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辈的故事为何能引发“隔代追剧”的现象?
光明日报 2022-02-24 12:21

央视开年大戏《人世间》步入尾声,已累计吸引超4亿受众观看,而在以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的网络社交平台上,豆瓣网友打出8.1的评分,B站UP主的原著解读与短视频博主的“高燃片段剪辑”相映成趣。有网友说:“本想推荐给老妈,自己却哭得稀里哗啦”,我们不禁要问:上一辈的故事为何能引发“隔代追剧”的现象?

其实,《人世间》并非孤例。国产剧《父母爱情》、韩剧《请回答,1988》、美剧《老爸老妈的浪漫史》都曾成功调制出“让年代变年轻”的配方。但《人世间》在当下依然有其稀缺性,首先就体现在它印证了“爆款公式”的失灵。

近十年来,“IP改编+流量明星”被一些影视制作方视为撬开市场的金钥匙,逐渐成为笼罩行业的某种“定律”。抢IP热、粉丝营销、倍速看剧、抠像表演乱象成风,换来的却是大量低质的流水线产品与难以为继的制片成本。虽然年轻受众曾是“爆款公式”的主要消费者,但相较于电影,观众为电视剧付出的时间成本成倍增加,大同小异的快餐吃腻了,自然会想享受一顿营养精致的大餐。即便不讨论演技加持,看惯了灵气缥缈的修仙宝殿,老街拐角的一行青苔也许更引人入胜。这就要求制片方必须回归戏剧创作规律,锤炼从“养眼”到“入心”的能力。去年大受追捧的《觉醒年代》《山海情》《扫黑风暴》等优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无一不在此处下过“笨功夫”——不为戏而戏,戏就在其中。

《人世间》再次回应了这种创作趋势。它一点不“狗血”,甚至有意排斥可能会增加收视率爆点的情节。比如在对周家的刻画中,对比国产剧惯用的“原生家庭”诅咒或一家人为房子票子打破头的套路,周家可谓家风清正,姐弟俩为彼此的前途甘愿牺牲自己的动情画面,成为很多人向往的家庭氛围。但正是在静水流深中,戏剧性悄然酝酿,一旦风起浪涌,周秉昆被父亲质疑谩骂的那场戏就会让观众头皮发麻,继而刷屏,人们在心中惊呼:我懂他,我是他。

《人世间》始终保持着这份审慎的距离感,既不刻意表达对角色的认同与否,也不粉饰他们的命运,只是让人物在起伏不定的境遇中浮沉一生,冷静得近乎残酷。恰是这份距离感营造出了真实感和随之产生的沉浸感,使人感慨:人生无常、因果不虚。

如果“反套路”能让年轻观众“看得进去”,58集时长和50年的时空跨越,又如何让他们“坐得下来”?

确实有人批评《人世间》越演节奏越慢,似乎全不在意当下观众被短视频养成的“3秒耐性”。导演李路却说:“有纵深感的故事才能更好地回想当年”。作为一部志于讲述“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的作品,它串联起诸多大事记:知青插队、三线建设、工农兵大学生、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国企改革、“下海”、下岗、棚户区改造……无疑,这些年代记忆与年轻人之间横亘着时间的深沟,怎样达成作品与观众的审美共振?《人世间》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极致的落地感、极致的烟火气。

人世间,必有烟火气,拍好了它,观众便不难从百态人生中找到父母、亲友,甚至自己的影子。对个体来说,宏大叙事与大时代只是景深,真实生活着的人才是前景的焦点。

通过平凡的人物落地有声而非一地鸡毛,既需要对每个年代精准的艺术描摹能力,又要超脱具体的历史事件,在叙事之余,提炼一条统领全剧的“价值金线”:大时代中的个人选择,普通人的性格光辉,塑就了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世界在变,但处世不变;生活样貌在变,但天道人心不变。创作者们真诚地相信平民史诗的力量,尽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种人就应该赢得尊重。年轻人何尝不处在一个新的大时代?何尝不是怀揣梦想、跌跌撞撞?上一辈在生命历程中炼得的人生智慧,何尝不能给年轻人启发和信心?

收视分析指出,《人世间》开播后不久,剧集带动各年龄段人群收视显著上涨,尤其激发了年轻高学历人群的追剧热情。中心城市15~24岁人群收视率上涨149%,25~34岁人群上涨112%,大学以上学历观众收视率上涨149%,印证了梁晓声的那句话:“不要低估任何一代年轻人”。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人世间》对年代剧拓宽受众年龄层的启发正在于此:题材厚重,而非沉重;笔触轻盈,而非轻浮,用厚重的时代,轻盈的表达,撩拨更多人的情感共鸣,凝聚更多人回望来路的目光。

原标题:“隔代追剧”现象带来的启示

文/吕帆(作者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贺梦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