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不止于诗词指导,更是精神、风骨的言传身教——叶嘉莹的领路人顾随
北京晚报 2022-01-14 16:23

“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这句话长期被当成是清末民初国学大师顾随所说的一句话的,实际上这句话是顾先生的学生叶嘉莹假托顾先生所说。这句话看起来谈不上有多惊艳,类似的说法也有很多,但这句话的“原创者”叶嘉莹却是用自己的过往,用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实现了这句话的含义。

97401515.jpg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增订本)》 叶嘉莹 口述 张候萍 撰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正是当我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之后,我自己想出了这两句话,它使我真的超越了自己的小我,不再只想自己的得失、祸福这些事情,才能使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叶嘉莹多难的一生与古典诗词交织在一起,在她唯一的口述传记《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增订本)》中,我们能看到她在回忆自己的过往时,总能找到与之境遇相对应的诗词,这不是点缀而是对诗词的亲身体验。这位97岁的老人,经历过动荡的年代,她的身上有着苦难留下的伤痕,但她仍保有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真理对美好的追求。这本书的书名出自叶嘉莹写的一首小词《沅溪沙》,其中一句是“红蕖留梦月中寻”。其中的“红蕖”所指的就是小名为“荷”的叶嘉莹,而“留梦”则顾名思义指的是叶嘉莹对往事如梦的回忆。

叶嘉莹生于变革的年代,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的她,并非是那种喜欢站在刀刃上准备随时刺破迷雾的人。她只是像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女性一样,只想安稳的过好自己的生活,然而生活却总是在开命运的玩笑。

少年丧母是叶嘉莹青少年时最为沉重的打击。那时北平已经沦陷有四年之久,而父亲因为时局动荡多年没有音讯。妈妈没有了,年仅17岁的叶嘉莹,成为了家里最“年长”的人,她要负担起照顾两个弟弟的责任。母亲的去世让叶嘉莹感到突然失去荫蔽的所谓“孤露”的悲哀,再也没有人站在她背后了,未来的一切都需要自己艰苦的承担。那些从小背诵的诗词典籍,在生死别离的背景下,与她产生了共鸣。《论语》《孟子》中所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这些使人自信和自立的话给予了叶嘉莹精神上的依靠。叶嘉莹说她早年写的作品,有种对身外之物的得失不大在乎的感觉,这既是从小的古典教育熏陶的结果,又是现实伤痛让她很早就认识到人生的盛衰、生死、聚散的无常。还有她对于自然的关怀与同情以及对荷花特殊的感情,形成了她早期的价值观与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母亲的离去让叶嘉莹没有了依靠,而就在她精神饱受离别之苦时,恩师顾随先生在此时出现在她的生活中。

如果说早期学习古典诗词是叶嘉莹家庭教育的传统,那真正将叶嘉莹引领上这条路的带路人,是她在北京辅仁大学的老师顾随。在她的描述中,顾先生不仅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还有学贯中西的胸怀,顾先生的讲课风格被叶嘉莹称之为“神行”。一般老师只是讲书本上的知识,而顾先生则经常跳脱出课本给予心灵上的启迪,这对于从小受到传统教育的叶嘉莹产生了极深的触动。上学时凡是顾先生的课,叶嘉莹都会选上,甚至毕业后,她已经身为中学老师了,依然经常前往辅仁大学或中国大学旁听顾先生的课。直到1948年离开北平南下结婚为止,叶嘉莹听了足足六年的课,记录了大量的课堂笔记和相关的资料。出于对顾先生的崇拜,叶嘉莹便有了那句假托顾先生的人生座右铭,借此不断地激励着自己。笔者看来,这句假借顾先生的话,既能让叶嘉莹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又能从朴实的文字中寻找到生活的力量,“假借”便有了真的效用。然而谁料造化弄人,随夫远赴台湾的叶嘉莹之后便和顾先生断了联系,等到多年之后1974年叶嘉莹回到大陆后,才得知老师已于1960年去世。

说到顾先生,对于叶嘉莹这个学生也是记忆深刻。1978年在美国的威斯康辛召开的国际《红楼梦》研究会上,叶嘉莹认识了大名鼎鼎的周汝昌先生,周先生曾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师从顾先生,因此也算是叶嘉莹的师兄。周汝昌先生说过顾先生曾将一首《送嘉莹南下》抄录转送给他,并告诉他这是当年送给学生叶生的一首诗。周汝昌先生追问顾先生叶生是谁?现在何处?顾先生却没有回答。叶嘉莹听后既是感动又是满满的遗憾。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顾先生带给叶嘉莹的或许并非只是学识上的指导,更是自身精神、风骨的言传身教,诗词的精神更是成为叶嘉莹日后苦难之中的安慰和解脱的方法。

生活和时代给予了叶嘉莹过多的磨难,少年丧母、历经战乱、政治迫害、婚姻不幸、丧女之痛等等,不断地摧残着她的精神。然而,就像叶嘉莹所说:“我的生活并不顺利,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古典诗词并非是她谋生的工具,而是她治愈心灵的良药,正是对着古典诗词有着这样的执着,她才要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叶嘉莹在教书时发现台湾当时流行一种风气,以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中国文学,用西方理论生搬硬套,常常将古典诗词扭曲以符合理论。这让叶嘉莹感到了身上的责任,她这一代受到过中国式传统文化学习的人,一定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她对于中国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责任,促使她回国授课。她曾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国授课时,当时年轻人的古典文化水平已经日趋低落,许多人只注重物质的享受,跟着社会随波逐流。于是她便想将诗歌的教育普及至儿童,让孩子们从小就有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提高下一代的文化水平。

在书中,叶嘉莹多次提到了一代人应有一代人的责任,不要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要努力尽到一代人的使命,不能让宝贵的传统断掉。这也是为什么叶嘉莹虽然在国外有家有工作但仍要留在中国教书,正是这份师承的责任感,让她作为领路人,带领更多对诗词感兴趣的人,发现诗词的高洁与美好。

原标题:叶嘉莹的诗词领路人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期颐之年的叶嘉莹: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
中国新闻网 2023-10-16
叶嘉莹先生百岁寿诞诗词书法作品展在京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9
叶嘉莹新书首发,348首纳兰词“原音重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0
新年听叶嘉莹为你读诗 带你走进兔年的诗情画意!
广州日报客户端 2023-01-29
近百岁叶嘉莹先生读诵纳兰词全集
天津日报 2022-12-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