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到11月17日,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与北京青年报合作,联合颐和园、景山公园、北海公园、天坛公园、北京动物园、香山公园和北京植物园,共同开启了“科普云游北京公园”活动。
北京青年报文旅融媒栏目“后台”通过北京青年报旗下北京头条、北京青年报官方微博、北京青年报官方微信等平台,用三天时间播出了总共三期“秋韵北京 科普探秘”系列节目。
三期节目网络浏览总量超300万人次。在这三天里,全国各地的网友“云赏”北京7大公园秋色,同时了解这秋红背后的种种科普知识。更让人们知道了,为了建设“绿色北京、科技北京、人文北京”,北京园林系统的工作人员的努力与付出。
北京植物园园林工人在为植物过冬做准备
同是菊花展,各自有绝活
此次活动的开始在景山公园的万春亭,这里也是老北京内城的中心点,老北京城内城的中轴线从此穿过。深秋之时,在万春亭上俯看北京城,故宫、钟鼓二楼等古建融合在红叶绿松之中,而赏秋之人穿梭于胡同与街道间,人像与风景相映成趣。在景山,一时穿两季,“望春”而“知秋”,别有味道。
景山寿皇殿秋色
此时景山西侧的北海公园正在举办菊花展。菊花是北京的市花,一年一度的北海菊展已经成为北海公园秋季的品牌活动。
北海公园标本菊传统养植技法第五代传承人刘宁介绍今年的北海菊展是第42届,一位游客曾说他小时候是爷爷带他来看菊展,将来他要带的孩子和孙子来看菊展。
北海菊花
在刘宁的介绍下,北京青年报参观了北海菊展上来自各地区的菊花,包括鎏金色的“大漠飞鹰”、黄红相间的“凤凰振羽”、白色的“紫龙卧雪”等等。刘宁介绍看菊花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它的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会有一个故事,这样才能真正的了解菊花的内涵。
北海菊花
实际上,北海公园并不仅满足于游客赏菊的需要,该园围绕菊展开展了各种文化和科普活动。据北海公园介绍,菊展期间,公园围绕菊展主题持续开展“菊香悠然来—走进寻常百姓家”,菊花进社区系列文化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
北海菊花
从2015年开始至2021年期间,公园每年年初向社区居民百姓免费发放菊苗、土肥盆等栽培材料,指导社区居民亲手参与养植,成立业余兴趣班,派公园“中国菊艺大师”刘展和“北京菊艺新星”刘宁进行专业授课,以座谈会的形式向菊花养殖爱好的社区居民详细讲解北海公园标本菊的特点和传统养殖技法,并到公园菊花班苗圃地现场实地观察,分时段阐述标本菊花春、夏、秋、冬四季的养护知识和重点环节,开展义务咨询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居民养护的菊花择优在北京市菊花展专项展台展示。
北海菊展
古树有分类,其中门道多
说到菊展,北京天坛的菊花展又与北海公园的菊花展有所不同。天坛菊展已经举办了40届,据天坛公园绿化一队副队长李雪介绍,天坛公园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了对菊花栽培的探索,到今天已经经过了四代人的创新与发展,菊花品种已经多达600余种。
天坛菊花
如果说北海菊花以“独株独花”的品种菊取胜,那么天坛菊花则以“原本独株”大立菊闻名。所谓“原本独株”大立菊指的是一株菊花能开上百上千朵花。这项技艺历史悠久,操作难度很大,一直为天坛公园所坚持。
除了菊花,古树也是北京城里的一大特色,而天坛公园古树更为闻名。像北京最美十大树王之一、树龄超过600年的九龙柏就在天坛公园里。天坛公园宣教中心金衡介绍,根据2007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制定的《古树名木评价标准》,在北京,树龄超过100年就可以称为“古树”,其中一级古树指树龄在300年(含)以上的树木,挂红色牌;二级古树指的是树龄在100年(含)以上300年以下的树木,挂绿色树牌。
天坛古树
在天坛公园,共有古树3562棵,一级古树有1147棵,占了北京市全部一级古树数量的近三分之一,凸显了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历史价值和庄严肃穆的景观特征。据金衡介绍,天坛古树共有五种,即圆柏、侧柏、国槐、银杏、油松,其中油松一棵,银杏两棵,国槐22棵,余下都是柏树。这种现象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古时避免帝王在冬至与正月祭祀时周围荒凉突兀,起到渲染环境的作用;另一个原因是种植顺应北京自然环境的树种,利于养护。
天坛古树
“国宝”行为训练 鸳鸯故地“留恋”
在北京动物园,“国宝”大熊猫和珍稀的黑麂宝宝都有了新的本领,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了行为训练。行为训练是一种学习行为,是通过实践和经验的一种行为改变,目的是要减少圈养环境下野生动物的压力,在不用麻醉的条件下完成一系列的体检项目。大熊猫的日常训练包括张嘴:检查牙齿;站立:锻炼下肢力量,检查腹部;半蹲:抚摸前胸便于听诊;扶栏杆行走:锻炼下肢力量;抓采血架:模拟采血,配合兽医进行常规血液检查。
据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饲养员李常青介绍,在圈养条件下,饲养员通过行为训练,让野生动物降低因疾病、治疗、管理等产生的应激反应,更多的展示自然行为,提高动物福利待遇。
北京动物园熊猫姊妹花
行为训练所使用的工具是目标棒和响板。目标棒是用来帮助动物完成指定动作,完成动作时按响板,给动物以食物奖励,让动物明白完成动作时才能吃到食物,从而在不用麻醉的情况下完成一系列的体检项目。
而在黑麂运动场,科普馆保护教育教师郭子婧介绍了黑麂宝宝的“身份证”,以及如何给他们做健康体检。同样的,饲养员也拿着目标棒和响片,此外还有一盘坚果零食。据饲养员介绍,他们每天会对黑麂宝宝进行早检查与晚检查,检查包括头部、皮毛、称重等。而那些给黑麂的零食也有门道。饲养员需要在训练过程中知道它们爱吃的零食,将来在驱虫等情况下会在它爱吃的零食里塞上药,让他们吃下去。
北京动物园黑麂
对于游客而言,到动物园的目的是观赏动物,他们很少知道在北京动物园还有一处“冷门”之地:圈养野生动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研究员崔多英博士一直关注北京鸳鸯的研究。
鸳鸯是北京罕见的迁徙鸟类,过去很少在北京驻留太久。为了研究鸳鸯,崔多英和同事们在北京动物园安装了专门为鸳鸯繁殖用的巢箱,在鸳鸯身上安装了追踪器。崔多英博士的追踪观察结果也证明了北京环境改善,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人与野生动物的生活互不影响,和平共处。
北京动物园鸳鸯
秋色岂止红,多彩出何处?
一到秋天,人们就会想到香山红叶。而黄栌是香山红叶的真身,同时它也是植物染色材料的重要一员。黄栌除去大家非常熟悉的观赏价值,还具有染色功能。据北京香山公园的科普老师王雪涵介绍,自隋朝至明代,皇帝的龙袍并非是明黄色,而是柘黄色,这种颜色最初由柘木染成,而黄栌作为能染出相似颜色的染料,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因而其在古代拥有较高地位。
香山公园王雪涵在教授黄栌染
而后,王雪涵为网络观众演示了黄栌染色的简单制作流程。首先使用起到媒染剂作用的明矾水浸泡白布,第二步将白布捆扎出自己喜欢的纹样,随后使用晒干的黄栌枝、叶煮制染剂,待染剂完成后放入布料,浸煮20分钟后取出洗净,晒干,一条黄栌染手帕就完成了,秋色从此长留。
香山公园游客纷纷拍红叶
除了香山红叶这一“老牌网红”,在颐和园也有一处新“网红”打卡地——后溪河,秋天的颜色有红、有黄、有绿等各种,每种颜色又有不同层次。
颐和园后溪河
而形成这样美景的原因是因为,在后溪河,园林技师充分的利用了乡土植物的天然优势。颐和园园林科科长、高级工程师韩凌介绍,早在270余年前,建园之初,清代乾隆皇帝了解与利用北京气候和乡土植物,在后溪河一带种植了大量的乡土树木。韩凌说,后溪河沿岸山水相依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后溪河独特的北方秋季之美。后溪河为松槲混交林沿岸种植了大量阔叶树种,大部分树龄已超过50年,白蜡、银杏、朴树以及槭树等植物进入最佳观赏期时,红色、金色、黄绿色的落叶沿着河水潺潺流过石桥,红色的水杉倒影在湖面,具有浓郁的北方深秋静谧之美。
颐和园谐趣园洗秋轩
由颐和园东宫门入园,沿着万寿山东麓的林间小路蜿蜒而上,“两山一水”的景观展现在眼前。颐和园后溪河是昆明湖的延伸,与昆明湖主湖区相连,形成对万寿山的环抱,昆明湖水通过后溪河,最终汇入谐趣园。谐趣园则是北京另一处著名赏秋打卡地之一。
每年秋季,颐和园全园赏秋植物面积超过15万平米,清漪园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的植物景观特色。
颐和园谐趣园游客拍古装照
镇园之宝罕露相,秋叶最终归何处?
从景山到颐和园,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全国十佳科普使者”舒乃光的带领下参观的都是国内的植物,然而在北京植物园,北青报记者见到了这里的镇园之宝,祖籍非洲西南狭长近海沙漠的千岁兰。据北京植物园温室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成雅京介绍,千岁兰是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与海椰子、巨魔芋并称三大温室旗舰种。千岁兰一生只有两片叶,寿命最长的植株有2000岁。北京植物园生产温室内有两株超过30年苗龄的千岁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千岁兰。
北京植物园千岁兰
而在温室里,北青报记者也看到了千岁兰的幼苗,每一株幼苗都标明了种子的重量。据成雅京介绍,北京植物园解决了千岁兰的播种、种植、移栽、繁殖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实现了千岁兰的展室种植和展示,让它能够充分的展现给游客。
北京植物园千岁兰幼株
生老病死,植物也要经历。秋天过后,那些曾经繁华过的落叶枯枝又将如何处理?此次“云游”的最后一站就是北京植物园绿色垃圾处理场。据北京植物园园林部高级工程师钟伟介绍,该处理场2011年建成试运营,2012年正式开始运营,当年是北京市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工程之一。该场每年可以处理18000立方米的绿色垃圾,产生4000余立方米的基质,可以用于城市绿化改良土壤、植物防寒覆盖、环境美化等工作。
北京植物园绿色垃圾处理场在作业
公园科普 火热进行时
三天“云游”北京7大公园,管中窥豹的展现了北京市属公园系统的科普工作成果。
据了解,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有颐和园、天坛公园等11家历史名园及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市园林学校,全部为全国、北京市等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市属公园共拥有北京动物园及北京植物园两座动植物专类科普馆,两个北京市科学探索试验室,陆续在紫竹院、玉渊潭、陶然亭等8家公园建设了科普小屋和3处室外生态科普园,系统加强科普场地和设施建设,面对广大市民游客,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和传统园林文化。
2021年截至目前,市属公园持续挖掘科技资源,创新活动形式,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月、科普游园会、科普夏令营、园林科普行等中心“4+100”中心品牌科普活动,共开展各类科普活动600余场次,开展了线上线下活动“听古树的声音”、“园林大讲堂”、“植趣知多少”、“自然笔记”等。创建市属公园“一园一品”特色科普项目,围绕园林植物、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园林文化等内容,形成了14个主题的品牌项目,研发系列科普课程、科普视频、科普教材、科普读物、科普宣传品、科普剧等高水平特色科普产品,打造了“专家带你识花草”、“园林小讲师”、“湿地导赏”等一系列深入民心的公益科普活动。积极走进社区、学校,走进京津冀,开展科普互动、讲座、展览等科普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面向市民、游客、青少年,不断提升科普惠民水平。近年来,中心科普人员积极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等各级竞赛,获得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奖项十余人次,舒乃光、孙迪两名同志被授予了“全国十佳科普使者”称号。
同时,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积极拓展“互联网+科普”模式,开发新媒体科普导赏系统,创新线上科普游园模式。开发“智游北京动物园”、“智游紫竹院公园”、“北京植物园寻孑遗赏花木”、“云游园林博物馆(VR体验)”等新媒体科普导赏系统,多渠道、多形式展示市属公园科普教育优秀资源及中国园林文化魅力,通过“科普公园”微信公众号、短视频、云课堂、网络直播等新媒体,使科普公众教育的途径实现新的拓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郝羿
编辑/满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