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论烟火气,怎能不去宋代体验茶点炸串的外卖服务
文学报 2022-02-06 14:00

前段时间完结的电视剧《风起洛阳》让观众看到了唐代市民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但传统市民生活的巅峰时期并不在唐代,在研究者伊永文眼中,宋代是市民生活的集大成者。在他新著《宋代烟火:市民生活笔记》一书中,读者将看到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市民生活细节,犹如一幅显微镜中的《清明上河图》。

读者会发现,原来糖水、汤、茶和酒,都是宋代人喜欢的饮料。东京城内茶楼和酒楼遍布,也是很多故事发生的地方。当时的酒楼已经是一个公共空间、媒体平台,是传播新闻的渠道。

《清明上河图》里的“正店”指的是宋代的高档酒楼

《风起洛阳》中,火药是全剧悬疑的谜底,是令世人感到畏惧的新事物。到了宋代,燃放烟火是市民生活技艺的一种,由此出现了职业“烟火师”。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就记录了烟火表演的具体场景,当时还诞生了“李外宁药发傀儡”这样的开封知名烟火表演品牌。

与现代人息息相关的美食,更在宋代实现了升维飞跃,伊永文总结说,现在的大部分烹调用语,都出自宋代,比如炒、炸等。宋代在烹饪技术上的进步,归功于加热方法的革新——宋代城市大量使用燃煤。他也粗略统计表示,“宋代的快餐品种,南宋加北宋,市面上流行的大概有500 多种。”而有快餐有了创新炉灶,也就诞生了外卖服务,“在东京,凡是卖熟食者,都用诡异言语叫卖,这样食品售出才快。”

在了解宋代外卖服务之余,是否顿觉手边美食更奇妙了一层?

宋小说的快餐“外卖”

徜徉都市,可见快餐店遍布街头,给我们的饮 食生活带来极大的舒适感。其实,早在千年之前的北宋,此类的方便快餐就出现在城市里了。应该说,宋代城市市民的日常饮食生活,开中国乃至世界方便快餐之先河。在这方面,宋代小说可以确实地佐证,如《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宋四公准备长途跋涉,路上吃的是熬肉和蒸饼。所谓熬肉,乃是,类如白片猪肉制法:先将皮上用刀 横立刮、洗三四次,下锅煮,不时翻转,不可盖锅。先备一盆冷水置锅边,煮拨三次,闻得肉香,即抽去火,盖锅焖一刻,捞起加作料可食。蒸饼,为面粉发酵而蒸制的饼。蒸饼不一定是馒头,但蒸饼包括馒头,如杨万里《食蒸饼作》中的“四破”即馒头。蒸饼也有加肉或果料的,为包子,但仍统称馒头。不过,《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的蒸饼是不包馅的发面饼。

因此宋四公在吃时“解开熬肉裹儿,擘开一个蒸饼,把四五块肥底熬肉多蘸些椒盐,卷做一卷,嚼得两口”。小说家通过对宋四公吃熬肉蒸饼的描述,概括出了北宋城市市民日常普遍的“吃相”,即餐饮要方便迅速。

这是因为由于数以万计的流动市民,集中于城市,他们又大多是手工业者、小商贩等,活跃于服务行业,其生活节奏加快,因而对饮食的要求相对简单,需要熬肉蒸饼这样利于携带的方便快餐。也就是说熬肉蒸饼看上去微小但干系重大,它供应着成千上万的城市劳动者的日常饮食之需。

《清明上河图》中的路边摊小木牌写有“饮子”二字,是一种由果子、鲜花、草药熬制成的时令饮料

从而也反映出了宋代城市饮食至少具备了这样两个层面:一是适用实惠的食物已经能大批量按着固定的规定由行业店家制作。二是方便食物可以不分早晚不拘场地随时供应城市市民的日常果腹需要。《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就可证明这两个层面:

一是:赵正在汴河岸上遇到馒头店,“门前牌儿上写着'本行侯家,上等馒头点心’”。馒头店显然是为了供应忙碌在汴河运输的人群而设立的,其馒头制作量必多,因赵正所见馒头店挂出了招牌,表明馒头已是饮食一较大行业,有的店家已创立了有自己风格的馒头品牌。

二是:宋四公在“三更前后”时分“向金梁桥上四文钱买两只焦酸馅”。焦酸馅为带馅的包子,作为小吃,能在深夜还占用金梁桥这样显赫的“专卖区”,这在品种繁多的美味食品中非是易事。欧阳修《归田录》从另一角度也可证实:东京食店卖焦酸馅,都是在通衢路上竖其大牌。这反映出了焦酸馅具有旺盛的人气,不愧为价廉物美。所以我们看到北宋期间日僧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路上所食,焦酸馅数量不少,屡屡出现。

宋画中的烹调用煤灶 、煮茶用煤灶

可喜的是,类似焦酸馅这样的方便快餐绝非一种,而是普遍性的。如宋小说《简帖和尚》所描写的东京枣槊巷一茶坊“卖鹌鹑馉饳儿”的,其吃法类如今天的“肉串”,非常简单“将条蔑篁穿那馉饳儿,揘些盐”,即食即可。据饮食史家考证:馉饳儿是一种油炸带馅的圆形面果。鹌鹑不过因其蛋儿附会于馉饳罢了。这种食品除去串条便于携带,食用十分方便,故历久不衰。甚至到了明代, 长途旅行的人们还将其作为必备的“干粮”。像《西游记》第六十七 回,众人道:“我们都带得有干粮、果品、烧饼、馉饳在此。”

于此见之,宋代快餐食品之所以长远流行,主要是和方便分不开,而这种方便,除却食品的易食易备外,主要是由食品而附带的周到服务而言。如《简帖和尚》所写的“卖鹌鹑馉饳儿”者,为了顾客直接服务到眼前一他是托着盘子进茶坊叫卖的,顺便还可以受买鹤鹑馉饳儿者之托,去他人家“传语”,送“三件物”,由快餐服务者“僧儿”展开了一场婚姻的纠葛,无论是在小说史还是生活史都是十分新鲜的事情。

宋小说《郑节使立功神臂弓》给我们展示了这样的画面:破落户夏德,乘数位有钱员外喝酒聚会,携篮而来,在众人面前就篮内取出砧刀,“把块牛肉来切得几片,安在盘里”,请员外们品尝。《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中的郭威与史弘肇,则是卖狗肉,一个顶着盘子,一个驮着架子,到处叫卖,有人来买,就“放下架子”,搁那盘子在上,将狗肉切了卖……

这不禁使人想起《梦粱录》所记的杭州城内,“顶盘担架”, “沿门歌叫熟食”的景象,小贩叫卖:熬肉、炙鸭、熬鹅、熟羊、鸡鸭等类,其用意“就门供卖,可以赢仓猝之需”。这正是1998年,美国《生活》杂志选出过去一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远的一百件大事,其中第56件就是:出现在中国宋代的饭馆小吃,连带快餐服务哩。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新知|宋代繁华夜市里都有哪些市井美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4
古人点菜,按单数还是按双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3
历史|古人点菜,按单数还是按双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3
秋冬第一蔬菜,凭什么统一了南北方的胃?
科普中国 2023-11-25
科技与狠活,好一部鸡蛋“风云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2
历史|科技与狠活,好一部鸡蛋“风云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2
生活|北京那些不分季节的吃食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1
书评 | 郭冰茹:器物、人情与地方性知识的生产——读《燕食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04-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