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事件频现、往日“隐雷”连爆,银行业如何筑牢“防火墙”?
新华财经 2021-12-13 16:56

新华财经北京12月13日电 “存款失踪”、违规收费、以贷转存……临近年终,银行业的负面新闻有点多。据不完全统计,11月银行业共收到276张罚单,让人不禁想问,总让百姓心安的银行怎么了?这仅仅是偶发事件,还是冰山一角?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银行应如何处理好求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内控合规管理存短板

近期,渤海银行“28亿元存款质押”风波、浦发银行“2.95亿元定期存款被质押”事件,引发了储户对银行存款安全性的担忧,给银行风险管控敲响了警钟,也暴露出银行内部管理漏洞。

专家认为,银行主要盈利来源仍是存贷款间的息差,所以虽然监管明令禁止银行高息揽储,但存款压力倒逼一些银行员工采取高风险行为,例如“高息揽储”“贴息存款”等。这暴露了银行内部风控缺陷,毕竟大额质押担保不是一个人能办成的事情,涉及了银行内部多部门协同合作。

此外,11月中旬,银保监会通报了五家银行服务违规收费典型案例,也反映出部分银行内部管理存在的种种乱象。根据通报,中国进出口银行执行内部收费减免要求不到位;中国银行未提供银团贷款服务而收费;浙商银行执行内部收费减免要求不到位;江苏如皋农村商业银行未合理分担小微企业抵押物财产险保费;大华银行(中国)以贷收费。

经新华财经记者统计,2021年11月,银保监会公布的银行及银行从业人员罚单共计276张,其中银行罚单142张,银行从业人员罚单160张。从处罚的违规类型来看,信贷业务违规最多,合计206张,占总数74.63%;其中,贷后资金流向、用途的管理、监督、执行不到位130张,占信贷违规63.10%;违反审慎性经营规则38张,占信贷违规18.44%;贷款五级分类违规6张,占信贷违规2.91%。

银保监会办公厅11月24日发布通知,要求持续深入做好银行机构“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有关工作。通知提出,当前银行业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复杂严峻,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有的银行落实国家宏观政策不力,有的银行授信管理领域问题屡查屡犯,有的银行监管套利手段花样翻新。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存单质押票据业务、个人信息安全等风险事件,社会影响恶劣,损害了银行业整体声誉,暴露了相关银行风险合规意识淡薄、业务潜在风险评估不足、核心管理制度与控制措施缺失、内部员工道德风险突出等问题。银行机构需加快弥补管理缺陷和漏洞,根本上扭转重效益轻合规、内控要求为业务发展让路的局面。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机构自查和监管检查情况看,贷款“三查”不尽职、统一授信管理不到位、销售适当性要求执行不力等问题仍然突出。各银行机构要把常态化的强内控、促合规与阶段性的补短板、除顽疾相结合,强化制度执行和监督评价,加强声誉风险管理。

内忧外患致违规频发

违规事件频发,暴露出部分银行治理管控薄弱,管理机制仍存漏洞。比如,重要岗位关键人员管理不到位、合规审查不严、内部问责“宽松软”等。

内蒙古银行战略研究部总经理杨海平表示,就银行业整体看,当前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没有坚持“合规从高层做起”的原则,对高层监督不到位。二没有抓住重点人员、重点环节,致使内控失守。银行有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内控检查、合规管理、纪律监察等多种管理资源和管理体系,看似大而全、全覆盖、无死角,实际对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的监督不到位,流于表面。三内部问责“宽松软”,且问责层级低,没有震慑效应,长此以往,违规和乱象难免发生。

在杨海平看来,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一是金融腐败引发风险和乱象。部分现象看似操作风险事件,其实质是部分人员靠企吃企、设租寻租;部分现象看似内控失守,其实质是金融贪腐。二是发现了问题,怕得罪人,避重就轻,不敢监督关键少数,不敢问责中高层。三是没有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的关系。往往为了业务发展,忽视风险防范。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也认为,部分银行内部工作流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合规管理缺失与风险控制不到位,其根源在于单方面追求业绩,放松合规与风控。对于业绩的重视需以严格的合规审查与风控为前提,才能保证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

另有分析人士提出,银行违规问题反映出银行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

财经评论员王赤坤认为,渤海银行、浦发银行与客户因存单质押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生纠纷、银行违规收费等,不仅是银行内部管理问题,也是外部激烈竞争所致。

“在各方资本继续投入和加持下,新设银行持续增加,行业供给继续增加,供给平衡被打破,供给过剩,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行业红利期已过,躺赢时代不复存在,市场占有率不是共同增长而是此消彼长,企业只能挖空心思拼运营。”王赤坤说,在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一些银行经营者为完成业绩挖空心思,有的则铤而走险,甚至突破法律红线,出现类似关联交易、个人消费贷款、股权管理、委外贷款、信贷资金被挪用、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等多项违规情况。

王赤坤表示,在业绩压力下,一些银行从业者进行权钱交易,利用手中权力、便利和专业帮助受益方表面上完成合规手续,实际核查后甚至是非法行为。银行内部监管部门为满足监管要求,形式上做好各种合规合法手续等,配合银行经营业绩,实质上放松了风控措施。没有出事暴雷,业绩能够兑现;出事暴雷,可以拿合规合法手续甩锅。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银行机构的金融腐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在不少内外勾结导致的案例中,银行各级员工甚至银行行长,为谋私利滥用金融职权,侵占、盗取储户资金以作他用,而储户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损失惨重。多地都曾发生过存款莫名被人质押贷款的案例,和银行“内鬼”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一些银行基层机构管理不严,内控基础薄弱,少数员工为了利益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与资金掮客内外勾结,为诈骗犯罪行为提供便利,侵犯储户权益。

筑牢内控合规“防火墙”

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高位,存款是公众主要资产形式。“存款失踪”等信贷业务违规事件直接影响民众切身利益,严重损害整个银行业声誉形象,也暴露出一些银行风险合规意识淡薄、核心管理制度与控制措施缺失、内部员工道德风险突出等问题。归根结底,银行需更好地平衡好风险防控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人士建议,将完善内控和加强外部监管相结合,补齐银行管理短板。

“银保监会频频剑指银行内部管理问题,充分体现出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尚存短板漏洞,需要多举措补漏查缺。”重庆理工大学副教授王文涛认为,一方面,银行应重视内控机制建设,尽快建立全流程内控体系,以完善的内控体系保持经营定力,杜绝因经营短视行为导致内部管理机制缺位、错位。另一方面,持续完善银行外部监管治理机制,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内部管理常态化、制度化监管,进一步压实监管职责挤压监管真空。

“诸多违法违规问题无不是出在公司治理缺失或薄弱之根子上。”金融业内人士武忠言表示,健全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既要强化“自律”,也要注重“他律”。强化内部治理主要依靠机构自身建立完善组织架构、职责边界、履职要求等治理制衡机制以及决策、执行、监督、激励约束等治理运行机制并严格执行落实。外部治理重在他律。一方面,强化治理监管,通过非现场监管、监管评价、现场检查等手段加强对银行机构公司治理的评估、指导与督促。另一方面,畅通渠道,注重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市场、中介机构和各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作用。

此外,针对银行员工违规问题,多位专家提出,需完善内部监督,加强员工行为的精细化管理,提高银行内部问责层级。

杨海平建议,一是一体化推进金融风险防控和金融反腐败,结合金融反腐提升问责层级,净化银行干部队伍。二是将监督检查资源对准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少数,将监督管理资源向这些方向倾斜。三是将敢于动真碰硬的干部配置到关键岗位上,改变作风,从严治行。四是坚持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利用信息系统筛查异常交易,并复核、检查,提升精准度。

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提出,前端业务经办人员、中端业务审核人员和后端贷后管理人员和部门间要建立足够有效的防火墙,防止任何可能的利益串通,确保各大关键核心环节人员和部门保持相互独立、相互监督。(记者王虎云、崔璐、王淑娟)

编辑/田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