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光伏、锂电等新能源板块再度爆发,A股在2021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整体走强,为全年交易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回顾2021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导致的企业盈利分化、全球供应链紧张等问题依然存在,但A股市场经受住了考验。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收盘,A股主要指数年线多数飘红。上证指数报3639.78点,全年上涨4.80%;深证成指报14857.35点,全年上涨2.67%;创业板指报3322.67点,全年上涨12.02%;科创50指数报1398.19点,全年上涨0.37%。
“牛短熊长”正在远去
从2019年到2021年,上证指数年线收获了3连阳,这打破了A股市场尘封28年的纪录。要知道,沪指上一次出现年线3连阳还要追溯到1993年。
A股市场此前常被诟病“牛短熊长”。打开上证指数K线图,“牛不过三年”似为常态,且每次大涨过后往往紧随着大跌。一次次的“过山车”行情,造成投资者持股体验不佳,也一定程度影响了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发挥。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而资金结构问题是关键性因素之一。回顾2007年“6124点”牛市与2015年“5178点”牛市的终结过程,资金的非理性交易行为导致市场估值失衡,是造成指数上演脉冲式行情的重要原因。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互联互通等交易机制不断完善,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速构建,A股市场迎来了机构层面的持续、稳定的增量资金。A股的增量资金总量和结构均出现巨大变化,这与注册制改革一起,深刻影响了A股市场的流动性环境。
安信证券表示,外资涌入、公私募基金快速成长及投资理念转变,正推动着A股投资者结构变化。测算显示,2015年至2021年中,各类机构持有的A股流通市值占比从14.8%提升至28.2%,增长13.4个百分点。
具体到2021年,在公募基金下半年发行节奏放缓的背景下,私募基金呈快速扩容趋势。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底,存续私募基金数量达12.15万只,管理规模达19.73万亿元,较年初大幅增长3.76万亿元。
碳中和主线贯穿全年
A股机构化趋势带动市场整体投资行为更加理性,市场运行质量相应提升。与此同时,在机构投资者渐渐占据主导的背景下,A股市场运行节奏也悄然发生变化。
回顾2021年,虽然指数整体波动不大,沪深300等主要宽基指数振幅更是创下了多年新低。但个股间、板块间的结构化特征十分显著。业内人士认为,2021年市场结构性机会精彩纷呈,正是因机构投资者渐渐占据主导所致。
“2019年之后,不同行业的景气度经常出现错位。相比于个人投资者,机构更加关注行业板块的景气趋势,这使得2019年以来经常出现一部分板块涨而另一部分板块跌的情况。行业板块间的相关性明显回落,在2021年,这种特征尤为明显。”招商证券策略首席张夏表示。
在2021年板块轮动的过程中,碳中和成为贯穿全年的行情主线,相关的新能源车、光伏等高端制造方向涨势迅猛。
以新版申万行业划分,电力设备行业2021年整体上涨47.86%,涨幅高居一级行业首位。行业内市值排名前十的个股全部上涨,锂电龙头宁德时代全年上涨67.6%,阳光电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的年涨幅更是超过100%。
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与极端天气频现的背景下,欧洲等地2021年面临罕见的能源短缺,从而造成全球范围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反映到A股市场,有色金属板块2021年整体大涨40%,煤炭、基础化工、钢铁行业涨幅也超过30%。
2022年或仍为结构性行情
展望2022年的A股市场,机构普遍认为,结构性行情有望延续。其中,在低基数因素消退的背景下,高盈利增速标的将更加稀缺。同时,2022年资金面有望整体保持充裕,公募、私募、外资、险资等“长钱”有望继续形成增量。
国盛证券策略首席张峻晓认为,2022年市场机构化之路将走向纵深。随着居民财富入市趋势强化,具备投研优势的专业机构是引流居民财富的主力;资本市场国际化有望再进一步,外资“水往低处流”逻辑不变;公募、私募将继续引领增量,险资、银行理财子公司等“长钱”占比趋升。总体判断,2022年资金面将整体保持充裕。
天风证券刘晨明策略团队认为,“景气”是2021年A股市场结构分化的“锚”。资金对中短期盈利增速的追逐,是决定A股市场风格的主导因素。2021年小盘风格表现占优,背后便是低基数因素与产业周期上行的共振。
放眼2022年,天风证券认为,“更稀缺的高景气邂逅更充裕的流动性”将是全年的主要投资逻辑。在此前提下,必选食品与养殖行业存在“困境反转”机会;5G通信或临近产业拐点,物联网、元宇宙领域也可能存在非线性的增长机会。
平安证券策略首席魏伟表示,碳中和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长期主线,在此过程中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为资本市场带来中长期的布局方向。
“一方面,新能源、新能源车、储能等行业将延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节能环保类材料、节能设备等有望迎来全新增长点。整体来看,我们建议沿着以上产业链,寻找各环节投资机会的扩散。同时,注意防范阶段性估值过高的风险。”魏伟说。
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