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骚乱的多维观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1-08 07:25

哈萨克斯坦总统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集安组织决定向哈派遣维和部队

1月6日,哈萨克斯坦旧都阿拉木图市副市长巴巴库马洛夫宣布,一度失控的国际机场已重新开放。同时,随着俄罗斯空降兵打头阵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干预部队快速入境维稳,哈萨克斯坦多个陷入动荡的城市趋于平静,社会生活逐步恢复。哈萨克斯坦独立31年来罕见的流血骚乱有望平息并强化现总统托卡耶夫的权力,但是,诸多深层病灶并未去除,值得观察与思考。

据悉,4天骚乱中共有18名执法人员殉职,数十名骚乱者被击毙,全国1000多人受伤,仅阿拉木图就有137名警察挂彩,多座警署、机构和50辆警车被焚毁,约300家企业蒙受冲击,近3000人被捕。骚乱造成的经济损失尚待统计,哈萨克斯坦企业家商会估计损失将达9200万美元。

这场骚乱呈现几个鲜明特点:没有预兆突然爆发,涨价引爆愤怒,示威者诉求五花八门,抗议活动多点共振,和平示威急速转向暴力,缺乏统一而明确的组织者……若非托卡耶夫出台软硬兼施的组合拳,特别是宣布紧急状态并向集安组织求援,后果不堪设想。

4天的时间轴线清晰展示了骚乱的演变路径和高燃态势:1日起,政府此前的能源价格放开政策生效,油气开采重镇和国家财税主要来源的西部曼格斯套州,加油站液化气价格由每升60坚戈(约合人民币0.88元)翻番至120坚戈,触发市民怨怒并骤变“蝴蝶效应”:示威从石油小镇扎瑙津始发,很快蔓延到省会阿克套、“经济首都”阿拉木图等西部城镇,并波及远在北方的新都努尔苏丹。有分析称,曼格斯套州当局3日关于液化气价格“波动合理”的解释,以及警告将惩罚示威者的措辞激化了对立情绪。

3日起,这场始于民生焦虑的街头运动,在社交媒体激励下发生质变并进入第二阶段,更多民众上街并提出政治诉求,呼吁直接与托卡耶夫对话,敦促政府改善待遇并惩处贪腐和懒政官员,多数示威者还要求隐居幕后的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彻底走人”。“阿拉伯之春”和“巴西风潮”般的街头运动初始症候再次显现——柴米油盐等民生问题酿成危机,新媒体动员、互联社会力量并放大和催化危机,即使没有外力直接介入,一旦对抗形成则转变为政治危机。

4日晚,事态继续恶化,和平抗议向暴力骚乱转化。尽管中央政府采取诸多措施息事宁人,包括承诺液化气价格回落甚至低于涨价前水准……但是,冲击政府机关、警署、外企乃至本国商号的风潮开始扩散,部分骚乱者袭警夺枪并打砸抢烧杀。

5日起,托卡耶夫祭出组合拳应对乱局:他两次发表电视讲话,称“恐怖”势力威胁国家和公众安全,通过定性事件而分化示威者和暴力犯罪者;解散政府并免除纳扎尔巴耶夫国安委主席职务,部分满足街头政治诉求;在全国断网以隔绝骚乱者的互联互通,瓦解组织体系;宣布紧急状态,并依据《集体安全条约》第四条向集安组织求助,借助同盟军力控制态势。

集安组织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等部分前加盟共和国于1992年建立的集体防卫机制,目前包括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堪称华沙条约组织残存版或微缩版。出兵哈萨克斯坦是该组织首次遂行维稳,长于空降突袭的俄罗斯特种部队进驻并接管阿拉木图国际机场,明显震慑了示威和暴乱参与者,对危机起到快速刹车、止损、降温的关键作用。

俄罗斯某议员曾指责美国是骚乱幕后黑手,白宫迅速矢口否认。欧盟也公开谴责暴乱行为,呼吁和平对话。有分析称,前能源部长、流亡富翁穆赫塔尔·阿布列佐夫及其领导的反对党“民主选择运动”,是唯一证据确凿的公开鼓动者。事实上,两代哈萨克斯坦领导人擅长平衡术,并非西方敌视政权。

深层起因在于,作为中亚经济“优等生”的哈萨克斯坦,繁荣成果并未转化为包容性红利,少数权贵中饱私囊,多数民众获益甚微,近年颇受高通胀、高失业率和高物价之苦,新冠疫情又加剧社会不满。虽为能源大国,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用燃料液化价格气一涨再涨,坊间传言控制能源命脉的“油老虎”利用能源价格飙升而对内减量断供,大量出口欧洲赚取暴利,因此,即便翻番后也不过人民币2元的价格涨幅,足以引发市民特别是边缘人群借机“斗气”“撒气”。

另外,3年前纳扎尔巴耶夫任期未满而将职位移交议长托卡耶夫,自己以国安委主席身份继续控制实权;托卡耶夫则安排纳扎尔巴耶夫之女纳扎尔巴耶娃补上议长空缺,形成“三头政治”。此外,纳扎尔巴耶夫裙带控制油气和矿产两大国家经济命脉的传说也甚嚣尘上,无疑在敏感时间点发酵而催化了危机。

尽管哈萨克斯坦独立后政局总体平稳,但是,今年骚乱“蝴蝶”振动翅膀的扎瑙津,2010年就因液化气涨价而发生过致死11人的骚乱,可见危机病灶并未根除。如果不做系统整治,这个严重依赖油气资源的中亚国家,难免还会周期性“发烧”。

文/马晓霖(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图源/新华社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