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冬奥·聚焦 | 北京“科技冬奥”计划有成效有期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18 16:57

11月18日,北京冬奥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冬奥”工作。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等介绍了冬奥会筹办以来,场馆建设、绿色办奥等方面的“科技冬奥”工作成效。而疫情防控,人工降雪等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题。

6f061d950a7b0208f43e4f6f92b2acda562cc83a.jpeg

科技已成北京冬奥的必要支撑

喻红表示,科技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可缺少的支撑。“回顾几年来科技冬奥的工作,概括起来9个字:有规划;有成效;有期待。”

据介绍,在申办冬奥成功伊始,科技部制定了科技冬奥的行动计划。北京冬奥组委会根据赛事举办的实际需求,制定了科技冬奥实施方案。新技术首先被应用到冬奥新建场馆。在国家速滑馆场馆,采用了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四分之一;被称为“雪游龙”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毫米级”双曲面混凝土喷射及精加工成型技术,1.9公里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国家游泳中心由水立方转为“冰立方”,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20天内完成“水-冰”场地转换。

在首钢滑雪大跳台研发了正四面体的模块及正四面体连接节点,实现不同比赛的赛道剖面转化。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将鸟巢建设成为数字、低碳、智能体育场馆。备受关注的5G信号覆盖了所有场馆和连接场馆的道路。包括京张高铁也有稳定、连续的5G信号覆盖。为超高清视频、各项智能服务等应用场景提供网络连接。

冬奥会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空中技巧需要精准的气象预报。通过新科技,冬奥气象预测系统,可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2月份测试活动中,根据气象预报,对12场比赛、训练进行了赛程调整。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jpg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部分科技成果得到测试赛验证

据介绍,通过在今年2月、4月举办的“相约北京”雪上、冰上测试活动,围绕场馆、运行、指挥、安保、医疗、气象、交通、转播等关键场景,已有37个项目的133项新技术成果在测试赛中落地应用。从10月开始,“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又有61个项目228项技术陆续在测试赛、运动员训练及冬奥会相关筹备工作中测试应用。

在科学办赛方面,围绕赛道和场馆设计建造,重点解决雪车雪橇赛道、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速滑馆等场馆设计、建造和运维技术难题;在运动科技方面,重点研发了科学化训练方法和装备,形成适合我国运动员生物特征和运动特点的高性能装备,初步构建我国冰雪运动科技支撑体系;在安全保障方面,围绕非接触快速安检、气象精准预测、食品安全保障、智慧医疗保障等方面,建立复杂地形下高精度天气监测体系,加强精准预报;在绿色智慧综合示范方面,推动5G共享、智能车联网、服务机器人、氢能出行、100%清洁电力等新技术在冬奥会场景中集成应用;在智慧观赛方面,围绕“5G+8K”、云转播平台、VR观赛、智能语音服务等方面部署任务,提升观赛体验,打造冬奥的“科技感、未来感”,在疫情状况下,通过更高水平的转播技术,让更多观众感受冬季运动的魅力。

冬奥场馆机器人.png

冬奥场馆机器人

绿色办奥落到“雪上”

冬奥组委根据赛事的实际需求,实施方案包括基础设施、绿色环保、智慧服务、转播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新技术需求。绿色是本届冬奥会的办赛目标之一,也成为媒体广泛关注的焦点。近期媒体两次提出,北京冬奥雪上场馆实施人工降雪,是否对生态造成影响。对此组委会表示,人工降雪所需水量不会给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当地造成压力。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赵卫东介绍,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主要设在延庆和崇礼山区。11月6日,北京迎来今冬初雪,根据观测,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降雪量达到了暴雪量级。利用这一轮降温降雪天气,延庆赛区高山滑雪中心和张家口赛区积极开展了人工造雪作业。

据介绍,为保障比赛用雪质量,国际重大赛事基本采用人工造雪。赵卫东表示,人工造雪不会对区域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延庆赛区造雪所需水资源由佛峪口水库和白河堡水库联合供给,北京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冬奥会赛时需水量占延庆区现状用水总量的1.6%,占延庆区本地水资源量的4‰;赛后需水量占延庆区现状用水总量的2.3%,占本地水资源量的6‰。因此,延庆赛区并不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冬奥会赛时和赛后用水量不会对延庆区用水安全产生影响。赛时张家口赛区需水量占崇礼区用水总量的9.8%,占崇礼区水资源量的2.8%。上述数据表明,张家口居民生活用水不会因为造雪受到影响。张家口市已经实施云州水库调水工程,该工程自建成以来,已向崇礼区累计调水521.6万立方米,有效减少了崇礼区地下水开采量,防止地下水位降低。

赵卫东介绍,滑雪场优先利用收集贮存的天然降水、地表径流等作为人工造雪水源。人工造雪系统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高效节水人工造雪设备和智能化造雪系统,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动态保持最佳造雪效率,节约用水。通过对气象等情况的实时监测,选择最适宜的条件下启动造雪机,避免造雪使水资源浪费。

冬奥会 造雪.jpg

国家越野滑雪中心进行造雪作业

此外,通过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张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等生产的绿电将输入北京,赛事期间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将实现100%绿电供应。国家速滑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冬奥场馆,选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碳排量接近于零,这项技术大规模应用是奥运史上的首次。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对制冷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能效提升30-40%。8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张家口赛区进行了测试,赛时将在延庆、张家口投入700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提供交通服务保障;试制的氢燃料电池应急电源发电车,替代柴油发电车,已在国家速滑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测试备用;北京冬奥会境内接力火炬将全部应用氢燃料。以玉米、薯类及秸秆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生产的可降解餐具,将代替塑料制品为冬奥会提供相关服务。

测试赛三起阳性为冬奥防疫提醒

在本次发布会上,赵卫东披露,11月16日以来,已有三名来华参加雪橇国际训练周和雪橇世界杯的外籍运动员在每日例行核酸检测中结果呈阳性,被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他表示,所有运动员都已入住隔离房间,接受每日例行核酸检测。

据悉,北京冬奥组委疫情防控办公室接北京延庆区疾控中心报告,11月16日,1名来华参加雪橇国际训练周和雪橇世界杯的外籍运动员在每日例行核酸检测中结果呈阳性,被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该运动员正是此前确诊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之一。“我们已按照《防疫手册》相关要求,将这名运动员转运至隔离设施进行医学观察。”赵卫东说。

冬奥会 防疫.jpg

赵卫东介绍,11月4日,乘坐包机来华参加雪橇国际训练周和雪橇世界杯的1名外籍运动员在入境海关时检测出新冠阳性,后被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按照《防疫手册》应急处置程序,运动员被送至专门隔离设施进行隔离监测,其密切接触者在所住酒店实行单独房间、单独送餐,在坚持健康监测、核酸检测和严格个人防护下,经专家评估后,各代表团和运动员于11月7日开始训练周。11月11日,在例行每日核酸检测中,从该国运动员的密接者中检测出一例阳性,被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按照防疫手册规定程序进行快速处理。目前3人情况良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褚鹏
编辑/张颖川

相关阅读
北京冬奥会一周年·场馆 | “雪游龙”、“雪飞燕”比翼齐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05
瞰冬奥 | 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开展“全要素”运行测试
新华网 2021-12-12
瞰冬奥 | 北京冬奥筹办进展顺利 系列测试赛进程已过大半
新华社 2021-12-03
瞰冬奥·聚焦 | 一个测试赛时长赶上三个冬奥会 “雪游龙”超长“待机”准备周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23
北京冬奥就这样一点一点“绿”起来
科技日报 2021-11-23
最新评论