以及尼古拉耶夫附近的三个机场,其目的是要彻底压制乌克兰的空中力量。俄罗斯所有精确制导武器都会在此次军事行动中发挥作用,包括伊斯坎德尔导弹以及巡航导弹。
资料显示,伊斯坎德尔系列导弹射程在300-500公里,精度可达10米级。有专家指出,精确打击武器的运用,可以提高作战效率,减少附带损伤。
根据公开报道,乌克兰军队没有进行有效抵抗。为什么?
宋忠平认为,俄乌两国的军事实力悬殊,从军事角度来看,乌军的抗衡意义不大。
从乌军军心、意志角度来看,美国和北约到目前为止只在经济领域制裁俄罗斯以作回应,并一直在强调不会出兵乌克兰与俄军正面冲突,这对乌军的军心影响颇大。乌军队当然也明白仅凭自身实力无法抵抗俄军。再有,普京已经作出放下武器的呼吁,乌军队当然也就不愿去做殊死一搏。
美国会出兵吗?
美国会出兵吗?宋忠平回应称,根据拜登多次发布的声明,美国一直在强调不会出兵乌克兰,无意和俄罗斯发生军事冲突。
他强调,美国作此反应其实并不意外。一个原因是,美国挑动俄乌局势,本就是为了制造混乱谋得私利,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并未打算真刀真枪和俄军发生冲突。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前不久举行重磅的战略演习,发射了洲际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等“看家底”的武器,让美国看到了俄罗斯的决心和态度。可以说,俄罗斯那次演习已经展示出强硬姿态。
此番行动后会对俄、美、乌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宋忠平分析认为,美西方国家已经宣布了一系列对俄制裁措施。后续俄罗斯在经济和外交上将面临严峻挑战。但是和国家安全比起来,只有先保证国安,才能保证发展。
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乌克兰和乌人民。乌克兰成为大国角力的牺牲品,国家命运、人民生活葬送其中。
美国目前的境地可谓十分尴尬。一方面,和俄罗斯军事冲突不符合美国利益,也威胁世界安全。但另一方面,如何放任此事不了了之,美国作为“盟主”的霸权地位将受到很大折损,其盟国心里自然都有“一杆秤”。
资料|环球网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岩
编辑/马晓晴
校对/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